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和音乐是两回事
2022-11-05敏编
傅 敏编
您在国外经常担任音乐比赛的评委,您怎么评价现代的年轻人拿一些国际音乐比赛的奖?您有何见解?
我参加一些音乐比赛的评委工作,并不是说我觉得比赛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音乐家不是运动员,更不是马,马可以比赛,看哪个跑得快。音乐家是两回事,很难说出什么客观标准来。一个真正有个性的艺术家,往往在比赛中会失败,有个性的音乐家必然会有些评委喜欢,又有些评委不喜欢;往往是平庸的人,也就是说没有人特别反对的,会最后出头,往往如此。因此,我觉得比赛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讲,不是一个衡量的标准,绝对不是。
另外,现在的年轻人,学艺术,学钢琴,学哪门演奏艺术的人都太多了,简直是成千成万,学钢琴的尤其多,学钢琴的有几个能真正成为第一流的演奏家,谈何容易!弹钢琴弹得好的,太多了,没什么稀奇。每一年,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的音乐学院,都会培养很多很多尖子出来;然而世界上只有有限的城市、有限的音乐厅,不可能天天都是钢琴独奏会,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听众,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当然每个人学点钢琴,多一点人得到一点乐趣,对人的修养有好处。比赛也有个好处,可以逼迫年轻人练出一套像样的曲目,年轻人需要像考试那样逼一下,不然,恐怕很多人就会不念书了。我们大都有这个经验,“临时抱佛脚”,考试前才念书,都是这样的,弹钢琴的也差不多。
您多次回国在音乐学院讲学,接触过不少学生,您觉得他们的修养是否全面?他们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现在的学生,技巧好得不得了。不光是中国,国外也那样,俄罗斯、美国都一样。我们中国人天生手就灵,再加上很多人很小就开始学,“童子功”好极了,又勤奋,家长还逼着干,从弹钢琴的单纯的技巧来讲,我只能望洋兴叹!我是一辈子都做不到,这不是说客气话,是真心话。然而,真正的音乐太缺乏了,不是说没有音乐感,很多孩子都有很好的音乐感,可是,有音乐感不等于真正的有音乐,还差一大截呢!要做到真正有音乐是有很多因素的,除了文化修养之外,还有文学、美术、哲学等。除了这些,光是音乐本身,就有很多东西要知道、要学、要钻研,弹钢琴的人更应如此。
我一辈子听的音乐,种类繁多——我从小爱的是音乐,钢琴不过是一种工具,开始让我学的是钢琴,所以就弹了钢琴,说不定当初让我学的是提琴,现在就拉提琴了!我从小听的音乐里有乐队的,有室内乐,三重奏、四重奏……记得小时候就听很多贝多芬后期的四重奏,我相信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九个没听过,更不用说很多的歌剧、抒情歌曲,德国的艺术歌曲。总之,我是什么音乐都听,那个音乐世界广阔得不得了,从古到今。我喜欢的东西,纯粹的说西方音乐,从中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什么都听。其实在我家里,钢琴的唱片最少,其他的唱片多得很!就是因为我感兴趣的是音乐,音乐本身,犹如汪洋大海。如果你是小说家,就要看书吧,就得看很多很多书。音乐家也一样!那还不够,还得念书、看画,得想想哲学问题。归根结底,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活着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我们应该问问这些问题,问问这些问题才可能会有音乐!
现在很多年轻人想打好文化底子,又对外国的东西感兴趣,这两者怎么结合更好?
我觉得这两者并不矛盾。其实,我年轻时浪费了很多时间,不光是年轻时,中年时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就是现在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人要真的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看很多书。我对中国的、外国的东西都感兴趣,没有区别的,都爱。我只是觉得时间的确太少了,特别是我现在开始老了。今年我已六十七岁,回国来,看看电视节目,真是中国的古迹、美景太多了,我都想看,美不胜收啊!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补回这些,我多少年没能享受到这些东西了。除此以外,戏曲、地方戏也都想看,我是一看就入迷,而且从中吸收很多的养料。另一方面,西方的东西,当然又是一个汪洋大海,他们的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海洋,我觉得一个人假如真的是永远开放的,不是关闭的,就可以从各种文化中吸收到无穷无尽的养料。然而,在国外,有些中国人很封闭,中国的习惯很深,比如一定要吃中国饭,广东人整天就在广东人的圈子里,上海人就在上海人的圈子里,对不对!他们连另外一种方言都不愿意去学去说,更不要说真正去学外国话,去接触外国的文化!很多人在国外待了很多年,虽然也学了英文、学了法文,却仍然说不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打进那个文化圈子里。其实,那些人本身的文化就没有多少,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这样。文化都是相通的,如果你有了这个文化,就会看到另一种文化,马上会像一面镜子似的互相照的,于是马上就会有一种感觉。凡是把自己局限于一种风俗习惯、文化层次比较低的那种人,就会很狭窄。所以,我觉得你提的两方面是不矛盾的,一点也不矛盾,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浸入东西方文化。我就是这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