APP下载

学习之真义

2022-11-06苑天舒

环球人物 2022年21期
关键词:天行健论语君子

苑天舒

为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作为《论语》的第一句呢?不知有没有人认真讨论过这件事。

“学而时习之”是“学习”一词的由来。古文主要以单字为义,“学”“习”二字本不是一回事,各是各的意思。“学”,兼有“教”与“学”之意。“学”也写作“斅”(音同校),“斅学半”,“教”与“学”各占一半。“習”字,上面是一对翅膀,《說文解字》里讲:“習,数飞也。”《礼记·月令》里讲:“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学习,是学飞翔,“数飞”就是反复地飞。《诗经·邶风》有“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小雅》有“习习谷风,维风及雨”,说的是从山谷不断刮来的阵阵风。“习”的上古读音为sà,今天广东话里的“学习”还能听得出“习”的古音,这是鹰飞振翅的声音。孔子所讲的“学习”,就是要像“鹰乃学习”那样,在不停地、不间断地实习与实践中学习。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边学边行,边行边知,弟子们经历了“畏于匡”“困于陈蔡”,所学所得远不是仅从书上所能得到的。这才是孔子留给后世的为学之道,是孔子的弟子们传孔子“学习”真义,并将其作为《论语》全书首句的目的之所在。

《论语》通过“学而时习之”,阐释“学习”真义;通过“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阐释“学”体现在“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这些具体事情上;通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阐释“学”是以追求正道为境界的。在中国文化中,“学习”体现了人的存在与人的价值,学习型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特征。

荀子《劝学篇》中问了一个问题:“学恶乎始?恶乎终?”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答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习从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开始,学到具有圣人气象为止。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日积月累才能有成。学的科目虽有限,所担当的道义却永远不能舍弃。学而有道则为人,学而无道则为禽兽。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格神”信仰,所谓人格神是指以具体行动干扰人类社会的神,所以没有外在的拯救和依靠,精神负担比具有人格神的文化更沉重。人的内心之悲苦,旅途之艰辛,都需要自己扛起来,在人生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国人所信奉的哲学以圣贤经典来体现。“学而时习之”,“知易行难”,“知行合一”,这些“圣训”一直保留并成为中国人的信条;今日之中国,讲实际,重实践,其故在此。“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今日之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故在此。《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有“以人为本”;今日之中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其故在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日之中国,强调韧性精神、艰苦奋斗,其故在此。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离开祖先为我们树立的,这些良好的、具体的为人为学典范,“中华传统文化”将是空洞的、无实质内容的。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今日之事业,用今日之实践丰富我们的文化,在“学习”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天行健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有君子之道四焉
弹 性
浅谈天行健车联网大数据分析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