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隋豆卢贤与唐豆卢弘毅墓志跋*
2022-11-05李宗俊
李宗俊 柴 怡
(1.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1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一处隋唐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3座墓葬,其中两座墓出土了墓志,墓主分别为豆卢贤与其子豆卢弘毅。豆卢贤在《隋书》与《北史》之其父豆卢勣传有记载,豆卢弘毅则在新旧《唐书》中无载。豆卢贤祖父为西魏、北周名将豆卢宁。史传记载,豆卢宁自北魏末年随陇西王尔朱天光进入关中,后跟随李弼率众归顺宇文泰,在奉迎孝武帝元修西迁以及西魏、北周时期的历次重大战事中,屡立战功,迁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封为武阳郡公,名列“十二大将军”之一,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薨于同州,时年六十六,赠太保、同鄜等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豆卢贤墓志称:“祖宁,周柱国大司寇、尚书左仆射、太保、都督同敷宜华蒲虞陕汾熊绛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楚昭公。”对此,墓志与史书所记基本一致。
豆卢贤父亲豆卢勣,早年受业于国子学,历仕西魏、北周、隋。“魏大统十二年,太祖以勣勋臣子,封义安县侯。周闵帝受禅……改封丹阳郡公,邑千五百户”,此后历任邛、渭等州刺史,入隋后先后任利州、夏州总管,开皇十年(590年)卒,时年五十五。豆卢贤事迹见于《隋书·豆卢勣传》,称豆卢勣死后,“子贤嗣,官至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笔者以为豆卢贤、豆卢弘毅父子墓志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资补正史书或有助于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
其一,豆卢氏之源出与改姓。豆卢家族的源流问题,长期以来颇受学界关注。对此,豆卢贤墓志谓:“本姓慕容,燕文明皇帝皝之后也。辽东建国,王迹初基;漳邺徙都,帝图斯盛。既而时遭荣替,运属推移,改族豆卢,臣于讬跋。”这里尽管委婉含蓄,但已经点出了豆卢氏因何而改姓的历史。
豆卢氏本姓慕容,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政权与北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曾互为不共戴天的敌国,并且前者最终被后者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燕皇帝慕容皝之子慕容垂乘机脱离前秦,占领河北、山东等,于386年称帝,重建燕国,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即史书所称的后燕。就在慕容垂称帝的同年,拓跋氏首领拓跋珪也宣布重建代国,随后改国号为魏。北魏迅速联合西燕等对抗后燕。公元395年,即后燕攻灭西燕后一年,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率领步骑十万,北上伐魏。拓跋珪先是坚壁清野,后于参合陂奇袭,大败后燕,投降燕军全部遭“坑杀”,史称“参合陂杀俘”。就在后燕图谋报仇之际,慕容垂突然去世,北魏拓跋珪随即攻破中山城,后燕灭亡。后燕灭亡后,不过十年之间,北魏就将燕国残余悉数消灭。上引墓志对于该家族改姓的这段历史的隐晦,省略了前燕的灭亡及后燕的兴亡这一大段历史。应该是在后燕灭亡之际,其王室部分成员方才入魏,投靠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从此改姓“豆卢”。
《北史·豆卢宁传》记载:“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今有学者研究,慕容氏于魏初改姓为豆卢氏者确为慕容精之子。豆卢氏于太和中又一度改姓为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慕容精生两子:丑、胜;胜生鲁元。而“丑”与“鲁元”即《魏书》立传之卢丑和卢鲁元。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后燕北地王慕容精为慕容麟所杀,同年北魏道武帝拔中山、没后燕。慕容精之子慕容胜率众归魏,授长乐郡守,改姓豆卢。由此,说明后燕政权被灭以后,有王室成员投降北魏,受北魏赐姓而改为“豆卢”,但并非所谓“避难”而改姓。这就符合了“豆卢”乃“归义”的意思。墓志所谓“既而时遭荣替,运属推移,改族豆卢,臣于讬跋”,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
其二,志主家族世系与志主生平。豆卢家族投魏以后,随即建功立业,并开枝散叶。对于豆卢贤家族的祖先,豆卢贤墓志追溯到其曾祖父,谓:“曾祖长,周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开国公。”《隋书·豆卢勣传》称:“祖苌,魏柔玄镇大将。”《周书·豆卢宁传》称:“父长……武成初,以宁著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说明豆卢长,又名“苌”,即志主豆卢贤的曾祖父。
豆卢苌之后为其子豆卢宁,豆卢宁之子豆卢勣,分别为志主豆卢贤的祖父与父亲。对于他们的爵位,志文称豆卢宁为楚昭公,而称豆卢勣为楚襄公。这与二人史传可以互证,豆卢宁在北周武成初为同州刺史,因督诸军讨稽胡郝阿保、刘桑德有功,“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谥曰昭”。而豆卢勣,史称“袭爵楚国公”,“谥曰襄”。显然豆卢勣爵位是承袭豆卢宁的楚国公,但死后的谥号为“襄”,所以志文称其为“楚襄公”。关于其父子爵位的传承,据《周书·豆卢宁传》,豆卢勣并非豆卢宁亲生子,而是过继的其弟豆卢永恩子,所谓:“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为世子。世以此称之。”但据《隋书·豆卢勣传》,则不言豆卢勣为豆卢宁亲生之子,其中称:“父宁,柱国、太保。勣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比较二传,应该是豆卢勣的确并非豆卢宁亲生之子,但也应该是襁褓之中就过继给了豆卢宁,正因此,才有周太祖亲为久不得子的豆卢宁登门致贺。当然,这些家庭内幕,显然是墓志不宜记载的东西,正好史书所记可为补充。
至于豆卢贤墓志列举豆卢宁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所谓:“若乃平窦泰之军,摧沙苑之阵,江南楼船之战,凤州叛氐之捷,故以书勋王府,无俟详言。”平窦泰之军,指西魏大统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欢派窦泰率军进入潼关西征西魏。次年,窦泰大军行至小关,遭到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偷袭,全军覆没。沙苑之阵,指平窦泰军的同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大军攻打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采李弼之计,以不满一万人的军队,列伏兵于渭曲,经沙苑一战,一举击溃东魏军队,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江南楼船之战,应指西魏攻灭南梁萧绎政权的江陵之战。侯景之乱以后,梁武帝第七子萧绎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登基称帝,但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派于谨、杨忠等攻打江陵,一举攻灭。另据《周书·豆卢宁传》,西魏恭帝二年豆卢宁因功被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以后,又奉命平定了萧绎政权残余及武兴叛氐。所谓:“梁将王琳遣其将侯方儿、潘纯陀寇江陵,宁与蔡佑、郑永等讨之,方儿等遁走。三年,武兴氐及固(查)〔道〕氐魏大王等,相应反叛,宁复讨平之。”这里的武兴,即今陕西略阳县,三国蜀汉筑武兴城,后为氐族杨氏所据。北魏正始三年(506年)置军镇,并置武兴县,西魏改名汉曲县。隋初改为凤州,大业三年(607年)改称河池郡,唐朝再改为凤州,属山南西道。所谓江南楼船之战与凤州叛氐之捷,应该是豆卢宁指挥的这几次战斗。以上均可与史书所记一一印证。
对于豆卢勣一生官爵,豆卢贤墓志称:“父勣,上柱国、散骑常侍、邛渭邵相四州刺史、信夏利三州总管、雍州牧、楚襄公。”此与《隋书·豆卢勣传》所记基本一致,至于史书特别提及的豆卢贤在王谦之乱中的表现,下文再论。总体来看,豆卢勣与其家族入隋以后,不仅备受重用,而且与皇家联姻,十分显贵,史载:“开皇二年,突厥犯塞,以勣为北道行军元帅以备边。岁余,拜夏州总管。上以其家世贵盛,勋效克彰,甚重之。后为汉王谅纳勣女为妃,恩遇弥厚。”正因此,开皇十年在豆卢勣病危之际,隋文帝及时将他征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病逝以后,“上悼惜久之,特加赗赠,鸿胪监护丧事,谥曰襄”。
豆卢勣外,尚有其兄豆卢通,但豆卢通应为豆卢恩的儿子,《隋书·豆卢勣传》称:“通字平东,勣之兄也,一名会。”
豆卢勣有子贤、毓、露三人,《隋书》有豆卢毓传,无豆卢贤传。仅在其父豆卢勣传后记载豆卢勣去世后,“子贤嗣,官至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至于其一生经历语焉不详。今由豆卢贤父子墓志可知,豆卢贤开皇元年(581年)选为东宫亲卫,随后转千牛备身,十二年二月诏授仪同三司,十四年十月授左武卫车骑将军,十七年出为使持节显州诸军事、显州刺史,直至开皇廿年二月袭爵楚国公,食邑一万户。大业元年(605年)又入为大理少卿。大业三年四月,转为鸿胪少卿,又更授朝请大夫,九月又迁左侯卫护军郎将。大业五年六月,进位通议大夫。大业六年四月三日薨逝,时年四十三,葬于京兆郡泾阳县之洪渎原。
梳理豆卢贤一生任官,开皇初因任职东宫,之后很快升迁,但到了炀帝大业年间,职务降为大理寺、鸿胪寺的副职,官阶始终为五品至从四品的散官,尽管早在开皇二十年已经袭爵楚国公,但前后职衔似乎明显受到隋朝皇储变更与国家政局变化的影响。
过去由史书可知的是,豆卢宁后裔至唐代已籍籍无名,唯有豆卢宁弟豆卢恩的后裔至唐依然人才辈出,最典型的就是豆卢钦望,唐中宗复位后,“以钦望宫僚旧臣,拜尚书左仆射、知军国重事,兼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兼中书令、知兵部事、监修国史。钦望作相两朝,前后十余年”。今由豆卢弘毅墓志又可知,在豆卢贤之后,有其子豆卢弘毅,豆卢弘毅之后又有其长子。
豆卢弘毅在唐朝官至凤州司马,由其墓志可知,隋唐之际,志主响应李渊起兵而投唐,所谓:“爰应义旗,招慰宛叶,蒙授罗山县令,俄迁尚乘直长……又授始州录事参军,又转荆王府士曹……又授凤州司马,又行潘阳令。”宛指今河南南阳,叶在今叶县南,罗山县即今河南信阳罗山县。说明志主在早期投奔李唐以后,在南阳一带为唐朝的招降纳叛建有功绩,随之得授罗山县令。后所转尚乘直长,为殿中省尚乘局的小官。所谓荆王府士曹,荆王乃李渊之子李元景,王府士曹乃士曹参军事或司士参军事之类的下级官。后所授的始州录事参军与凤州司马,二职均为六品上下的基层武官,而唐代始州与凤州均隶属山南西道。
其三,豆卢氏与北周宇文氏的联姻及平定王谦之乱。在西魏、北周时期,因豆卢宁、豆卢勣父子追随宇文泰,功勋卓著,而大受宠赏。随之,志主家族与北周、隋两朝皇室均结成了复杂的婚姻关系。其中北周齐炀王宇文宪妻豆卢氏,即为豆卢勣的妹妹。《隋书·豆卢勣传》记北周明帝时,“齐王宪纳勣妹为妃,恩礼逾厚”。宇文宪为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第五子,史书记载,“宪素善谋,多算略,尤长于抚御,达于任使,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武帝死后,周宣帝“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最终于宣政元年(578)将其杀害,时年三十五岁,谥号齐炀王。
宇文宪被杀,豆卢勣及其家族自然被牵连,受到猜忌而处境不利。但随后在平定王谦之乱中,豆卢勣立功受赏,个人仕途及其家族的处境再度逆转。王谦之乱,是发生在北周末年,事关杨坚是否顺利禅代北周的重大事件。志文与史书互为印证可知,在杨坚准备倾覆北周之际,效忠宇文氏的益州总管王谦发动反对杨坚的叛乱,关键时刻,利州总管豆卢勣倒向杨坚一边。此举竟成为决定中央大军是否能够顺利入蜀,以及是否顺利平定叛乱的关键。正因此,在随后叛乱平息之后,杨坚颁诏对豆卢勣大加奖赏,诏曰:“勣器识优长……巴蜀称兵,奄来围逼,入守出战,大摧凶丑。贞节雄规,厥功甚茂,可使持节、上柱国。赐一子爵中山县公。”说明正是在北周宇文宪被杀,豆卢勣因家族受到牵连,身为利州总管的豆卢勣在关键时刻倒向杨坚一边。豆卢勣如此,这一时期身为北徐州刺史的豆卢通也是坚定地站在了杨坚一边。所谓“及高祖为丞相,尉迥作逆,遣其所署莒州刺史乌丸尼率众来攻。通逆击,破之。赐物八百段,进位大将军”。后来豆卢通还得尚隋文帝妹昌乐长公主,备受荣宠。正是因为豆卢勣兄弟关键时候的态度,保全了他们个人仕途与整个家族的已有势力。
其四,豆卢氏与隋朝皇室联姻及平定杨谅之乱。豆卢勣、豆卢通在关键时刻倒向了杨坚,在隋朝建立以后,该家族自然备受荣宠,并随之又与隋皇室结为婚姻。首先是汉王谅纳豆卢勣女为妃。上引史料提及,因豆卢勣立功受宠,开皇二年后不久,隋文帝为汉王谅纳勣女为妃,恩遇弥厚。
其次是豆卢勣之兄豆卢通尚隋文帝妹昌乐长公主。前文提及,豆卢通在平定尉迟迥叛乱之后,因功于开皇初进爵南陈郡公,后得“尚高祖妹昌乐长公主,自是恩礼渐隆”。
再次是炀帝的后宫有宫人豆卢氏。1925年洛阳城西后洞村出土一方豆卢宫人墓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其墓志云:“宫人姓豆卢,京兆人也。上大将军、丰宁公孙……以大业九年八月十九日感疾而终,时年廿有六。”按照豆卢氏的去世时间与年龄,应该为炀帝后宫。但这里的“上大将军、丰宁公”是谁呢?窃以为,称“上大将军”者并非豆卢勣兄弟,而应该是其父豆卢宁,因北周府兵制下,全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而豆卢宁在“大统十六年,拜大将军”,位列十二大将军之一。另外,豆卢宁的名,尽管上引《周书》其传称:“豆卢宁,字永安”,但应该是一如其弟豆卢恩的名一样,豆卢恩在正史中又称其名为豆卢永恩,但碑志中却称豆卢恩,则豆卢宁很可能又称豆卢丰宁。若如此,则炀帝的宫人豆卢氏应该是豆卢宁的孙子,又是豆卢勣或豆卢赞的女儿。
以上说明,进入隋朝以后,豆卢勣家族与隋朝皇室仍然缔结了重重婚姻,也是势力胶固。但在隋朝中期志主家族再次卷入皇家内讧,又经历了一次事关家族兴衰的事件,这就是隋文帝驾崩后爆发的汉王杨谅反叛事件。史书记载,当时因“汉王谅出镇并州,毓以妃兄为王府主薄”,尽管史书记载,在汉王杨谅叛乱期间,志主兄弟审时度势,及时与其划清界限,不仅没有支持叛者,而且与之坚决斗争。在豆卢毓“苦谏不从”以后,又号召并州城军民反对杨谅,并一度将杨谅据于城外,但终因斗争失败而被杨谅杀害,时年二十八。在这次关乎豆卢贤兄弟乃至家族荣辱的关键时刻,时任显州刺史的志主豆卢贤积极向炀帝进言:“‘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帝以为然,许之。贤密遣家人赍敕书至毓所,与之计议。”后杨谅反叛被平定以后,炀帝下诏褒奖豆卢毓:“毓深识大义,不顾姻亲,出于万死,首建奇策。去逆归顺,殉义亡身……赠大将军,封正义县公,赠帛二千匹,谥曰愍。”但不解的是,在豆卢贤墓志中只字未提此次事件,则他在杨谅反叛事件中的态度,究竟如何还是一个疑问。而且从志主豆卢贤随后的仕宦经历看,炀帝上台以后,豆卢贤的官阶不但没有升迁,相反明显有降。除了豆卢贤曾为废太子杨勇的僚属外,是否还有因为杨谅妃家人的缘故呢?毕竟隋炀帝上台以后,对于废太子杨勇与杨谅旧党的清洗和猜忌始终没有停止。
最后,豆卢贤墓志的撰写者为隋唐之际的一代大儒萧德言,此也是值得关注之处。萧德言出自南朝兰陵萧氏,由陈入隋,任授校书郎。唐初授太子(李建成)洗马。贞观年间,授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协赞魏王李泰修撰《括地志》,后迁东宫(李治)侍读,册封武阳县侯,累迁秘书少监。贞观二十三年致仕。唐高宗时加位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654年)卒于家,享年九十七岁,获赠太常卿,谥为博,著有《萧德言集》三十卷。新旧《唐书》皆入《儒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