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控

2022-11-05张春梅

家禽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雏鸭鸭群周龄

张春梅

(桂林市临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桂林 54110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最早报道于1949年的美国,1953年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地区陆续发现该病。我国鸭病毒性肝炎最早的报道见于1963年,1980年在北京分离到鸭肝炎病毒,随后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均发现该病。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雏鸭的发病率可达100%,病程较短,在新疫区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对全世界鸭养殖业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列为必须上报的动物传染病之一。鸭病毒性肝炎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的防控方法以检疫监控和疫苗接种为主。本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进行介绍,为鸭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病原特性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为鸭肝炎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禽肝炎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在细胞浆中呈晶格状排列。目前鸭肝炎病毒有Ⅰ、Ⅱ、Ⅲ型 3个血清型,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致病力最强,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Ⅱ型最早分离于中国台北;Ⅲ型分离自韩国。上述3种血清型有着明显的血清学上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鸭肝炎病毒,此外近年来也发现鸭肝炎病毒Ⅲ型的病例报道。鸭肝炎病毒可在鸡胚、鸭胚和鹅胚内进行增殖,通常可将含病毒的过滤除菌样品接种于8~10日龄的鸡胚尿囊腔,接毒后的鸡胚可在5~6 d内死亡;接种于10~14日龄的鸭胚,可导致鸭胚在24~72 h死亡;接种鹅胚后2~3 d,鹅胚死亡。此外,鸡胚适应的病毒还可通过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鸡胚肝或肾脏原代细胞也可用于鸭肝炎病毒Ⅰ型的培养。鸭肝炎病毒对外界的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污染的育雏室内可存活70 d以上,在粪便中可存活35 d以上,在-20 ℃的环境中存放9年仍可保持活性;对热敏感,62 ℃的环境中作用30 min即可被彻底灭活。鸭肝炎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酸性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1%的福尔马林、2%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用2 h即可灭活,2%的漂白粉需要3 h。

2 流行病学

鸭肝炎病毒可感染多种家禽,但在自然状态下仅感染鸭,对6周龄以下的雏鸭危害更大,3周龄以内的鸭病死率最高,1周龄以内的雏鸭病死率可高达95%以上,2~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为50%左右;4~5周龄的鸭感染后的病死率相对较低。成年鸭感染后不发病但可成为病毒的传染源。患病鸭或带毒鸭的粪便、口鼻分泌物等可向外传播病毒,而易感的鸭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感染。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雏鸭孵化的5~10月份。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鸭养殖场,如鸭舍内湿度过大、密度过大、卫生条件较差、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等也可诱发鸭病毒性肝炎。

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鸭肝炎病毒的鸭可在18~24 h后出现临床症状,部分鸭感染后的潜伏期为5 d。鸭病毒性肝炎呈急性接触性传播,表现为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病程短、死亡速度快,病鸭通常在疫情暴发期间发病后的1~2 d内死亡,死亡高峰时间为发病后的第2天。病鸭临床表现精神沉郁、缩颈、翅下垂,对外界反应能力降低,不喜动,眼半闭,厌食,在发病1 d后出现全身性抽搐,鸭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势,鸭掌痉挛,有时在地上旋转,通常在出现抽搐症状后十几分钟死亡;病鸭死前尖叫,排黄白色或绿色的稀粪。

4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质地较脆,色泽发暗发黄,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胆汁充盈呈褐色或淡绿色;脾脏肿大,颜色不均。部分急性病例无明显的器官病变。

5 诊断方法

根据鸭养殖场疫病的流行情况、患病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禽副伤寒、霉菌毒素中毒等引起的临床症状容易与鸭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症状混淆,应注意进行区分;确诊应视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实验室方法检测。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主要采取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诊断鸭病毒性肝炎可采取直接荧光抗体组织染色的方法进行检测,中和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也常用于病毒的鉴定。此外,ELISA、琼脂扩散试验也常用于血清抗体检测。

6 防控措施

当前鸭病毒性肝炎无特效的治疗药物,该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应根据鸭病毒肝炎的流行特点和鸭养殖场的养殖情况,制定适宜的防控计划,可从养鸭场的饲养管理流程、疫苗接种以及防止病原的传入和传播几个方面加强防控。

6.1 饲养管理流程

“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能有效降低鸭肝炎病毒等病原传入,采取这种养殖模式的鸭场相比那些频繁引进雏鸭或种蛋、大群混养的鸭场,感染鸭肝炎病毒的几率更低,对发生过鸭病毒性肝炎的鸭场也可采取这种养殖模式,并通过病原监测、淘汰阳性鸭的方式净化鸭群,以获得稳定的无感染鸭群体。对于确实需要引进种蛋或雏鸭的鸭场,应做好引进相关的检疫工作,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对鸭群进行分群饲养管理,能有效降低鸭肝炎病毒的传播概率。在日常养殖工作中,也应做好鸭的饲喂和护理工作。根据鸭的日龄、发育阶段和繁殖阶段,每天给鸭群提供足量的干净饮水和营养合理的饲料。定期监测放养环境中水源质量,避免鸭饮用重金属超标、细菌超标或含有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水;饲料更换应温和过渡,不可突然换料,也不可长期饲喂营养单一的饲料。

6.2 疫苗接种

在经常流行鸭病毒性肝炎的养殖场应制定该病的疫苗接种计划,对于未流行该病但可能接触到鸭肝炎病毒或感染风险较高的鸭群也应进行疫苗接种。目前,市售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有活疫苗、二价(Ⅰ型+Ⅲ型)灭活疫苗,应根据当地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选择最适的疫苗进行接种工作。鸭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均可采取腿部注射的方式免疫,弱毒疫苗还可采取饮水免疫或皮下免疫。一般1~7日龄的雏鸭和种鸭在产蛋前1周需进行疫苗接种,免疫保护期雏鸭一般为27 d左右,成年鸭可达6个月左右。对养殖数量较多的大型养鸭场还应在免疫后采集免疫鸭的血清进行疫苗效果评估,通过抗体效价评估鸭群免疫是否合格,对于免疫后血清抗体合格率较低的栋或舍及时进行疫苗补免。

6.3 防止病原传入和传播

鸭肝炎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鸭场,因此应做好引进种蛋或雏鸭的检疫工作,在接触鸭群前工作人员应进行更衣消毒,以及做好鸭场内的灭虫灭鼠工作。此外,定期对于鸭可能接触的环境进行清扫和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选用对鸭肝炎病毒具有较好杀灭效果的消毒剂,如1%的福尔马林、2%的氢氧化钠溶液或2%的漂白粉等。若鸭群中发现病鸭,应分别将病鸭和有可能感染的同群鸭隔离饲喂,及时快速诊断,同时紧急免疫接种或使用卵黄抗体以降低鸭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检测为阳性的鸭进行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病死鸭的尸体、粪便和其它分泌物应采取深埋或焚烧处理,并对鸭养殖的环境进行全面消杀。

猜你喜欢

雏鸭鸭群周龄
育成期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开产时如皋黄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例鸭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过程和诊治
鸭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一例鸭感染鸭瘟病毒的诊治
鸭群中的鸵鸟
樱桃谷鸭雏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用胫长和体重双重标准培育蛋鸡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817”小型肉4鸡不同组合杂交优势分析
褐壳蛋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