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研究

2022-11-05张荣雪

北方经贸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营者吉林省主体

张荣雪,李 谭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16)

一、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

(一)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概况

吉林省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在省内面积中达到28.98%的权重,乡村人口1279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权重为46.75%,人均耕地0.21公顷,达到国内平均水平的2.18倍。凭借这些优异的农业资源禀赋,及当地政府的有效引导,农业市场也在不断开展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规模合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促进吉林省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8年1月公布的吉林省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表明,直到2016年末,省内农业经营户308.55万户,且包含14.65万个规模合理的经营户;经过工商正规程序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多达7.56万个,而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的合作社则达到了3.91万个。这些数据表明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门化。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供给现状

当前,市场当中能够得到融资的渠道包含正规以及非正规两种,正规途径是为满足金融资质要求的金融单位提供信贷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起到主导功能;非正规途径是将民间借贷、高利贷等作为核心的契约交易,是正规途径融资的一种弥补。金融机构具体包含政策性、商业性等不同的平台,具体来看,在农业信贷领域更加常见的有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系统各类银行、涉农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

直到2019年,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为298亿元,比上年同期提升4.6%,累计扶持各种主体超过3.3万个。而在2016至2019年期间,省内相关金融涉农单位共下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超过32.6亿,受益的种养大户等经营者超过两万个。且农信社发布农场专用贷款等全新的农业信贷产品,整体规模超过30亿元,让超过3千个农业经营者获得扶持。吉林银行参考全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客观情况,在额度上限设置上接近7千万元。

(三)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产品现状

吉林省相关金融单位针对目前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土地过于集中、规模急剧扩张、抵押能力不足等,努力延伸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并且,不断开创贷款的全新方式,实施“土地经营权+”“农业土地经营权+农业农户联保”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活跃性,基于相关经营主体出现的资金空缺问题展开支持,有利于控制融资项目双方的风险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流转以及集约。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合吉林省各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相关涉农金融单位应当给新型农业经营者开创更符合其特点的信贷业务。

二、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闭塞

客观来看,在信贷资金有限的背景下,涉农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银行等权威金融机构的排斥,对于吉林省的金融单位而言,无论是把扶持“三农”当成方向的农业银行或者其余机构,对城市业务也有一定的倾向,从农村金融的角度上看,主要把信贷资金投入到光泽乳业等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中小型农业经营者,普遍缺乏能够和银行展开融资合作的条件,且直补折质押、三户联保是主要的融资形式,额度也仅限于1-10万元,只能给经营者提供解决短期需求的资金。

这在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体系下,有助于应对生产资金问题,不过实际的额度较低。一方面,从当前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角度来看,小额资金已经无法应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及扩张的融资要求,即便金融政策在持续优化,政府部门也加强了领导,不过从短期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缺少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正规金融单位掌握绝大多数信贷资金,如果从金融机构无法获取资金支持,从其余的融资渠道能够得到的资金更少,所以和目前的融资需求对比,融资的途径过于狭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存在较大的融资难题。

(二)潜在风险较大

因为没有正规金融单位的帮助,农业经营者开始逐渐向民间借贷的平台进行融资尝试,客观来看,民间借贷体现了特定的优势,尤其是通过熟人的介绍,便于得到资金的支持,以及手续比较简便,周期更加灵活,所以民间借贷持续吸引农村金融市场的关注。在传统农业生产层面,单一农户明显不具备规模优势,民间借贷能够产生的效果也比较微弱,综合比较风险便于控制。但是在大农业发展的趋势上,成规模的农业发展体系,如果使用早期的民间借贷模式,要应对各种风险,也不利于融资持续性,不稳定因素逐渐扩大。

(三)融资成本偏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在发展时期,生产投入与基础设施等都有待优化,在银行等正规金融单位展开融资的阶段,即便存在丰富的抵押品,然而在融资用途方面将被视为面临严重风险,贷款利率必然上调,在基准利率4.35%的前提下可能会出现上调百分之百的情况,要面临高昂的融资费用;并且,在金融机构评估借款主体的过程中,要求具备正规的资质或者评估报告。同时在贷款最后的放款环节还有大量的抵押登记等工作,这一系列工作将形成更多的费用,并且所有的费用都要求借款主体去支付,又提高了其经营成本。

(四)信用环境较差

农业经营者在金融机构的融资过程存在阻碍,其原因不单单是金融单位对农业利润的质疑,还要考虑到农村以及农业领域目前并不理想的信用水平,从规模较大的涉农企业来看,例如天景玉米、大成玉米等企业,基本属于吉林当地的核心企业,凭借各自在行业当中积攒的优势,从邮储银行等权威的金融平台得到了大量的贷款支持,不过仍然会面临经营不善的问题,甚至于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最终让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造成经济损失。大型企业都无法应对其中的经营风险,中小型经营企业还会面临更严重的困境。2015年,省内开始频现自然灾害,省内多数区域遭受旱情的影响,还产生了绝收的现象,即便有部分保险企业进行了理赔,不过还是无法应对早期的投入成本,出现客观灾害的情况下,农民则难以偿还借款,频繁产生贷款违约。

(五)团队成员素质建设滞后

从事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工作人员农村金融教育水平偏低,员工的整体能力并未达到符合业务发展转型的标准,由于员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导致了员工整体营销能力的不足,因此不能与农业客户有效地维护关系。基层网点融资依旧在将产品当成关键指标,即呈现出一种初级阶段的特征,顾客需求尚未引起全方位的重视。由于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知识储备量不足,真正能够为顾客提供融资服务的优秀人才非常稀缺。

三、推动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对策

(一)突出保险公司风险兜底功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有别于传统小微农业主体的发展形式,和传统农业存在显著的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殊性,并非仅限于经营规模的扩张,更在于经营思维及产销体系等不同角度的转变。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风险问题,有关机构从政策方面有必要强化引导,主动提高农业承保的积极性。在新型农村经营者的融资阶段,建设一些合理的扶持机制,增强风险补偿力度,让保险机构在面对涉农融资项目时有更多的退路,给相关需求方提供一定的支持,从而降低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非必要的生产成本。

(二)优化内外部融资环境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阶段,有关主体相互之间都在不断整合信息,同时了解合作伙伴,有的主体模式不够先进,无论是信息共享或者是在成本控制的角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劣势,所以有关部门要打造合作平台,建立对应主体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达成双效合作,不断优化新型农业运营主体的融资环境,从融资效率以及费用的角度上,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定的支持,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具体说来,需要改善客户结构、开拓客户人群,逐渐夯实稳定的客户基础。从思维方面,应当引起共识,建立公私联动、内外联动等格局,让新客户关注,使新资本参与进来;凭借良性互动来引领客户参与活动,持续实现数量、规模的增长,强化客户忠诚度;对板块展开区分,有序实施客户开拓,凭借具有辨识度的产品销售,全面促进潜在客户、市场的开拓,达成客户总量以及产品质量的全方位增长;开展客户促销活动,针对高净值客户设立更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活动,让客户好感继续提升,借助“口碑效益”让潜在客户的资金逐步往涉农金融单位靠近,从中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主体结构,推动融资业务主办银行发展,从大量的客户群里逐步提升各自的品牌影响力,建立信任感。

(三)明确银行主体融资地位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者很难获取国企或者股份制银行的关注,从原因来看,一方面是农业产业具有弱质性,从风险上难以把控,存在显著的投资局限性,且回报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我国新型农业经营者,主要处于发展阶段,实力上还存在不足,又因为财务模式缺乏先进性,与银行等金融单位存在信息差。此外,产权制度存在不足,农业经营主体还尚未有充足的抵押物。所以,人民银行在强化涉农贷款项目的层面,基于不同银行的情况展开了引导,不过考虑到收入和风险相符合的原理,银行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业务的主动性不强,考虑到这一现象,需要关注银行在涉农信贷层面的核心地位,尤其是要响应号召,共同应对农业融资的局限性。另外,人民银行或者财政机构,应当从政策角度展开对应的帮助,引导风险补偿的落实,让银行充当好资方角色,在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角度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四)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杠杆撬动作用

在强调银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政策性担保企业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角度上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省财政厅以及省农委等部门,应当给与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政策性担保,或者给与多元化的扶持措施,从政策的角度上体现财政资金的优势,提高政策性担保企业的综合能力,保障担保机构满足抗风险要求,在政策性担保机构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的融资业务时,宽限不良贷款额度指标。这有利于彰显省农委的平台影响力,形成指导效应,推动新型农业经营者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充分运用有关的扶持资金。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经营以及管理层面,首先要强调内部控制模式的构建,强化风险鉴别以及风险防范水平;其次要关注人才队伍的培育,构建一支满足营销能力和风控水平的团队;第三,设计有效的激励制度,增强员工主动性;第四,主动和政府有关机构、银行机构打造合作体系,体现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杠杆效应。

(五)加强融资业务人员素质建设

各家涉农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对相关证书认证考试的培训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从目前的规模培训与考试来看,可以把涉农融资方面的从业者陆续引导到培训当中,提高专业水平。持续推动各项职称的培训、考试工作,让目前的从业者素养有更大的进步,提高专业能力,优化服务水平,实现客户认同。认证资格是作为管理者考核标准的关键一环,要积极地促进高质量银行业务队伍的建设,就要主动引领财务经理获取证券、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资质,同时,应当参考要求,强调最低一名银行客户经理从各自的分支机构获取资质认证,以此作为业务开展的前提,让行业融资项目的培训得到完善;在内容方面,培训需要涉及到业务知识、营销技巧等多个层面;从人员角度上,应当关注零售环节的所有成员,无论是客户经理、柜员等都应当参与其中,通过全面化、综合化、系统化的培训,从而达到融资团队自上而下的专业化水平。

猜你喜欢

经营者吉林省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奔跑的小浪花
何谓“主体间性”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音乐版权费谁说了算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反腐
经营者集中申报若干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