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乐感培养课堂构建

2022-11-05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

张 雯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

音乐就像一个的魔法盒,流泄出的乐曲歌声,交织着神秘、优雅、缥缈、快乐,将启迪学生的心灵。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应发挥其生成性二中,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交流、研讨,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前提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任务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行真实有效的课堂学习。此外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维正在逐步改变。老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改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建立真实的学习课堂。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乐感培养课堂构建的意义分析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学生的乐感进行培养,发挥学生在课堂开展中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将是模仿和抄袭。”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够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的班级两级分化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辅助者,将有利于学生在课上主动学习、发言,将书读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正如富兰克林曾说过的,“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将课堂的发言权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这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乐感。

(二)展现教师的引领性

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的课堂,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与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展开教学。小学音乐课堂需要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课堂上。这就需要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活动的创造,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其次教师还需要从佐藤学所提倡的以“主题、探究、表现”为代表的“登山型”课程模式着手,进行课上交流活动,进行高效课堂构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其自身教育素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改革,从而促进学校教师的整体构建,形成良好的师风师德。

(三)增强课堂的灵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乐感进行培养,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都需要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用心学习知识。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发展,对学生进行栽培,对课上内容进行细心讲解。教师与学生的所作所为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将有利于学生发挥其生成性,教师发挥其预设性,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建立真实学习的课堂。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有利于学校好学氛围的形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乐感培养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一)“绿色课堂”理念的实施,发挥学生课堂生成性

音乐是人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重大部分,对孩子而言,学习音乐能够提升孩子们的幸福感,提高手和脑的配合度,提高艺术修养,提升对美的追求。近年来,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艺术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堂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将对一个人有多大的改变?有的人说:“长得没有很好看,但大家都说我有股迷人的气质。”还有人的人说:“从少年到中年都不会焦虑,不会迷茫,不会孤独。”学生乐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及演唱音乐。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对其一生的帮助是巨大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对厌烦练琴的女儿说过一段话:“爸爸这辈子很后悔的事情,就是不会演奏乐器,演奏乐器也可以排忧解闷。学习音乐,不是为了让你考级,而是为了帮你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未来你一定会进入社交圈,如果你能在朋友唱歌时进行伴奏,这样你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会唱歌乐感好的人天生自带一种魔力。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遵循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在培养学生乐感时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成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七个小兄弟》这一课时,教学目标为带领学生区别并使用柔和、连贯与断顿、跳跃等不同方法进行演唱,让学生能够在歌曲的演唱中感知do、re、mi、fa、so、la、si的整体概念,并初步建立起读谱概念。在上课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播放《七个小兄弟》的伴奏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在音乐的律动中提升乐感。接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作用,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学生分别扮演七个小兄弟,听音出列。上行、下行,学生在聚精会神的听音中提升乐感。游戏结束后,教师正式带领学生探索小音符的奥秘。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由这七个小音符变化成的不同曲调,例如摇篮曲(哄宝宝入睡)、进行曲(原地踏步),让学生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对这些不同音乐的理解。接着教师开始导入本课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由这七个小音符变换出来的一首歌曲《七个小兄弟》。”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开始欣赏歌曲,在多次播放过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歌曲中有没有重复的部分?是如何重复的?歌谱上蓝色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节奏相比有什么变化?是舒缓了还是紧凑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感知这首歌曲的韵律,提升学生的乐感。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初步学习后,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正式的演唱,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低难度的朗读歌词,在多次朗读过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正式的演唱,将歌曲分为三段,男生演唱一三段,女生演唱第二段,在演唱中发现哪一段更活泼、跳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乐感。

综上所述,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上的游戏、讨论、演唱环节,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

(二)“反复打磨”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新课标要求依据有效教学理论,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乐感。那么这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备课,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重要环节,让课堂生动有趣,衔接自然,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音乐课堂教学。余文森教授曾说过,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师的预设性和学生的生成性相辅相成,课堂氛围浓烈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对学生发生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就需要教师提前对课堂进行打磨,预设课堂会发生的情况,在课堂气氛较低下时加以引导,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便于构建高质高效课堂,更加便于教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提前进行课堂打磨,还能够在研学模拟中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以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送别》为例,课程设计百年经典、溯本求源、经典回放、老歌新唱四个板块,经过13次教案的完善、多媒体15次修改制作,由于学生对歌曲旋律相对比较熟悉,最终以第二课时学唱二声部的形式设计。

(1)“学”。从课题的导入,欣赏视频《经典咏流传》来感受传了百年的经典《送别》,进入课题。学唱歌曲二声部的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唱好主旋律我们从起承转合、变化重复、完全重复等来分析旋律,二声部旋律采用教师范唱、跟琴唱和范唱音乐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法来学习掌握。

(2)“源”。为了更深地挖掘歌曲的渊源,我们通过多媒体搜索得知,《送别》的旋律来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歌词是由我国学堂乐歌代表李叔同填词创作而成,歌词表现当时的李叔同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我们在这一环节设计中还找到在同一时期李叔同还创作了另外一首思念家乡的学堂乐歌《念故乡》,并对两首歌来个异曲同唱,颠覆了传统音乐课上以一首歌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3)“情”。歌曲情感处理方面:我们从影片中吸取精华,这首经典的旋律在多部影片中被反复运用,特别是在影片《城南旧事》中多次出现,我们剪切经典片段让学生感受,影片充满着悲凉的气氛,忧伤的旋律一直贯穿始终,渲染了氛围,烘托着情绪。通过欣赏多部经典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送别》这首百年经典的历史底蕴,它不仅仅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旋律,更是历史的见证。

(4)“传”。“只有亲身参与,才会记忆深刻。”这一环节结合时代、学生年龄的特点,加入说唱、rap、改变节奏的形式,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现代流行音乐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在唱好歌曲的同时能更好的去传承经典歌曲。

综上所述,教师课前反复打磨课堂,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的动向,构建更加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进行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乐感,提升核心素养。

(三)“问题导学”营造课堂氛围,有效培养学生乐感

“问题导学”模式,就是以一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唤醒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设置学生对歌曲节奏韵律感知问题,将有效提高学生对歌曲乐感的感知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唤醒自主学习动机。“问题导学”五环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5个环节是:自主先学—合作展学—点拨促学—检测固学—总结悟学,每一个环节以“设计问题”为核心,问题的设计与不断深化的学科知识为明线,以蕴含的学科思想为暗线,以有效的提问和问题的时效为载体,为提升学生的乐感和核心素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的应用、整合和迁移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质课堂,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首先需要提炼核心问题,架构课堂知识。其次应该剖析核心问题,细化课堂知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乐感。

在学习《叫我唱歌我唱歌》这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播放音乐,让学生律动进教室,教师在刚上课时提出问题:“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小动物,你们能够模仿一下动物的叫声,并使用乐器拍一拍来表现韵律吗?”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再使用木鱼、三角铁、沙槌进行表现。接着教师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声音位置,通过变调演唱感受民歌的音色特点。接着教师播放人们在农田中劳作的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够将视频中的动作用节奏总结出来吗?”让学生进行合作展学,在探讨中有节奏地模仿动作,逐渐加入音乐的模仿动作,最后加入口号。在学生进行探讨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为了加快劳作速度,人们在劳动时会怎样做呢?”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随着口号呀呼嘿的喊出进行劳作。”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加强了解口号的理解与把握,以达到点拨促学的效果。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跟着音乐合一合,教师在学生的肢体语言动作及歌声中了解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学生乐感的强弱。在最后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乐感后可带领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巩固练习,帮助乐感不好的学生培养乐感。

综上所述,教师使用“问题导学”的模式展开音乐课堂教学,能够从五方面出发将课堂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培养乐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乐感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部分学生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天赋异禀,部分学生则需要教师进行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后天培养学生的乐感中起到了不可计量的作用,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结合新的背景、新的政策,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更新,在改进问题中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乐感的目的。本文就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展开策略的探究,来达到以研学促进现实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音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