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建设
2022-11-05王龙虹
王龙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不断增加,再加上农村养老资源的供给和经济条件都比较有限,农村老龄化问题随之加剧,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时间银行”这一新型互助养老模式为完善低收入老龄群体自我养老提供了新思路,结合《国务院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新思路,由此开启“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时代。信息化是构建居家养老互助体系的重要支撑载体,利用信息化,依托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时间银行”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和“时间银行”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资源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开发农村老年人力资本,同时促进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从而使农村养老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建设背景
(一)农村建设“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大量向城镇转移,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与城市无法保持同步,虽然子女在城镇定居,这些老人也多数会选择继续在农村生活,这就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并逐渐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受到经济、家庭结构、传统养老观念以及养老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不但老无所靠,生病无法及时就医而且精神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这一系列问题日益严峻。利用“互联网+”和“时间银行”缓解农村的养老资源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幸福感,让整个农村参与到养老活动中,从而使农村养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所以,在农村推行“时间银行”模式是大势所趋。
(二)农村建设“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优势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加入,农村有很多低龄老人及留守妇女,这部分人可以作为“时间银行”模式的主力军,不仅能够让高龄老人得到照顾,又能将他们照顾老人的时间存入银行,日后等到他们需要就可以兑换时长,未雨绸缪地解决以后自身的养老之忧,增强未来生活安全感。这种模式使得邻里互助的氛围得到了极大提升,也发挥了健康、低龄老人的余热,调动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开发老年人力资本,既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又缓解了赋闲在家的无用感和不适感,增进其身心健康。如此往复,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可以使农村养老得到有效循环,提升农村老年人整体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农村建设“时间银行”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时间银行”早在2008年就已经被民政部纳入了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陆续地在多个地区进行了试点,并且运行机制也已经十分成熟。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农村互助式养老发展,说明我国非常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的推行也十分支持。其次,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在政府及社会的助力下,农村的经济水平虽然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与城镇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时间银行”模式的公益性、循环性能够有效弥补农村在经济方面的不足,同时开发农村老人人力资本。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养老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目前的农村已经由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转变成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体系。很多老人都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他们逐渐开始接受不同的新型养老模式,这就为后续“时间银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主观基础。
二、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运行流程
“时间银行”作为一种被引进的新型养老模式,既联系了两代的沟通,又完成了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是一种代际养老服务模式,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时间储蓄”作为一个新理念,其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这种新理念的传播能够在社会上宣传互助友爱精神、传播社会文明新风尚。在这种理念下构建的“时间银行”打破了血缘界限,呼吁他人志愿参与,社会可接受性强。“时间银行”本质上属于志愿服务领域,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进行记录,当该志愿者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则由其他志愿者为其无偿服务。这个过程传承和发扬了志愿者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参与者注册个人信息
参与者通过村委会了解到“时间银行”组织,结合自身情况到“时间银行”官方平台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个人信息注册。平台对参与者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必须确保参与者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发布志愿需求信息
各村委会工作人员收集各自地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利用“时间银行”官方平台发布志愿需求信息以及志愿者条件要求,将时间、地点、服务对象和要求传给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同时向需求者提供志愿者基本信息,确保双方信息对称。
(三)管理人员安排志愿活动
农村各地区“时间银行”组织的管理人员要根据平台上所掌握的各地区养老信息对符合要求的志愿者进行本地区服务活动安排,并确保服务方与需求方两者之间能够掌握双方的基本信息并及时取得联系,有效沟通,顺利开展志愿活动。
(四)记录时长和志愿情况
各地区管理人员在平台上除了对志愿者服务时长进行准确的记录,还要及时从需求者处了解该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并与志愿者展开此次活动的交流。方便了解双方情况,掌握更多的活动信息积累经验,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循环开展。
三、目前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在农村普及面窄
“时间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和机制,农村的基础设施、老年人生活水平以及养老服务质量都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要想顺利在农村建设该模式需要稳定且长期的专项资金进行维系,所以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另外,“时间银行”目前的试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社区,农村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度低,缺乏信任度导致参与率低。要想在农村顺利建设“时间银行”模式就必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多在农村进行试点等方式解决“时间银行”在农村普及面窄的问题。
(二)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现阶段的“时间银行”没有完善的系统来储存用户信息和兑换交易记录等,缺乏系统上的保障会降低服务志愿者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时间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行。农村地区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失能、病残、高龄老人等,要求志愿者需掌握一定的专业护理技能,但由于大部分的志愿者为农村的低龄老人和留守妇女,他们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仅能提供相对日常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导致整体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光有热情缺乏专业能力并不能够维持“时间银行”的顺利开展。
(三)未来养老具有不确定性,未能考虑不同服务的价值差异
“时间银行”是基于村民自身的道德约束以及奉献友爱的志愿者精神,健康低龄的老人们肯定希望自己目前提供的服务能够在将来得到相应的兑换,解决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一种内部长效运行机制,容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冲击。如果没有有效的机制运行,志愿者会受到未来养老不确定性的影响,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另外,在实际的志愿活动中,不仅涉及服务时间,还要考虑服务内容,不同类型服务的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体现的是价值差异问题。因此,“时间银行”还需要解决不同类型服务的换算问题。
四、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大力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厘清权责风险,通过立法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和人身安全,通过政府手段规范组织准入原则,还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引导农村“时间银行”模式的健康循环发展。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城市零星推行了“时间银行”模式,大多数人对“时间银行”闻所未闻,农村对其了解更是有限,只有一层一层不断往下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将“时间银行”普及到农村,提高各农村地区的参与度。
(二)健全信息和数据管理系统,规范培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依托互联网健全信息和数据管理系统,掌握本地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身体及心理健康状态等信息,建立服务档案,管理时长数据库,为精准识别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依据,有利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农村更加顺利地开展。首先,要农村各地区“时间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严格选拨;其次,集中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必须熟悉该模式的所有工作流程;最后,获得合格的工作资质,才能上岗工作。对于参与的志愿者进行养老业务培训,使得志愿者能够提供更高层次更专业的服务。这样能够确保“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更好地在农村开展。
(三)健全全程监督体系,严格进行服务等价评级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全程监督体系,对所有工作的开展进行实时掌握,确保“时间银行”模式的推行具备透明化、安全性,获得公众的信任,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时间银行”当中来。对志愿者所参与的服务进行等价评级,根据志愿者所做的服务活动制定一系列严格细致的评级体系,避免日后志愿者在换取他人对其进行服务时产生服务不对等的问题。
结语
基于当前农村留守老人不断增多、老龄化问题严峻的背景下,提倡在“互联网+”的依托下推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以缓解农村养老资源不足的情况。本文对于“时间银行”模式在农村开展工作只做了初步的、简单的研究,具体如何实施,需要细化和讨论的工作还有很多,如“时间银行”在农村的实际运营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平台不断升级更新、运营团队不断调整适应等。总而言之,要想顺利在农村推行“时间银行”模式,任重而道远。但是,农村人口老龄化严峻的背景下推行“时间银行”模式对解决当前农村的养老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农村建设“时间银行”模式的初步分析具有现实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