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经济学探究
2022-11-05陆丽温友举张洲浩
陆丽 ,温友举,张洲浩
(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南京 210046)
一、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进程
(一)政策发展
2020 年3 月,《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经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审核后联合出台(其中提出关于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和互联网医疗机构复诊后按规定给予医保报销的政策措施具有先进的建设意义)。2020 年10 月,在《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20〕45 号)》中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重要意义得以体现。这项政策的出台无疑更好地推进了互联网医疗的规范化进程,对此前政策进行了具体的补充,强调了细节处的把握。
2020 年9 月,《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中表示,将积极开展消费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丰富5G 技术应用场景。加快研发可穿戴设备、医疗电子、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增强新型消费技术支撑。但由于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总体规划不完善等阻力,互联网医疗在农村地区的“水花”较小,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度不高。针对性和实践性也是互联网医疗后续阶段的发展重点之一。
(二)产业规模发展
2014 年是线上医疗行业蓬勃发展的白热化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 亿美元的投机金融流向了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该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价值高达113.9 亿元人民币。知网《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获取的二手数据显示,2012—2016 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高达38.7%的复合增长率。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平台不断上线,耳熟能详的有“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等诸多平台。以平安好医生平台公开的数据为例,平台于2015 年4 月正式上线,截至2021 年上半年,注册人数为4 亿,“平安好医生”以惊人的注册量毅然夺下互联网医疗平台在该时期最多用户规模的桂冠。
2018 年,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假医假药等问题相继出现。信任的丧失也使得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处于平缓状态,其企业数量没有显著的增长。同期,平安好医生在港成功上线,但谁又能想到红极一时看似比传统医疗更靠谱的互联网医疗竟在走下坡路。仅三年,其亏损额接近高达20 亿元。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医疗资源紧张的影响的作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市场需求再次崛起,迅速推进了该行业的发展。再以“平安好医生”为例,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龙头企业,从该企业2020年度的报告数据及国家统计局官网相关数据来看,均显示平安好医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总收入68.66 亿元,同比增长35.5%。其中,核心业务在线医疗持续高速增长。贡献收入达15.66 亿元,同比增长82.4%。在互联网医院建设方面,截至2020 年12 月31日,平安好医生已经与超120 家线下医院达成互联网医院合作协议,其中已经有50 个互联网医院平台由平安好医生完成建设上线。未来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是一个有潜力的朝阳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二、互联网医疗应用模式
(一)“药店+云诊所”
“药店+云诊所”的模式新奇点在于给传统药店加入“云诊所”服务模式。虽然仍做不到消费者足不出户,但也能完成便捷度较高的“家门口”电子处方、精准预约、远程问医等服务,较高程度满足了大众的医疗健康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医距离远等问题。“好大夫”“春雨医师”“丁香园”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企业在这一模式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各家企业均发布了以医师与患者为主要对象的测试招募信息,并在保护医、患个人信息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符合法律法规的严谨实验条件下开展了测试。以“丁香园”为例,本次测试的550 万专业用户中仅医师用户就超过了220 万。这一模式供给患者包括从看病到求药一系列在线治疗。实践证明,此类模式能较好地整合医疗资源和诊疗能力。以第三方互联网医院为载体,同时负责“软件与硬件”的管理,使得患者不再必须去往医院就医,只需就近找到一家药店便可进行云诊疗。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诊疗结束就能立即在药店购买医生开的处方药,十分便捷。在此基础上,药店不再仅仅供应优质的药材,同时其内部设置的云诊所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二者分工明确、效果显著,并加强合作探索新模式。
(二)“药店+云医院”
“药店+云医院”同样以发达的网络技术为主要依托。与上一模式相比,该模式以医疗机构本身的医生为服务主体,而以将药品零售企业的服务作为载体,实现处方电子化流转的医疗服务模式。该模式中患者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在家与医院医生进行连线,患者向医生说明病情。医生根据病情开出处方药或给出建议,随即患者可以通过相对应的药店平台下单购买处方药,药店可以开通自己的物流,将处方药通过快递运送至患者手中。突破了现有的大医院有药,小医院或者基层医院无药可医的现状,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在来回路途以及时间上消耗的精力和耽误病情这一类的情况。如果说,“药店+云诊所”聚集了互联网医院,线下第三方医院,线下实体药店的话。那么,“药店+云医院”则是将医院与药店的部分医药功能分开、实行处方外流等,通过新技术手段达到药店和医院直接合作的新型服务模式。
(三)“药店+智慧医疗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模式。模式的创新让药店服务有了更多可能。毋庸置疑的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在帮助药店更新自身业态、完善自身服务的同时,也能为需求者提供更深切的感受,利用智能技术开创更多的不可能。譬如,“平安好医生”的AI 问诊系统、百洋“易复诊”诊后疾病管理系统等与线下药店结合的智慧服务,通过血压、血糖等智能硬件、智能柜台的拓展性服务,或全面涵盖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健康服务,甚至与保险、物流等打通的多业态智慧医疗服务等。这种模式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该模式更是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为远距离的患者提供帮助和服务,有效缓解医护人员人手不够的问题。团队小组在对现有论文、数据分析后一致认为,“药店+智慧医疗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药店+智慧医疗服务”依托人工智能手段,打造更加便捷的医疗世界。
(四)“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模式是当下各地普遍开展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对患者所患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相应的治疗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模式使得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程度患病的医疗患者,这些患者将会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就医痊愈难度进行划分,逐步实现从全科治疗到专业化细致化的医疗过程。该模式包括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康复回基等等,一系列按照流程一级一级逐渐递减,实现高效率就医。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快速进医院,康复选择回基层”的理想就医格局,这一格局合理改善了我国目前大病小病全部于大城市大医院就医的现象。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做到基层和医院都可以解决病症,医患互相信任的局面。合理共享“互联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分级诊疗有利于实现医院间的交流协作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模式目前广泛地运用在各地医院,轻重缓急之分可以帮助患者依据病情在短时间内得到合理的救治。从整体上看,这无疑是医疗界的一大亮点,在救治重病患者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
三、互联网医疗行业经济学探究
(一)市场属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医疗行业的现存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经济供需的一种法律形式。我国医疗行业目前所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出现的一部分原因便来自政府干预医疗服务的指导定价机制。根据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观点,要达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就应让医疗市场进行自发调节。互联网时代所拥有的大量数据与流量,可以在市场中进行转变成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福祉。通过医疗数据的拥有、分享与转化,对O2O 医疗服务加大投入,缓解供给短缺,有助于打破行业垄断,释放线上医疗服务,重构一个崭新的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矫正医疗市场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外部效应与独特性
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由于医疗服务行业存在垄断竞争并存、市场以及公益的外部特点,其在经济属性上具备自然走向垄断的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服务行业更加要求严谨,因而传统医疗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资源稀缺型约束以及技术垄断等结果。新兴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虽然在初期只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它可以复制、转化和使用通过大数据计算和智能技术得到的数据,在不消耗自身资源的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其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三)市场规模
中国大陆地区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周期位于初创期,增长速度较快。手机APP 应用程序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比如微信和支付宝的医疗健康程序中的预约挂号、专家诊疗、医疗咨询等。
随着国家医保目录的不断改革扩展,医疗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知识付费理念的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的深化以及医药电商的推广,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移动医疗市场范围不断拓宽,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起步19.8 亿扩展到2017 年的230.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成84.8%这样的夸张的数量级。根据数据显示,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发展虽有所放缓,但增长速度仍然较快,2020 年达到500 亿元的市场规模。
从市场规模上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增长空间还远远未达天花板,仍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从竞争格局来看,仍在百花齐放的阶段。比较出名的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线上医疗公司。每个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独特的服务模式,服务范围包括挂号、问诊、就医、治愈等。根据公司服务内容分类,可分类出医疗服务类、医疗电商类、健康管理类、医生助手、医疗知识等公司类型。
互联网医疗也是互联网类的产业,流量对于这类企业的价值地位不言而喻。而移动挂号问诊是将消费者引入公司消费产品的第一步,商业模式逐步标准化和明晰化,行业内的企业出现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现象。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强强竞争,三分天下。一个产品有无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产品是否能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为消费者提供好的消费服务体验。互联网医疗的市场空间很大,只有打造一款硬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
四、互联网医疗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以及调查数据的分析整合,我们总结出了五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现存的较大的问题。
(一)互联网医疗普识度不足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未来》于年初发布。该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后,仅有22.07%的居民使用过互联网医疗,与2015 年类似调查的22.1%几乎相同。
1 492 份患者问卷中,77.93%的居民没有使用过互联网医疗,其中19.05%的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缺乏认知;322 份医生问卷中,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应由线下医院自建。团队在对本地采取的一手数据和相关研究者、学者的二手共享数据的研究、讨论下,得出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度较低已成为较多患者未选择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原因;在已有数据中有近57%的调研对象表明在医患交流、个人隐私保护、信息真实可靠及安全性等问题上仍持较大怀疑态度。
(二)伦理道德问题
数据共享的便捷,使医患双方获取有效的医疗数据信息成本逐步降低。毫无争议,这不论对于减少医疗工作者工作负担方面,还是在患者被治疗的收益方面,都意义非凡。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被传输的医患信息,也归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从伦理、法理角度看,个人信息的传递和挖掘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在这方面,该模式凸显出重大缺陷的个体隐私伦理问题。
(三)各级医院信息化等级差异明显
“互联网+医疗”的构建,互联网技术是手段,医院构建是基础。医院构建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除了资金方面的投入巨大,在人才等软实力方面投入的精力也不小。现在很多医院并没有给予互联网医疗足够的重视,信息建设的基础不牢靠,同时由于资金、人才方面的压力,致使发展缓慢、规模较小,最终产生了水平参差不齐的后果。
(四)互联网医院可信度不高
传统医疗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保密的空间内进行医患互动的。但互联网医疗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与传统思维有所冲突,患者难免对网络医院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同时,患者基于自身考虑,对不同等级的医院会有不同的偏好选择,而不同等级的医院在医疗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利用率也存在差异。
(五)行业盈利能力不足
在互联网医疗平台求医时,患者一般不懂得专业的症状描述词和医疗术语,而医师也仅可通过平台远程会诊。此举导致仅是线上诊疗难以确定治疗方案,为诊疗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就存在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且对于医疗订单的“低价”也致使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途较为模糊。
五、互联网医疗现存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推进电子病历信息保密升级
使电子病历的管理更为规范化、制度化。缜密的存储流程使得绝大多数医疗隐私的窥探者难以下手,几乎杜绝了个体盗窃他人医疗隐私这种行为的产生。近年来,国内对于电子病历方面的管理也在逐渐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出台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指导性文件。以保证患者的信息安全为主要目标,提出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其中包括权限分级与职属再分级。
(二)加强伦理底线意识建设
一方面,因存在传递环节过多致使主体意识下降的过程。相应的,应培养并增强患者的主体保护意识,对自身的数据安全负起责任,做好基本的隐私防范。另一方面,对数据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数据收集者与挖掘者无疑是对数据所有者是负有责任的。力求做到医、患、中间平台三方互相监督,互惠互利,避免医疗数据的恶意二次挖掘。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
尽快搭建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是平台的专业化管理可以避免医患信息泄露;二是可以提高信息交流速率,降低互联网医疗的构建成本;三是解决部分医院因人才、资金不足导致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的难题。
(四)强化互联网医院的法律监督
强化互联网医院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在使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各个主体(如医疗工作者、患者、平台等)进行明确的法律责任认定和义务规定。加强市场监管,卫生行政部门等应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医患信息的保密性,保护医患隐私,保证平台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五)研发先进科技设备并进行销售
利用现行先进的5G 技术实现医疗设备万物互联。推广患者穿戴智能生物技术设备,如智能手环、家庭机器人等,增强在线诊疗技术。在万物互联、信息共通的情况下,达到健康状态实时监控、必要时无障碍医疗的目的。在推广和售卖家用医疗健康设备方面,可以弥补该行业盈利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得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长期运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