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县土家族“炸龙”的本体内涵解读
2022-11-05谢张栋顾宜保陈国余
谢张栋 顾宜保 陈国余
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1 前言
土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较为典型的山地民族,自称为“毕兹卡”(土家语),意在表示自己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脉的高山地带。据国务院在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得知,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万人,在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可以说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贵州为土家族的人口第三大省份,主要集中在贵州铜仁市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县等地区。需要说明的是,德江虽然土家族人口不多,但是贵州土家族人口占比例最高的县,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土家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德江传统体育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是土家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舞龙炸龙’。”土家族的舞龙项目“炸龙”是在2006年入选了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在2020年列入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而言,就德江县人口较少的土家族而言,“炸龙”存在的价值或功能早已超越了体育的界缘,业已形成其构建与维系族群认同的象征性符号。因此,国内学界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了德江县土家族的“炸龙”,如吴大华、于漪、于贵和等从不同角度对“炸龙”展开了可圈可点的文本研究。然而令人扼腕的是,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鲜有学者对土家族“炸龙”的本体内涵进行解读。显而易见,这对我们全面整体地认知与理解这一项民间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利。为此,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来对德江县土家族“炸龙”进行体育人类学的考察,旨在为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做出尝试。
2 德江县土家族“炸龙”概况
德江县土家族的“炸龙”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史记·华阳国志》中记载,“德江舞龙始于汉代。”由此可见,德江县土家族的“炸龙”起源于汉代,并经历过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迁,其文化内涵也随之不断衍变,并赓续在提高民族健康、促进民族认同、发展民族经济乃至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用。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德江县傩文化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还长期保持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最初样貌,被国家文化部曾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之乡”称号。然而“炸龙”最初并非是一项单独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是作为德江县傩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其特有的多重意义。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土家族“炸龙”正因为基于德江县厚重的傩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专门作为傩祭仪式重要内容得以长期保存下来,直到申报“非遗”成功后而逐渐从傩祭仪式中脱离出成为一项独立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重视的是,“德江县城的疯狂的‘炸龙’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没有能从‘破四旧’中清除,较完好地保存了土家族地区原生态的炸龙祈年的民风民俗。”不言而喻,“炸龙”蕴涵着德江县土家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正因这样,使之在诸如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时期仍较为完整地遗存下来,并成为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正如上面所言,“炸龙”最初只是作为傩祭仪式的重要活动,是当地土家族人以龙求雨、舞龙酬神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持续了上千年。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土家族人思想观念与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进而使得“炸龙”原初以龙求雨、舞龙酬神的功能逐渐被淡化,但并不代表“文化持有者”抛弃这种传统习俗,取而代之的是土家族人的自娱自乐与宣泄情感、展示土家男儿的慓悍与粗犷以及增添新年喜庆的气氛与年味等功能。可想而知,“炸龙”在德江县土家族同胞的生活世界中早已象征着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核心纽带。可以说的是,土家族人通过操演“炸龙”而营造一种“集体欢腾”的效果,从而达到了强化族群认同的目标。作为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德江县土家族“炸龙”的操演形式按形状主要划分为“水龙”与“火龙”,其中“水龙”主要用山坡上的地梭椤草编制而成,往往是在大旱季节玩耍。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德江县土家族人开展“水龙”活动逐渐递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龙”在土家族人日常生活中更为广泛流传,其主要是以竹篾编成龙头、龙身、龙尾,用皮纸糊面,“由领队人带领、逐家逐户给主人拜年,恭贺新春、送去吉祥。”该活动通常都是在大年初九至十五晚上,尤其是正月十五组织的“炸龙”环节更是把整个元宵节活动推向高潮。为此,德江县土家族的“炸龙”活动又被外界称之“中国的狂欢节”。
3 德江县土家族“炸龙”本体内涵的解读
“炸龙”作为德江县土家族一项重要的文化事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本体内涵,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价值。
3.1 “炸龙”是德江县土家族傩祭文化的遗存呈现
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和口述访谈本地人得知,德江县土家族最初是没有“炸龙”的传统习俗。但可能由于隋唐时期逐渐受到黔北地区傩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当时巴、楚地区传来的汉族傩文化,德江地区的土家族先民也渐渐地将龙视为了神灵的象征,更是相信龙是他们的保护神,于是便向龙祈祷,以求庇护。与此同时,由于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土家族先民习惯于刀耕火种的生活,再加上当时缺乏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使得他们对自然现象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如自然灾害等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而把这种现象归咎于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影响着整个世界。于是,他们对自然界怀着依赖、惧怕而又崇敬的矛盾心理,认为万事万物都具有“灵魂”。基于“万物有灵观”的支配,土家族人各种傩祭活动包括当时的“炸龙”也便逐渐地兴盛发展起来。作为傩祭文化的主要元素,“炸龙”被土家族先民认为是其与神灵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鉴于此,土家族先民为了能够取悦龙,便在傩祭活动过程中操演“炸龙”,也就是表达了舞龙酬神的意思,进而达到祈神安鬼以及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标,有助于满足了他们求助神灵的愿望。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炸龙”逐渐从傩祭仪式中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体育运动项目,但它身上依旧遗留着较为浓厚的傩祭文化,尤其龙头更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最初的傩祭艺术的基本特征,如龙头凶猛威武、形象怪异等无不凝聚着土家族人傩祭文化所特有的宗教意识。总而言之,“炸龙”迄今仍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傩祭文化,具有明显的土家族宗教色彩。
3.2 “炸龙”是德江县土家族文化认同的关键符号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符号论理论认为,“只要有人存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管是人为的还是客观原有的,都可以成为一种符号。符号是伴随着人的生活和实践的,是人对意义的追求所形成的。使符号成为符号的,是符号所负载的意义。但是符号一旦成为符号,它的存在和运作就不单纯地依赖着其意义,而是同它的意义、符号本身的形式、符号所依附的事物、观看和使用符号的人们及其整个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因而可知,“炸龙”存在的符号意义而是与德江县土家族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炸龙”是与农事密切相关的重要宗教行为。过去土家族人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寻求生存便向神灵求保护,进而向神灵展演了“炸龙”等一系列的傩祭仪式活动。也即是说,在土家族原始且封闭的傩祭仪式下“炸龙”的符号意义主要是表达了向神灵求雨与祈福。更为准确地说,“炸龙”是最真实地反映着土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土家族同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也正因如此,“炸龙”成为了维系德江县土家族文化认同的关键符号。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虽然在新时代背景下“炸龙”的传统符号意义有所弱化,但仍是维持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纽带。如德江县土家族的“炸龙”历年都是在县城内环路展演,然而到2009年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新建的城市设施,在未与当地土家族人商议情况下则对其传统路线进行了调整,即由县城的内环路调到外环路,并由此造成了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冲突。最后在贵州省委主要领导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下,及时得到了妥善处理,并恢复了土家族“炸龙”的传统路线。毋庸置疑,“民族关键符号及其象征互动意义,对于民族之间的认知和交流至关重要”。“炸龙”作为德江县土家族文化认同的关键符号,既是根植在土家族人记忆中的神圣图腾,也是“文化观察者”深入理解该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道德伦理等最重要途径之一。
3.3 “炸龙”是德江县土家族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
每年元宵节大约下午五点,土家族人便开始举行了隆重的“炸龙”活动,寄予了当地人祈龙赐福,以及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与其他民族的舞龙有所不同的是,土家族的舞龙项目“炸龙”凸显的特征就是“炸”,就是指放炮者(既包括当地的土家族人,也包括外来的商家、游客等不同群体)使用鞭炮去“炸”舞龙者,这种民俗体育活动方式在全国实属罕见,彰显了德江县土家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具体而言,舞龙者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且绝大多数都是身穿服装,也有部分只穿短裤而赤裸上身,并带头盔和口罩,高举舞龙杆穿梭在一排排点燃的鞭炮之中,由放炮者点燃缠绕在几十根竹竿上的鞭炮对准龙头、龙身、龙尾进行轮番轰炸,炸得越烂来年就会越好,所以就必须“炸”到尽兴而归,也就是直至炸完龙头、龙身、龙尾后才结束一年一度的“中国的狂欢节”。“由于民族精神必然通过民众的实践表现出来,具有不同民族精神的世界各民族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必定有区别。”毫无疑问,“炸龙”是德江县土家族在长期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习俗活动,是该民族精神典型的外在表现。尽管舞龙者在参与“炸龙”活动过程中身上难免出现大大小小的烧痕,更有甚者被送去当地医院进行了及时的治疗,但土家族人依然乐在其中,仍有不少年轻人主动请缨扮演着舞龙者的角色。究其原因,最主要在于“炸龙”是寄托土家族人美好的憧憬、理想与愿望,是一种希望的真实,使之不断地去奋斗。换而言之,“炸龙”培养了德江县土家族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是一种典型的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