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2022-11-05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常态毕业生大学

董 迪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25)

经济新常态将给市场人才需求带来结构式的调整,整体就业结构性需求正在减小,而创新型人才需求却会逐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21 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为909 万,就业人数和就业率虽不断增加,但市场人才竞争却日渐激烈。同时,随着市场就业环境的深刻变革,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特别是2020 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干扰了国际经贸的正常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转型。在这些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人口红利效应已不太明显。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就业形势正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有些行业性就业将变得十分的困难,而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也要越发的谨慎,对行业发展、地域条件和薪资待遇等现实问题将会有更大的考虑。

一、经济新常态概述

(一)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早在2002 年,全球各大媒体间有关经济新常态的报道已层出不穷,这正是当时美国对其所处经济环境的一种定位。而到了2009 年,埃里安在分析当时全球经济形势时,对新常态进行了重新定义,主要针对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而导致的经济市场低迷的状态。而经济新常态在2014 年正式出现在我国,在2014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做出了重要论述,指出新常态是区别于旧常态的一种创新发展,代表着形势发展向好,是一种由坏向好发展的态势和状态。而到了2014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从九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再次强调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

(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我国所处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放缓,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二是发展形势由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经济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四是向创新驱动形式发展;五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六是多元化的社会福利待遇。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就业行业选择上期望值过高

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普遍对就业充满期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待遇方面的期待。大学毕业生就业更为看重的是用人单位的薪资方面待遇,一般都普遍期待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线,而待遇好、薪资高的用人单位往往特别受大学毕业生的欢迎。二是行业选择期待性较高。对就业行业结构的选择,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会选择创新型高技术行业,对薪资丰厚的高技术行业更是青睐,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却多是很少考虑,从而造成了就业行业选择上的极端不平衡的发展。

(二)对地区经济发展形势期望值过高

由于我国地区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了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大,而南方用人政策、薪资待遇等方面比较好的沿海城市,受到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尤其是最近几年,受疫情等原因的影响,许多生源地在北方的大学毕业生也都选择去南方发展就业,因此南方就业形势较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远远高于北方地区,同时也造成了北方地区人口外流,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

(三)对兴趣行业的期待值过高

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是以就业为目的,而是非常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社会热门行业,特别是在毕业时,并没有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只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就业行业。更有一些以兴趣为就业目的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并没有经过学校的专业性学习,就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之中。而就业后,发现行业待遇和薪资水平并不符合自己的想象,从而产生失落感。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一是家里亲属影响。有些家庭中,父母在孩子就业时,总愿意替孩子拿主意,有时父母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替孩子在职业选择上作出决定,影响到孩子对就业行业、地点等方面的选择。二是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较大,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往往在就业行业选择上,喜欢自己感兴趣或有行业发展潜力的领域。而有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孩子在职业选择上会表现得更为积极一些,就业准备充分一些和就业态度端正一些。

(二)个人差异的影响

个人差异主要包括在性格、知识能力和交际水平等方面。一是就业态度上的差异。有些就业态度比较端正的大学毕业生,其性格也表现出乐观、豁达、大度,在就业时,对行业选择要求标准不会脱离个人实际,一般就业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就业后,抗压能力和工作表现也比较好。而与之相反的是,有些性格比较悲观、消极的大学毕业生,从业时,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就业后,往往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抗压能力较差,易失去耐心和从业动力。二是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由于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选择职业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如,有些大学毕业生知识理论体系完备,就业选择面也会较宽;而有些大学毕业生知识理论水平虽然不高,但可能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就业选择方面也会倾向于从事社会实践类的岗位。总之,个人知识积累程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个人交际水平方面的差异。与人沟通比较顺畅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领域往往会比较多,这类大学毕业生通常行动力较强,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协调,自身的工作目标较易实现,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青睐。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地域就业宣传的外界环境方面也会对大学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高校在组织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通过召开宣传会和双选会等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有关事宜,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力度加大,这些因素都会对毕业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有些地域的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和经济运行结构调整也都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经济新常态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许多难得的机遇,如果大学生能够激流而上,与时俱进,适度转变就业发展观念,顺应时代历史的洪流,那么,就能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从业平台,快速实现自我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1.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我国现行经济发展趋势应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之中,一些新兴的产业不断涌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商务、高端制造、数字移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这些产业快速腾飞的同时,也创造出大量的对素质能力标准要求较高的岗位就业机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促进就业措施功效明显。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和帮扶就业的有力政策和措施,在与不同的机构和部门能力配合的基础上,在制定政策、落实规范、就业指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力图建立公平民主的就业创业环境,创造最为有力的局面和条件。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鼓励积极就业和帮扶就业,提倡高质量就业的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就业措施和政策,加大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长期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帮扶,积极鼓励当地企事业单位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毕业生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领域改革释放就业红利。随着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的政务观念的确立,“小政府、大市场”的社会体系逐渐形成,而在此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也进一步悄然发生着改变,各种审批手续、申办条件、流程程序不断精简亲民,社会结构体制不断调整,市场资源配置不断完善,也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同时,自从信息化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动社会各行业改革不断深化。为进一步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各类就业的教育培训体系相对更加完善,促进了就业人才教育层次结构更加合理,从而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的矛盾和压力,拓宽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容纳能力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和机会,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有许多,主要有以下两个突出矛盾。

1.社会结构性调整所产生的就业矛盾。当前,我国由于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从以前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从而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失业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人才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竞争逐步加剧,形成人力过盛的局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受国际低迷经济效应的影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下行压力,从业心理比较迫切。然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门槛不高,但与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不符,而高技术产业因为就业门槛较高,许多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和范围。

2.就业人员基数庞大,市场就业饱和度过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庞大的就业人口基数与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实施以来,大学毕业生总量呈居高不下的状态,并且每年以较高的增长速度递增,这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就业压力大的原因之一。因此,国家相应地调整了人才培养的方向,由培养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和转变,以建立就业分流模式机制,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五、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就业只重眼前利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往往只关注用人单位的薪资及福利待遇等,没有重视从业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晋升渠道。另外,有些大学生只关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对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几乎视而不见,个别大学生就业紧迫感不强,没有择业就业的长远打算,崇尚不切实际的休闲工作、快乐生活方式,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就业理念。基于此,高校和各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辨别能力,把握住就业机会,用长远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做好一切就业准备工作。

(二)全方位实施校企合作

应引导企业及用人单位主动与高校进行合作,破解当前企业由于经济形势原因导致的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重难点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式产业与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让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建设

当前,我国的产业转型还没有全部到位,提供给大学生预期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因此,要合理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机制和措施,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是加强政府促进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应根据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多种激励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工作,如组织好本部就业计划、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农村教师特岗政策等。另外,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毕业见习渠道,建立功能完备的就业实训基地,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创造更多的基层工作就业岗位。二是建立高等教育改革机制。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中,传统行业许多的就业岗位正在逐步地消失,而高新技术工作岗位正在不断增加,然而,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明显落后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培养人才供求矛盾仍很突出。因此,高等院校应着眼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制定大学生就业管理规划,开设与就业有关的指导课程,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三是建立公平就业机制。相关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就业公平公正机制,对侵犯大学生利益的用人单位,采取有效的处罚措施,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氛围。

猜你喜欢

常态毕业生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留白”是个大学问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智珠二则
至善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