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唢呐 大情怀
——唢呐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金海访谈录

2022-11-05郝晓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沁阳金海唢呐

郝晓静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李金海,唢呐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沁阳市唢呐艺术的领头人和杰出代表。编创有多个唢呐作品,包括《沁韵》《沁阳春》《九峰情话》《路行五声佛》《北行九峰岭三气》等曲目。其中,由他创作、演奏的《沁阳春》被黄河音像出版社收录在《唢呐状元》专辑内出版发行。1991年,李金海获河南省首届“朱载堉杯”唢呐比赛优秀演奏员奖;1992年荣获“朱载堉杯”全国唢呐邀请赛二等奖,同年获由中共沁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春节唢呐比赛状元奖;2011年他到河北邯郸地区永年县参加全国吹歌节邀请赛,主奏《北行九峰岭三气》获优秀奖。

2020-2021年,笔者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唢呐-李金海项目负责人,有幸采访了李金海老师。现将李老师的从艺经历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开蒙:巧遇伯乐,结缘唢呐

李金海出生于1948年8月。自幼喜爱吹拉弹唱,7岁时被沁阳市联盟街贾家第三代唢呐传人贾自城老先生收为徒弟。此后,李金海利用放学后的业余时间随老师学艺;1960年小学毕业后,他又跟随沁阳马家传人马银河、紫陵镇长沟村马瑞高、西向镇解住村贺全龙及义庄村张大发等老一辈的唢呐艺人学艺;1963年他随老一辈艺人参加民间艺术演出。开始了与唢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李金海今年整72周岁。家中四口人,父母亲,还有一个妹妹。小的时候,家中并没有人会吹唢呐,父亲做生意,就是卖馒头的小商人。他们一家小时候在本城沁阳城联盟街居住,7岁开始上学。因为李金海和本街的小伙伴老在一块玩儿。喜爱敲敲打打,没有鼓,没有锣,就拿着父亲卖馍的秤,用他的秤盘当锣,随便找一个木棍,把它挂到椅子上。然后把那个秤盘挂到椅背上,打着秤盘打着鼓。小朋友模仿戏曲唱段,来回比比划划。这些动作被街上姓贾的一位唢呐老艺人发现了,他觉得这个孩子有这个吹吹打打的细胞,因此收了李金海做徒弟。这位老艺人是沁阳市联盟街贾家第三代唢呐传承人贾自城老先生,他当时看出了李金海作为一个孩子对唢呐吹奏发自肺腑的喜爱,因此决定将其培养成才。

李金海礼拜天需要到老师家学工尺谱,咿咿呀呀,合四工尺上乙四合,上尺工凡合四乙,就这么哼着调式。举个例子,如学《孟姜女》,上上尺工尺工,就是这样子哼边学,边注意打节奏。那时候的麦假、暑假等都有很长的时间能让李金海进行练习。因为他的老师红白喜事都给人家吹奏。一开始把李金海带出去,不会吹,就只能打梆子、拍手镲。这个过程在他跟了几年后,一开始由生到熟,由熟到逐渐对这个乐器产生兴趣。在唢呐班学乐器要学17键的圆笙。先学笙上的字,也就是上尺工凡合四乙,慢慢摸索学吹笙。吹笙逐渐有一年后有些简单的东西就能吹了。在学会吹笙的基础上,才能学唢呐。

学了几年以后,李金海在11岁时正式接触唢呐。一年的时间,他把唢呐上面的每一个孔的音都吹出来了,那时候也讲究拔音。此外,练功需要在老师家,练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比如,三伏天要吹到头上不出汗,身上出汗。再一个手上不出汗,拿唢呐才有利。三九天能练到手发热出汗。手发热以后,手指头就不硬了,然后每个手指才能运出来。所以讲究三冬三夏,把这个锻炼好以后,才能把基本功练扎实。当时的学徒学艺都要从练习打梆、拍鑔开始,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徒进一步学习唢呐吹奏时的板眼节奏,同时也能进一步锻炼学徒的心智,增加其表演实践经验。李金海从十岁学习吹笙,到了十二岁又通过老师口传的形式进行“工尺”谱的练习,以便为日后正式进行唢呐吹奏打下理论基础。李金海正式掌唢呐是在14周岁,掌唢呐意思是可以跟着老师在周末或者放假出去表演,也服务红事白事。而到了16岁,他也正式成为了一名唢呐吹奏手,并且在当地范围内小有名气。同时他也正式从学校毕业,完成了从学生到一名合格唢呐吹奏手的身份转换。此时他也可以进一步参与和老师的演出活动,主要包含了社会上的各种红白喜事以及商业性的吉庆活动。

除了参与生意活动外,李金海还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了许多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所创办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从而协助文化部门进行社会文化建设工作。例如,参加当地的节日联欢晚会;在新兵入伍时进行欢迎表演,另外还会代表所在县参加高等级的唢呐比赛,并且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当时沁阳地区以沁河为界形成了唢呐吹奏的四大流派,而李金海在贾自城老先生处完成六年的学徒生涯后,又相继拜在了当地三大派的高手门下,这也为其之后技艺的博采众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例如,他先拜紫林镇长沟村的马瑞高先生为师,学艺两年后又拜西向镇解住村的贺全龙先生为师,之后又多次得到西向义庄张大发先生的细心指点,再加上之前进行启蒙教育的贾志成贾家派,李金海得以受到当时四大派的技艺传承,他的唢呐吹奏技艺也在这一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和提升。当时的民间曾有许多俗语来表现当时人们对唢呐四大派的推崇,例如,“嫁闺女,门婿到,毛旦不到不上轿”表现出对张派唢呐的喜爱,因此集四家之所长的李金海先生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欢迎。他还在不断钻研中形成了四派一体的吹奏技巧,综合运用了张派唢呐的“巧”,马派唢呐的“柔”以及贾派唢呐的“直”,并在融汇贯通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舌功”和“牙齿功”。“舌功”主要指的是采用开嘴式的吹奏姿势,用舌头来代替下嘴唇,牙齿放在舌头之上进行吹奏。而“牙齿功”主要指的是在吹奏过程中,要用牙齿的上下浸咪吹奏,并且通过不断变化吹奏的位置,可以从门牙到左右方向大牙,也可以从右侧大牙向左侧牙齿进行移动,这进一步增添了唢呐吹奏的变化性和丰富性,这一风格也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喜爱。

李金海吹唢呐开始出名的时候是在1966年,虽然岁数不大,但小有名气,那年新乡地区的领导相中了他吹的《社员都是向阳花》。他准备去郑州搞会演,在沁阳挑了老中青十几人,吹罢后领导很高兴,给李金海这个“小魁首”拍了个照片。在此之后,沁阳几乎每年进行的唢呐会演,每逢正月十五、十六他都亮相,春节的时候也会比赛,都进城来吹吹,亮亮相。

这些社会上的经验也给了他锻炼的机会。

二、磨砺:融会贯通,提升技巧

1968年,李金海老师任沁阳怀梆剧团乐队唢呐、笙演奏员;1983年他被调入沁阳化肥厂参加该厂文工团的演出。在这个过程中,磨砺技法,不断创新,演奏技法更加纯熟。

李金海到剧团最突出的就是接触了简谱,对音乐,特别是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过去跟老艺人学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因为剧团是一个专业团体,是比较规范的。由于在服务上转型,就不能再像农村搞礼仪式的那种粗糙吹法了。他到剧团后,发现样板戏有好几本,如《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沙家浜》《海港》,都要用唢呐吹奏的技巧吐字,尤其像《智取威虎山》第九场有个唢呐曲,比较欢快,这都要用吐字。这就要求在技艺上要进一步下工夫,多练习。另外,到剧团后李金海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曲谱,可以看懂生曲谱。过去老师教的工尺谱,并不适应剧团,于是他就在剧团里学习了数字简谱。在这基础上,其乐理水平不断提高,能谱写简单的曲子。像唢呐节,李金海写了带有怀梆元素的曲子,如《沁阳春》《九峰情话》等几个曲子,所以到剧团以后,为适应新的情况,增强自己的技术,在唢呐技艺上又进一步提高了,在艺术上有了一定的成就。

在剧团后学的东西,李金海一般情况下只要学会就不会忘。《智取威虎山》里面的唢呐曲子,第一场一下背完后,他不需要再去看曲谱,只要听着锣鼓,有一个指挥就行了。第二,与打击乐结合的曲子,配合得非常紧凑。到1976年以后允许演老戏了,又接触了好多个新曲,如《春赏》(音)最后那个尾声,是小开门,还有《点绛唇》等。曲子用于古装戏上的人物动作,或者为他们的唱词陪衬。例如,像“丁大人到”,或者什么大人驾到,好,有请,“噔噔噔”,这个鼓一响,“哒哒嘀哒当……”唢呐就要吹起来。像这样的曲子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李金海学习了很多戏剧舞台上所用的唢呐曲牌,接触了很多东西。可以说唢呐艺术是学之不尽,活到老学到老。

李金海后来到了化肥厂宣传队但并不轻松。相反,比剧团的工作要繁重一些。剧团怀梆演员是成熟的演员,虽然设计有曲谱,但对自己的唱腔非常熟悉。在宣传队,虽然唱的是豫剧,还必须得有人教,如有的人虽然有嗓儿,但是对剧种并没有基础,这个就必须要教。按照队里规矩来说,乐队和演员也得磨合,熬时间。比方说这一段就这十句戏,但是得坐两个小时。在剧团要不了这么长时间,该吊弦,那就是半个小时一吊弦就行了。宣传队不行,那唱腔什么的都不是很熟。例如,排《犟公公强媳妇》,一个唱腔全凭磨,业余剧团就是磨出来的。专业院团有专业水平,宣传队是用时间来熬,才能达到专业水平。所以这个活比在剧团还要重一点。

到了1991年,沁阳举行了全省的朱载堉唢呐杯比赛,当时有很多人参赛,如新乡市赵际风(音)写的《麦田新歌》,沁阳市段高成写的《故乡颂》,都得奖了。这些对李金海都十分有启发,他认为唢呐大赛不见得非得吹名人的曲子,才算能参加,自己写的曲子照样可以。几番思考过后李金海觉得可以用三眼管,三眼管在沁阳的吹家不多,虽然只有三个孔,局限了它的音符不全,但是它很有意义。

三眼管据传是源于朱载堉十二管频律。它的发明者是沁阳城联盟街南头的贾家第一代传承人贾发先。它近似于唢呐的声音,但是和唢呐的声音并不完全一样,稍微宽一点。所以在这一年当中,他在化肥厂除了练练基本功外,就写了《九峰情话》。《九峰情话》当中有一个歌……就是这么几句,它是五音。他想了想,就用三眼管把它吹出来。因为九峰是在山区,山区有野物,有羊,有牛,有布谷鸟,他把曲子前面又加了个鸟叫、羊叫、牛叫。由近到远——咩,小山羊叫;再弄个大粗管,哞,牛叫……然后下来笛子音。没想到在第二年唢呐大赛全国邀请赛里得了二等奖。当时在2011年去河北省邯郸参加首届全国吹歌节,也荣获奖项。

源于三眼管的启发,李金海写了很多曲子,从这以后,还写了唢呐曲《沁阳春》,《沁阳春》突出双吐。李金海认为自己简单的创作是对自己的一个启发,也是一个提高,这对自己是一个促进,不是为名利,是一个激励。

李金海认为吹唢呐要用气,要有内功,要用丹田气来吹。吹奏的时候,在腹部上面有感觉,一吹有收或缩的感觉,这就是用上了中气。用了中气以后,才能使功夫加深,同时对两肺起到一个保护作用。老师讲的时候,说不要用胸腔气,胸腔气用不好,容易炸肺。他所说的炸肺就是伤肺的意思。另外,用胸腔气会鼓腮,因为没有用上中气,嘴噙这个咪,没有通过嘴边肌肉的唇力来卡咪,是浮浮地拢着咪子,因此要吹响,还得往前扶着咪,必然要用气,用气的话鼓腮的比较多。鼓腮,形象上不好看。一个演奏家或者演奏员,在形象上难看就会给人不舒服的印象。所以要求吹唢呐不要鼓腮,不要用胸腔气、肺部气,要用中气。只有这样,发出来那个音才非常扎实,别人听起来不虚。不管你吹的大小,音大或音小,这是另一回事。

李金海的牙吹也是功夫,初学是吹不响的,牙吹得用舌头挡着,咬着舌头。舌头一挡,嘴片也起一定的作用,如果嘴片完全开了,还是照样跑气,所以要拿捏好尺度。虽然吹的过程会跑气,但还有一点剩余的气可以吹响,因此光有个音就行了,硬凭这样吹,吹不了一会儿就不响了。所以耍花样的东西不长,就是为博取观众的喝采,出现那么一点儿特技,一鼓掌就达到效果了,所以说,单纯唢呐并没有什么大的花样。唢呐是实实在在的艺术,实功夫。

对于沁阳唢呐他个人是这样认为的,沁阳这几派的唢呐,自己都有所继承。一个曲子里,这一点可以用贾派的,这一点还可以用马派的,那一点可以用贺派的。一个曲子包括四大派的特点。所以说,要传承,要发展,必须得有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发展就是空谈,发展什么呢?李金海对他教的学生讲:不要光局限于我教的,任何能指导你的,那都是老师。有的学生掏钱到焦作跟别的老师学,我说我不忌讳,不要认为跟我学,就不能跟别人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唢呐学习你不能只认一个人。你来我这儿学,我就尽我的水平教好你,培养好你。在有生之年,让唢呐不断,凡是来我这儿学的,有些东西就是免费供应。他曾向人们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向他学习,他都会尽自己最高水平和能力细心辅导,目的就是使家乡的唢呐后继有人。

三、传承:尽心竭力,培养传人

李金海老师对唢呐人才培养不遗余力,除了收徒外,还在学校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学生千余人。真正做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娃娃抓起,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2008年,李金海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传承人。评上传承人之后,他思想上有点压力,传承人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作为传承人,是有面子了,有名气了。但是做事得对得起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荣誉。思想上紧张的压力,就是如何搞传承。成为传承人以后,他认为传承人的任务就是传承。吹唢呐的就是传承唢呐,需要培养人才。他当时就从学校开始,从娃娃抓起。在学校搞了好几个月,他和贺德义(唢呐国家级传承人)在那儿住上了两三个月,培养学生有一千个,包括1000个唢呐,50个大鼓,50个笙,然后大鼓和唢呐组成两个曲子。大鼓和唢呐配合,演奏曲子,1000名小唢呐手,吹的相当漂亮。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又加上国家级传承人经费也慢慢增加了——由3000元变1万,现在达到2万。所以说这个钱基本上都用于唢呐上了。要传承唢呐得有地方,化肥厂大院有一间房子很适合,他就租赁了三年,在这里教学生,培养下一代。每年从4月份到11月份共8个月。通过学校的关系,辅助配合学校的老师教学生。第一是教学免费。第二,他用补贴费印成传承资料发放给学生。买了唢呐演奏的书,把这个书翻印出来以后钉好,每人一本。再一个就是免费发给他们唢呐基本练习曲等。学生最大15岁,一般就是12、13岁,这个年龄段肺活量都可以。他们学的可快。只要教得准确,学生吹的也可准确,如何换气,这个曲子注意什么,特别是节奏,哪有一拍,这一拍怎么表示,都需要都讲的很清楚。另外他设计的大鼓有几种打法,很多动作,特别是《编花篮》,配合得相当好。所以不管怎样说,孩子们乐意学,考试什么的也都能加分。这几年主要就是这样做。再一个是唢呐辅助其它的演出,比方说宋寨怀梆、王桃城南怀梆、博爱县北十字怀梆等,他们的演出他都热心帮忙组织,每一年都要组织30场以上,最起码春节十几场。除了平常的演出,还服务庙会,在庙上能唱几天,用唢呐伴奏。

唢呐不光是一个艺术存在,它是一种生意,很多人认为学唢呐后就能有固定工作。自己学成了就是老板,掌握小型的经营。但是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形势。再加上现在礼炮、车队、舞台、鼓阵等等。在整个形式和音响上远远超过了唢呐,所以相比后唢呐就显得太渺小了。李金海认为唢呐不能断。不断就是能传承的表现,传承也得符合实际。培养一个演奏家,那是很难实现的。李金海这一生跟唢呐两个字密不可分,没有唢呐就没现在的他。有生之年,他认为只要还是传承人,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尽量把本职干好,培养好传人。希望它能代代传承、延续不断,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李金海老师具有质朴、率直、谦虚的品性,他讲述从艺经历时,他满脸都是孩童般的兴奋;现场演绎独创曲目,他表情中都是自豪;提到曾经的辉煌,他话语中满含谦逊。在他眼中,唢呐艺术不再是一种特定职业,而是一种信念坚守,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国家级传承人肩上的千金重任。虽然前行路上有坎坷、有艰辛,但他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古稀之际仍心怀干劲,满含信心。我们相信,正如他的作品《沁阳春》所表达的乐观欢快,以李老师为代表的沁阳唢呐事业必将前途坦荡,春光明媚!

猜你喜欢

沁阳金海唢呐
郑金海:金声玉振传四海
青岛金海种苗有限公司
故纸情怀
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分析
又听唢呐
沁阳位于沁河南岸为何不叫“沁阴”研学始末
沁阳黑陶发展三建议——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是强大动力
中国陶文化高峰论坛暨沁阳黑陶传承发展研讨会在河南沁阳召开
金海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