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视阈下“武医融合”理念的推广与实践研究
2022-11-05封又民
左 龙 封又民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等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多种慢性疾病,多数人群出现一种亚健康的身体状态。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病”逐渐向青年群体蔓延开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就必须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在2019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中表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加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体育与医学的结合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我国居民患病率逐年增高压力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代我国居民健康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体医融合政策的提出,曾无人问津的武医关系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所提出的新理念即“武医融合”是体医融合的延伸,是更为具体的融合。武术与医学的融合是顺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新道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交错互融。自古代以来武术和中医就是我国的两大文化瑰宝,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精气神学说及经络学说等都是武术与中医相互交融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些传统的运动疗法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其作用是经过科学实证的,对现代医学以及当下社会人们提升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武医融合的理念
武医融合是指传统武术与中医在起源上的统一性,技法上的互利性、目的的一致性以及传承的通融性。在古代中国武者善于外伤的防治如跌打损伤治疗,接骨与纠正错位的组织;医者则是通过点穴、打通经脉及舒经活络来防治内伤,武医这一角色在中国农耕文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现在医学的蓬勃发展,武医这一角色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这是为什么呢?武医逐渐衰退是由于其不太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社会及现代医学中武术无法单纯与中医融合,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武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套路、格斗对抗以及太极、五禽戏等保健养生功法;而现代医学是中医与西医的综合,更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体系。从实践及运用层面来讲,武医融合是指以武术运动为方式和手段,以现代医学为思路和指导,以防治人体疾病为目标和导向,使运动在促进人体健康上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武医融合中所使用的运动既可以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也可按照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体医融合最注重的是治未病,即更加注重预防,武医融合的也是如此。武医融合的提出是对体医融合的更加具象化的发展,也是更为实际的道路手段,同时也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回应。武医融合的目的是解决全民健身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发扬武术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健身作用,为推动世界体育运动、促进人体健康和健康中国战略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在武医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跟更深入的挖掘武术与医学的内在逻辑联系,不再单单是从其理论,技术技法等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其外在的关系进行合理配合以助力武医深度融合。
3 武医融合的着力点缺而不足
3.1 民众理念需要改变
近几十年来,大多数习武者练套路、散打、搏击,只练不养,甚至不懂养生与中医阴阳五行等养生医学知识与技术,造成武医文化脱节断层,时下众多年轻人中小学生,大学生,及专业武术散打队,包括教练员太多没有这个观念意识,也没有掌握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所以造成很多练武的年轻人,优秀的专业武术队员年纪轻轻已经是一身伤痛,更谈不上习武养生健身了;当下,我国居民对于疾病的观念多是“治已病”,更加重视治疗而非预防,大大提高了慢性病的发生率;近些年,在老年人群体中习练太极、八段锦等保健养生运动的人数大大增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并拥有充足的时间,而在青年群体中甚少看见习练者,主要是由于青年的快节奏生活和生活压力,加上青年自认为年轻,身体扛得住不需要练习,我国居民对于体医融合以及武医融合理念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在这方面德国体医融合的健康理念普及程度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其一直倡导“运动是万能药”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举措去培养民众的体育锻炼意识;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在各类媒介中普及体医融合的理念,同时,鼓励各类媒体参与健身运动的推广,从而提高公众对健身以及体医的的认识。通过一系列宣传手段,使得体医融合理念深入民众的心里。我们应该尽快恢复武医结合的优良祖训及传统练养结合,清楚地意识到武医同源,武医结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真正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武医文化让大众受益。
3.2 协同治理体系的缺失
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体医融合的相关政策,宏观上对于武医融合的大环境和利好已然形成,但是自上而下的协同治理体系却久久未建立起来。国家顶层设计虽已推行开来,但是各个层级部门实际推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体育与医疗部门无法真正的通力合作,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负责体育的管理,卫健委则主要负责医疗和卫生领域的治理,在各地市、县也几乎没有体医融合的影子。多数地区缺乏国家—区域—基层的三级治理体系,目前拥有体医融合分级管理体系的仅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分工明确的协同治理体系需要各级部门的协调配合,一是通过国务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全民健身行动、健康中国战略等,这是已经具备的;二是政府协调多方相关平台,如国家体育总局与卫健委关于体医融合的常设会议交流等,制定体医融合相关政策法规、战略规划、标准,确定及协商解决重大问题,部门之间合作不充分,分管治理,行业之间界限清晰造成资源的分散,政策措施效果微弱等;三是各省、市、县政府主体职能有待继续明确,缺乏对民众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体医融合的整体观念甚微。对于加强政府主体职责,明确各部门的分工是解决武医融合的重点所在。
3.3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
目前,体医融合课程仅在少部分高等院校开设,武医融合的相关课程则是更加甚少,并主要是以医学院和体育类院校为主,但这两类院校由于基础建设、办学宗旨及理念等情况不同,导致开设课程的侧重点及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并不相同,医学类院校在进行教学培养时更注重对“医”理解,而体育类院校则更多的注重“体”,这样就会培养出重医轻体或者重体轻医的两类人来,并不有利于体医融合的发展,同时还会加剧相关资源的浪费,无法打破的学科壁垒必将造成学科交叉的停滞。武术由于其特性,任何一种功法都需要习练者长时间的坚持练习,并挖掘功法的特点,才能真正的体悟出功法的内涵和效用,同时,医学的理论也是短时间内无法运用自如,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两者融合后的学习也必定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目前我国开设相关课程的时间底蕴不足,同时加上各院校要求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及学校教学资源不平衡等因素导致我国武医融合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完善。
4 武医深度融合的推广及实践
4.1 创新宣传方式,消除武医深度融合的认知障碍
我国群众对于武医融合的理念以及观点想法的改变是推行武医融合的基本前提,当民众充分了解到这一事物后,认识到武术+医疗的好处后自然就会开始行动起来。虽然目前对于运动提升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但大多进行的是非科学运动锻炼,盲目进行运动,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对于武术中的保健养生功法来说了解的人数更少,大部分人都严重忽视了武术运动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改变人们对于武医融合的观念,树立群众“武术+医疗”的大健康观,建立起武术与医疗的文化共同体。第一,加强武术在所有运动中对预防疾病的作用,提高群众对于科学运动、锻炼认识,组织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和高校体育专业的相关人才进入到社区开展“武术健身科学知识大课堂”,寻找武医融合的形象大使,如成龙、李连杰以及吴京等武打明星,还可以开展各类“武术达人”以及”武术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武医理念深入人心。第二,各级政府主体可以加强与电视台、节目组以及影响力较大的杂志和媒体等的合作,开设专门的武医讲坛,并分不同人群进行,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点,青年有青年的喜好。第三,当下社会新媒体和短视频是一个非常火的产业,积极占据其中的一部分阵地,对提升全社会的武医理念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各大科研机构、医院、高校以及体育俱乐部可以定期组织线下+线上的体验活动等。“运动是良药”在美国群众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我国群众观念改变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4.2 在体医融合“四合作”模式下,深化武医融合的确凿道路
体医融合四合作模式即指体育局及卫健委、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和温暖医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四方合作。四方合作路径避免了医疗器械、设施场地不足、社会体育指导不专业、医生忙碌没时间、体育指导有风险等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对患者的“体医融合”治疗,实现医疗因高效而满意、患者因康复而满意、体育因特长发挥而满意和国家因降低医药负担满意的多方共赢。在四合作模式下,武医融合的道路更加的明确。武医融合作为体医融合的一种创新模式,可用于直接开展运动处方的实施,并且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得到大力支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中也指明要大力发展武术、太极拳以及八段锦等健身气功的民俗传统运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利好下,更应该大力推广武医融合的理念,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习练中来,扩大武医在当下社会的影响力,大力发挥武术的健身、延年益寿及预防疾病的效用,推动形成武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4.3 加强政府主体职责,引导多部门和组织的协调配合
双方顶层部门开始为体医融合和武医融合进行初步的探索,但是其交流的次数和效率还有待提升。在推行武医融合过程中,作为核心的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需要摒弃隔阂,消除对自我领域的保护,通过定期展开双部门的交流会进行交流以及思想理论的学习;武医融合的大框架已然存在,但是行动意见以及具体的细则还是一片空白,这就导致基层无法有序地去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多方协调确定相关制度以及实施手段的注意事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项;成立武医融合社会多层组织,如中国武术协会可以设立武医管理中心,各省市武术协会可以根据各地特色及具体情况与高校、地区医院及体育俱乐部合作开设武医课程的学习,并定期组织相关人才去到乡镇及农村进行武术健身活动的展开;医学院校及体育学院需要改革其相关课程理念,开足体医融合及武医融合特色课程。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健全项目运行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武医融合的政策颁布和推行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主体责任及监督激励制度等,实现“多轮驱动”。
4.4 培养武医融合的专业人才,构建学科交叉的多方位服务团队
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大工程,且具有很长的周期性。武医专业从学生入学、毕业再到工作至少是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人才的质量还不一定能够保证,因此,在加强体育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课程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已工作的相关人群进行“职业培训”,双管齐下,同时发力,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武术人的基础医学知识能力,促进医学人习练武术的相关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构建多方位的服务团队,对武医融合防治疾病的效果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团队将擅长武术功法的人才和擅长医学治疗的人才集合在一起可以大大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同时团队还可以定期进行交流分享会、学习讨论,增强双向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为成为一个亦武亦医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4.5 传统武术技能教学基础上,增加中医骨伤科的学习与实践
过去对于武术的习练大多停留在技术练习的层面,时常会有各个地区举行武术交流大会或者大型的武术集训学习、培训等。近段时间,上海地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了中小学武术武术夏令营结营仪式,这一次夏令营与过往的武术集训不同的是,其以“武医融合,徳技兼修”为教育理念,本次夏令营除传统武术技能授课外,还加入了中医推拿、骨伤包扎、急救、国学、武德等特色内容,让武术与医学结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这对于武医融合的实践推广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其实不只在武术的集训中可以提高医学知识的学习,高校学生也可以进入到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或敬老院等开展武医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