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尔交矿区海陆交互相赋煤特征分析
2022-11-05葛栋锋
葛栋锋 李 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九地质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煤炭资源90%以上的聚煤作用都发生在早一中侏罗世陆相沉积环境,哈尔交煤矿区位于阿尔泰缺煤地区,是新疆少有的二叠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成煤的典型矿床,相比,煤炭资源分布较好,勘查程度较高,但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其赋煤特征的研究[1-6],有利于指导新疆二叠纪煤矿勘查工作,缓解阿尔泰等缺煤地区供需紧张问题。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新疆北部托斯特盆地南缘,吉木乃县东南60 km 处,面积约60 km2,煤炭资源量54 967万t。含煤地层为早二叠系卡拉岗组第三岩性段,含可采煤层4层,属较稳定煤层,煤类是以无烟煤为主,少量贫煤,煤化程度高,可以做民用煤和合成氨的原料。
1.1 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构造区划位于北天山~准噶尔构造区(Ⅰ)、北准噶尔构造带(Ⅰ1)和布克赛尔华力西期后形成的山间坳陷(Ⅰ11-2)萨吾尔复向斜内。其北侧为斋桑泊~布伦托海大断裂,南侧为萨吾尔大断裂,中南部为卡森库梅尔断层,以上断裂构造控制了萨吾尔复向斜以及含煤地层的分布。
1.2 含煤岩系
研究区地表大部分为新生界第四系覆盖,局部出露二叠系下统卡拉岗组(图1)。含煤地层即为二叠系下统卡拉岗组,由一套火山喷发和正常沉积相间的岩系组成,自下而上可划分四个岩性段(图2)。第一岩性段: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呈爆发~喷溢~沉积相,控制地层厚约260 m。第二岩性段: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为爆发~喷溢相,控制地层厚约40 m。第三岩性段(含煤段):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及河湖、沼泽相沉积,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地层平均厚约400 m。第四岩性段: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为爆发—喷溢相,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在1~180 m 之间。卡拉岗组自下而上经历了正常沉积间弱喷发、喷溢期(第一岩性段),火山活动喷发、喷溢期(第二岩性段),正常沉积为主的微弱火山活动期(第三岩性段 ),强火山活动喷溢喷发期(第四岩性段)。含煤的第三岩性段是在两次强大火山活动间的相对宁静期的产物。
图1 研究区地质简图
图2 哈尔交矿区含煤岩系柱状图
1.3 构造特征
如图3 所示,矿床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北倾斜的单斜,地层走向105°,倾向25°,岩层倾角在15°~25°,具有由浅到深变缓、西到东部稍缓趋势。矿区西侧和东南侧有华力西晚期的钠长斑岩、钾长花岗斑岩侵入体,侵蚀了含煤地层,造成地层及煤层的缺失和变薄。
图3 勘探线剖面及岩性段图
2 煤层特征
2.1 煤层对比
如图3 所示,研究区整体上煤层具有垂直层序对比的明显条件,上下两套火山岩是煤层和煤层组合确定性标志。二维地震煤层反射波追踪对比方法,确认了对应5 号煤层波和2 号煤层波,为煤层对比提供了两条对比基线(图4)。
图4 煤层标准反射波在时间剖面上显示
5 号煤层位于含煤段的上部,在垂向上是一独立的煤层组合,与其下的2 号、3 号、4 号煤层组合的间距较大,是主要标志层,在测井物性各参数曲线异常均很明显。二维地震反射波全区发育,波形较为稳定,连续性较好,是研究区煤层的主要反射波。4 号、3 号、2 号煤组位于含煤段的下部,在垂向上构成煤层组合。这3 层煤在垂向上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浅部均呈平行状态,从层间距看优于中深部的煤层。2 号煤层是最下部一层可采煤层,为薄—厚煤层,与其上的4 号、3 号煤层组合平行出现,间距相对较大,二维地震反射波大部分地区发育。波形为一个相对强的相位,是控制本区煤层的辅助反射波。综合对比分析,5 号、4 号、2 号煤层对比可靠,3 号煤层对比基本可靠。
2.2 煤层分布特征
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卡拉岗组第三岩性段,可采煤层4 层,平均全层总厚12.94 m,第三岩性段地层厚约400 m,地层含可采系数3.24%。煤层分布以5 号煤层在全区分布,4、3、2 号煤层多赋存于矿区中南部(图3),研究区整体聚煤中心位于矿床西部为赋存特征(图5)。
图5 5 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如表1,5 号煤层可采面积42.07 km2,可采厚0.70~14.75 m,平均3.35 m,为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总体具浅部分叉变薄、深部合并增厚的特征。煤层结构简单,夹矸均厚0.27 m,含矸率9.3%。4号煤层可采面积21.02 km2,可采厚0.91~13.95 m,平均2.83 m,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呈串珠状分布。煤层向深部呈逐渐增厚的趋势,结构简单~较简单,夹矸均厚0.17 m,含矸率6.4%。3 号煤层可采面积11.65 km2,可采厚0.74~12.57 m,平均2.26 m,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呈现由南向北增厚-变薄-再增厚-再变薄的特征,结构简单~较简单,夹矸均厚0.25 m,含矸率11.6%。2 号煤层可采面积17.39 km2,可采厚0.85~9.57,平均2.49 m,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呈现东厚西薄,浅部厚向深部变薄及尖灭的变化特征。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平均厚0.27 m,含矸率10.4%。
表1 研究区可采煤层特征表
3 煤质特征
煤整体呈黑色,局部呈钢灰色,大部为沥青光泽,局部为金刚光泽,少数为丝绢光泽,质硬的特征。平均视相对密度值为1.76 g/cm3。煤的显微组分组成有机质含量占80%,无机质含量占20%。主要煤层的原煤碳元素平均87.89%,水分平均1.77%,灰分平均产率38.36%,全硫平均0.43%,高位发热量平均20.24 MJ/kg,浮煤挥发分平均10.33%,为高固定碳煤、特低水分、中高灰、特低硫、中低发热量-高发热量、低挥发分煤。粘结指数为0,属无粘结煤,煤层焦油产率均<7%,属含油煤。煤类主要为无烟煤,少量贫煤,有个别贫瘦煤点,煤化程度高,可以做民用煤和合成氨的原料。
4 沉积环境
石炭纪末期,大洋封闭,进入陆相火山活动的环境,二叠世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旋回,含煤岩组—卡拉岗组第三岩性段时期,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宁静期,开始了海陆交互河湖相、泥炭沼泽相沉积期,沉积物以火山岩夹正常碎屑岩层为主,岩性主要是碳质泥岩,煤层夹于凝灰岩中。各煤层煤的显微组分镜惰比2.21~3.92,且具有比值上大下小特征,表明成煤时上部煤层沼泽相水体较深,泥炭在深水缺氧的环境下主要发生凝胶化作用。下部煤层镜惰比值较小,沼泽相水体较浅,泥炭易于暴露氧化,主要发生了丝炭化作用。另外沉凝灰岩内含大量的银杏叶等植物化石和淡蛤和鱼的化石,表明研究区当时是一个火山洼地形成的淡水湖泊。
5 结论
(1)哈尔交矿区煤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卡拉岗组第三岩性段,沉积环境为火山活动间的相对宁静期的海陆交互河湖相,沉积物以火山岩夹正常碎屑岩层为主,岩性主要是碳质泥岩,煤层呈层状、透镜状、串珠状夹于凝灰岩中。
(2)煤化程度高,煤类是以无烟煤为主,少量贫煤,总体为特低水分、中高灰、特低硫、低磷、中低发热量-高发热量,可以做民用煤或合成氨的原料等,资源禀赋较好,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