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2022-11-06李小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情感教育成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深度挖掘文本中与情感教育的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进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情感教育:
一、引导学生自读,丰富情感体会。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文本中的情感价值也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读机会,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互動感知、体验文字中的深厚情感。例如《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调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积极性;同时教师抓住母子亲情这一关键点,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让学生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在“怀念”的情愫中,感受母爱,并与作者产生共情,进而回顾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相处,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创设体验情境,促使情感理解。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元素。在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情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的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用“爱的表达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寻找背影”出发,以探索小话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中国式深沉含蓄的“父爱”。最后,以“写微信,传真情”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学生搭建表达感恩之情的平台。
三、根据读写结合,促使情感表达。情感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语言上,还应表现在行动上。初中语文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读写结合的机会,而教师也应把握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心中所感、所想付诸笔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学习了《黄河颂》等课文后,教师根据“学习抒情”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围绕“感恩”进行表达,并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感受父母、祖国乃至大自然的恩情,从不同角度去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表达中实现情感的升华。根据上述教学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读写结合等方式,促使学生体验、理解、表达情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围绕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还应继续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语文课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蔡官学校 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