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高原蔬菜十大主推技术(四)高山茭白栽培技术

2022-11-06储海峰程建新朱显结单露晨蒋靖怡党聪聪王娟娟

中国蔬菜 2022年6期
关键词:单季茭白高山

储海峰 程建新 朱显结 单露晨 蒋靖怡 党聪聪 王娟娟*

(1 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安徽岳西 246600;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在南方地区广泛栽培。安徽省岳西县是我国传统的高山茭白产区,夏季气候冷凉,可促进茭白孕茭、结茭,提高商品品质,有效解决在低海拔地区高温条件下不孕茭的难题,填补夏秋季茭白淡季市场的空缺。岳西茭白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岳西县获“中国高山茭白之乡”称号。经过20 余年的栽培实践,当地总结出一套技术成熟、操作简便、绿色高效的高山茭白栽培技术,包括茭田选择、选用优良品种、适时定植、平衡营养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与常规栽培技术(茭白种性退化快、病虫害严重、管理粗放等)相比,化肥、农药用量均减少20%以上,实现了夏季茭白安全高品质生产,有效提高了我国夏秋季市场茭白的供给。近年来,随着高山茭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岳西县茭白的生产规模达3 866.7 hm(5.8 万亩),每年可带动当地近5 万人从事高山茭白种植,人均增收2 800 元。

1 技术路线

1.1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和栽培季节,选择品质优、抗性强、丰产性好且适宜高山栽培的茭白品种,单季茭可选择皖茭1 号、六安茭等,双季茭可选择皖茭2 号、浙茭2 号等。

1.2 种株选择 高山茭白多采用分株方法进行繁殖,由于黑粉菌侵入的时间、数量和栽培水平的差异,常引起种性退化,因此每年应严格精选种株2次。选择优良母株应坚持“早、多、低、齐、好”五字原则,即选择孕茭早、结茭多、结茭位低、成熟度一致、商品性好,且无雄茭、灰茭、壳里青、畸形茭的茭墩留种。在茭白采收时进行初选,边采收边根据选种标准选择优良单株作种,并做好标记;在茭白采收期即将结束时进行复选,剔除孕茭不全,出现灰茭、病茭、壳里青、畸形茭的茭墩。一般栽植667 m大田需250~300 个种墩。

1.3 茭田选择 选择海拔较高(500 m 以上)、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通风较好的水田,山区冷浸田更佳。

1.4 翻耕施基肥 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耕深20~30 cm。定植前7~10 d(天),每667 m施入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1 000~2 000 kg、45%复合肥(N-P-K 为20-10-15,下同)50 kg,或商品有机肥300~500 kg 作基肥,耙平后灌水2~3 cm 深,达到田平、泥烂、肥足后待栽。同时筑好田埂,确保后期茭田水位能达到15~20 cm。

1.5 适时定植 土壤解冻后即可定植,单季茭宜于4月20日之前定植,双季茭宜于3月底之前定植。在选留好的优质种墩上劈取健壮老茎苗,以每个带根的老茎为1 株苗,单季茭按照株距0.5 m、行距0.8 m 或株距0.4 m、行距1.1 m 的密度栽植,每667 m栽植1 500~1 800 株;双季茭按照小行距0.6 m、大行距0.9 m、株距0.5 m 的密度栽植,每667 m栽植1 800~2 000株。一般1年翻栽1次,也可以连栽2~3 年。

1.6 田间管理

1.6.1 补苗间苗 返青后苗高15~20 cm 时及时补苗间苗,去除弱苗、小苗和过密丛苗。双季茭每株保留10~15 个健壮苗,单季茭每株保留5~8 个健壮苗,并在株丛中间压一块泥,使植株分蘖均匀分布,利于通风透光。

1.6.2 合理灌溉 定植后至返青前,田间保持湿润或浅水位;返青后至分蘖前期水位保持在3~5 cm;分蘖后期水位保持在10~12 cm;定苗后适当搁田,搁田后灌水至5 cm 深;孕茭期水位逐步加深到15~20 cm 并采取活水串灌,但不能超过“茭白眼”;采收期水位控制在3~5 cm;茭白采收后逐渐降低水位;越冬期保持浅水或湿润状态。

1.6.3 平衡施肥 施肥应坚持“足、早、巧”三字原则,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孕茭肥。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茭。追肥一般分3次进行,第1 次在定植活棵后,每667 m施尿素10 kg 或45%复合肥20~30 kg;第2 次在分蘖期施促蘖肥,每667 m施45%复合肥30~50 kg。高山茭白追肥以前两次为主,第3 次孕茭肥在采收2~3 次后根据苗情酌情施用。

1.6.4 健身栽培管理 一是耘田除草,春栽田茭苗成活后,结合施肥耘田1~2 次,达到疏松土壤、释放养分的目的,促使早发壮苗。二是剥老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茭白拨节期后,及时剥去茭株基部的老、黄、病叶及无效分蘖,改善株间郁闭、通风透光差、易诱发病害的状况。

1.7 病虫害防治 高山茭白病虫害主要有胡麻叶斑病、锈病、飞虱、螟虫、椎实螺等。应加强茭白病虫测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1.7.1 农业防治 实行水旱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和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溉、施肥;及时除草,集中处理茭白植株残体。

1.7.2 物理防治 每2 hm放置1 盏50 W 的频振式杀虫灯捕杀螟虫成虫,利用黄板诱杀飞虱、蚜虫。

1.7.3 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始期,每667 m放置2~3 个诱芯,每隔30 d(天)更换1 次诱芯;茭白定植30 d(天)后,每667 m茭田养鸭10~12 只或养中华鳖30~40 只防治椎实螺。

1.7.4 化学防治 应符合NY/T 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和GB/T 8321.10—20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的规定,提倡不同农药交替轮换使用,注意孕茭期慎用杀菌剂。

胡麻叶斑病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悬浮剂600 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间隔7~10 d(天)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次。锈病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6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00 倍液喷雾,间隔7~10 d(天)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防治飞虱,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25%抗蚜威水分散粒剂3 000 倍液喷雾。防治螟虫,每667 m可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或50%杀螟硫磷(杀螟松)乳油1 000 倍液喷雾。防治椎实螺,每667 m可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500~600 g,与适量肥料或干土混匀后在晴天傍晚撒施,施药时田面不能有水层;也可以每667 m直接撒施粉碎的茶籽饼5~8 kg。

1.8 采收 双季茭第1 季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采收,第2 季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采收;单季茭8月上旬至9月下旬采收。采收标准:心叶短缩,3片紧身叶的叶片、叶鞘交接处明显束成腰状,假茎中部明显膨大,叶鞘一侧略有裂口,微露茭内。

2 效益情况

2.1 经济效益 单季茭每667 m产量1 200~1 500 kg,产值5 000~7 000 元;双季茭每667 m产量2 000~2 500 kg,产值8 000~10 000 元。

2.2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茭白田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发展高山茭白可以有效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带动采后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岳西县每年茭白剥壳加工成茭白米用工达4 000 余人次,运输用车近7 000 辆,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适宜区域

高山茭白栽培技术适用于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海拔500~1 000 m 的高山区。

猜你喜欢

单季茭白高山
太湖茭白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太阳、高山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李琪,历奇(11)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