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高校实践剧目服务社会路径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两剧一歌”为例
2022-11-05王凤娟程岩
王凤娟 程岩
[内容提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也是高校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全民美育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从现实出发,为社会发展培养优质人才,发挥自身示范引领作用,普及全民美育,推动社会文化建设。本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两剧一歌”为例,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美育实践、资源整合、美育普及等方面,对“两剧一歌”的服务社会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高校实践剧目服务社会提供参考。
“两剧一歌”是指两部清唱剧作品——《雷锋》、《毛丰美》及一部声乐套曲作品——《新时代的精神脊梁——辽宁英模颂》,这三部大型艺术作品是由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共同创作排演的。
“两剧一歌”以辽沈地区英模及其事迹为创作原型,传承和弘扬了新时代辽沈地区的英模精神。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两剧一歌”,开发剧目课程,强化美育实践,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多元平台,创新美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开放的美育环境,普及全民美育,有效发挥地方高校服务职能,为高校实践剧目服务社会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两剧一歌”创作概述及其美育价值
“两剧一歌”是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共同创作的优秀大型文艺作品。作品以辽沈地区英模事迹为内容,以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创作手法,讴歌了时代英模精神、民族情怀、家国情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两剧一歌”的创作概述
英模精神一直是鼓舞辽沈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两剧一歌”以辽沈地区英模先进事迹为创作核心,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和高雅的艺术品位,讴歌了辽沈英模的奉献精神,其作品从内容、形式、音乐语言及整体风格等各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在内容上,“两剧一歌”从地域文化出发,讴歌时代典型,弘扬英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剧一歌”以雷锋精神为文化内核,歌颂了雷锋、毛丰美、郭明义等辽沈地区英雄模范,以其光荣事迹为创作蓝本进行艺术加工。“两剧一歌”作品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和现实感召力,刻画了辽沈地区英模形象,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大我精神。同时,“两剧一歌”再次高举雷锋精神旗帜,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赋予雷锋精神以时代意义,推动辽沈地区发展,引领辽沈青年成长。
在表现形式上,“两剧一歌”以大型合唱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演唱形式,使作品呈现震撼的视听效果。“两剧一歌”以大合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奠定了作品主要的情感基调。在大合唱中,“两剧一歌”灵活巧妙地将独唱、二重唱、对唱、表演唱及小合唱等多种声乐表现形式融合,使作品演唱的音响效果富于层次感,作品整体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呈现出独特的视听效果。
在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上,“两剧一歌”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使作品兼具传统音乐色彩与时代特色。在“两剧一歌”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创造性地将作品音乐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如地方戏曲、流行音乐等。不同风格音乐元素的融合与碰撞,使作品呈现地域民族音乐风格色彩的同时,具有青春活力的时代气息。同时,在配乐方面,“两剧一歌”作品突破性地采用了双排键管风琴和预制的电子音乐相结合的伴奏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配乐的音色和音效,使作品音乐极富现代感和艺术表现力。
(二)“两剧一歌”的美育价值
“两剧一歌”采用综合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段,营造了恢弘震撼的音乐场景,以多元的音乐表现形式,给予观众丰富的视觉听觉审美体验。“两剧一歌”讲述了辽沈英模光荣事迹,弘扬新时代英模精神,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因此,无论从艺术欣赏角度出发,还是从文学叙事角度出发,“两剧一歌”作为优秀的大型音乐作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美育价值。
从艺术欣赏角度出发,“两剧一歌”充分挖掘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展现了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予观众丰富、多层次的艺术审美体验。“两剧一歌”作为大型艺术作品,整体呈现恢弘磅礴的音乐气势。在音乐、语言、舞台表现、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两剧一歌”将多种表现手段有机融合,以多层次的声音效果烘托了舞台氛围,以优美的旋律线条和凝练的音乐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地方戏剧和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使音乐具有别样风格,给予观众丰富全面的视听审美体验。
从文学叙事角度出发,“两剧一歌”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凸显了作品的创作立意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作品的美育价值。“两剧一歌”以辽沈地区英模事迹为叙事情节,旨在歌颂新时代英模精神,鼓舞辽沈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给予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两剧一歌”以英模的奉献精神感召广大人民群众,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辽沈地区英模的崇高敬意,歌颂着每一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奉献者,为英模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两剧一歌”服务社会的实践路径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两剧一歌”,进一步明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戏剧育人模式,打造以经典优秀剧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丰富美育教学内容,完善高校美育实践体系,通过“校团合作”方式,构建开放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以协同发展促进共赢,促进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一)明确三位一体目标,创新戏剧育人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处于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国家、地方高校建设要求为引领,进一步明确“三位一体”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定位,依托“两剧一歌”将各层级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创新戏剧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专业发展、全面发展及社会服务三个层面出发,旨在打造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均衡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整合国家、社会、高校三方的发展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精准定位。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打破传统实践剧目课程,创新“两剧一歌”戏剧育人模式,围绕优秀剧目作品建设实践剧目系列美育课程,打造新时代戏剧育人模式。“两剧一歌”戏剧育人模式以原创剧目作品为核心,全面融合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连接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美育实践平台,将美育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水平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依托优秀原创剧目,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办学理念的重要环节。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两剧一歌”作为实施“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围绕“两剧一歌”剧目作品建设系列美育课程,通过剧目教材建设及剧目课程拓展,完善美育课程,促进美育课程体系化发展。
在教材建设方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围绕“两剧一歌”原创剧目总谱,整理编写了多部相关教材,为美育教学和美育实践提供依据。“两剧一歌”属于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为了使“两剧一歌”美育系列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体系化、规范化,音乐学院教师从专业、声种、课程等多角度,对总谱进行创编,形成了“两剧一歌”实践剧目系列美育教材。同时,音乐学院教师结合多年舞台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该系列教材进行调整、丰富,完善美育课程教材体系和结构,充实美育课程资源。
在课程拓展方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实践剧目与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融合,促进美育课程体系化发展。学院根据实践剧目需求,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如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增设剧目音乐综合基础训练,在和声课程中增设剧目音乐综合技能训练。这些课程内容与剧目内容密切相关,提升了理论课程内容在实践剧目中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学院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根据实践剧目内容将清唱剧的演唱及演奏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剧目与实践课程的融合。
(三)全面强化剧目实践,完善美育实践体系
如何有效实施美育、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是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重心,同时也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难点。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两剧一歌”,从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和舞台实践三个方面,完善美育实践体系,使美育实践渗透全课程,贯穿学生培养始终,从实践层面有效推进全员美育、全方位美育和全程美育。
在理论学习方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秉承以理论学习深化美育实践的理念,将美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融合。为了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美育实践,同时在美育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学院根据实践剧目的具体内容,将其与理论课程融合,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剧目实践的有机整合,强化了理论知识在美育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学院将剧目音乐综合基础训练内容融合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将剧目音乐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融合在和声课程中等。剧目实践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够从学科专业、艺术审美、文化理解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实践剧目,深化美育实践的内涵。
在专业实践方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剧目实践与专业技能学习融合,以专业技能实践强化剧目实践,并将美育渗透实践过程。学院教师将剧目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编写相关教材,结合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在专业技能课中融入剧目演唱或演奏内容。如在美声、民声方向学生的声乐专业课学习中,适度增加清唱剧片段演唱内容。在西洋管弦、钢琴即兴伴奏方向学生的表演专业课学习中,加入清唱剧目演奏内容等。
在舞台实践方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两剧一歌”打造多元平台,丰富学生美育实践活动。学院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从学院、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打造学院平台、校内平台、专业文艺团体平台及社会平台等。多元化的实践平台链接“两剧一歌”的教学、排练和演出,强化美育课程的实践性,为美育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学院美育实践体系化发展。
(四)打造“校团合作”平台,促进多方协同发展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社会资源的介入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输出人才精准对接社会需求,进一步凸显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创新提出高校与地方专业文艺团体合作模式,搭建“校团合作”平台,通过资源互换、互补,促进双方发展,以合作促共赢。目前双方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培养、实习实践等教学演出运行机制,“校团合作”也为文工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较高影响力的优秀文艺团体,学院与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校团合作”的方式,为“两剧一歌”的创作、教学实践、排演和推广,提供优质平台。
在“两剧一歌”的创作方面,学院与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协同合作,实现了音乐专业教师与音乐专业团体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了“两剧一歌”等大型优秀经典艺术作品。在教学实践方面,学院与文工团共同搭建多样化的实践舞台,文工团专业演员参与“两剧一歌”的教学实践,充实学院师资力量,为学院“两剧一歌”的教学提供了真实情境,强化“两剧一歌”的舞台实践。在排练演出方面,学院与文工团协同合作,为学生和专业演员提供多样化的实践舞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在作品推广方面,文工团与学院以“两剧一歌”为媒介,通过协同合作促进了高校与社会文化交流,并通过共同搭建的实践舞台,将“两剧一歌”向社会范围推广,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最大程度发挥了文工团与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高校实践剧目服务社会的实施建议
以实践剧目为载体,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两剧一歌”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资源开发、美育普及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剧一歌”所取得的成绩对地方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实践路径提供了诸多参考,主要体现在美育师资培养、高校美育推进、多方协作共赢及全民美育普及四个方面。
(一)开发剧目课程,培养美育师资
2019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艺术师范专业要凸显师范教育特质,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艺术教师人才。由此可见,对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高校来说,美育师资培养是当前教师人才培养的重点。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在美育实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美术、舞蹈、语言等有机融合,集创作、编排、灯光、化妆、衍生等多环节为一体。高校开展实践剧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层次的艺术审美体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审美育人功能,对美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实践剧目活动,应依托剧目作品,开发实践剧目课程,注重剧目课程的目标指向性、学科融合性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教育发展培养优质美育师资,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实践剧目课程应直接指向学生审美素养水平的提升。实践剧目课程应凸显其审美特性,关注剧目作品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以课程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水平。
实践剧目课程应关注学科融合。戏剧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实践剧目课程应尊重戏剧艺术的特点,以多学科整合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完善,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实践剧目课程还应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践剧目课程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整合,链接舞台与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健全美育机制,推进高校美育
完善美育机制,有效落实美育,是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高校实践剧目应注重美育教学、美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展演的整合,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美育机制,全面推进高校美育。高校实践剧目活动应以美育目标为明确指向,建立健全美育机制,协调美育机制的内在关系,保证高校美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首先,高校实践剧目的实施目标应与高校美育目标相统一。高校美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高校实践剧目应以这一目标为出发,实践剧目的教育教学活动、排演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其次,高校开展实践剧目活动应促进美育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高校实践剧目应关注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展演四个方面,通过实践剧目教学和排演,有机整合美育教学与美育实践,依托实践剧目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剧目展演丰富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完善高校美育机制,促进高校美育发展。
最后,高校实践剧目应关注美育机制内部关系的协调性,促进高校美育有序健康发展。高校实践剧目应尽可能覆盖美育教学、美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展演,并对美育机制进行调控,使其成为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推动高校美育协调发展。
(三)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共建共赢
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发展,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最大化,是当代高校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高校开展实践剧目活动,应通过社会资源的统筹整合,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开发剧目作品,发展剧目教学,丰富剧目排演活动,促进合作共赢。
在社会资源的统筹、整合与开发方面,地方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开放学校艺术场馆的同时,与地方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建立合作,为实践剧目的排演活动拓展多元平台,强化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在具体合作内容方面,地方高校可与社会专业艺术团体、民间艺术家、专业演出机构等合作,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开展高校实践剧目的创作、教学、排演等活动,促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共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发挥引领作用,普及全民美育
全民美育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美育应走出校园,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全民美育时代背景下,高校实践剧目应依托高校平台,借助地方高校文化引领和导向作用,以剧目演出推广高雅艺术,丰富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传播、传承优秀艺术文化,提升全民审美素养,推动全民美育。
一方面,实践剧目应依托高校平台,通过演出向社会宣传、推广高雅艺术。高校实践剧目的社会公演,能够促使优秀剧目作品走出校园。借助导赏环节,实践剧目能够引导社会大众认识、理解、热爱戏剧艺术,使更多人在戏剧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扩大戏剧的受众群体。
另一方面,高校实践剧目的社会公演,在地域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实践剧目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优秀文化的载体。高校实践剧目通过社会公演,能够将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涵传递给观众,深化观众对剧目作品及所传递精神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导向,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普及全民美育的同时,创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美育时代背景下,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两剧一歌”为地方高校实践剧目服务社会提供了范本。“两剧一歌”依托优秀剧目作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落实高校美育,发展学生审美素养,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美育师资。同时,“校团合作”模式的建立,构建开放的美育环境,激发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普及全民美育,为新时代高校、社会的美育资源一体化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