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05李瑞娜孙健吉林艺术学院
李瑞娜 孙健(吉林艺术学院)
当下文化成为我国进入世界舞台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坚持单一的发展和推进形式,则很难满足日益转变的社会需求,也无法将存在的文化价值观直观地展现出来,这对于我国文化向世界范围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为此,需尝试文化的创新和改进,通过经验融入及风格的创新,更好地展现文化内涵,促进世界的良好交流。钢琴伴奏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发展融入的西方音乐创作形式,将其融入戏曲文化发展中,能够实现对文化内容的创新和优化,并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价值特点的同时,对戏曲音乐加以调整,从而吸收更多戏曲爱好者,扩展发展范围,为戏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戏曲中融入钢琴伴奏的概述
钢琴作为西方乐器的一种,在我国已经有百年发展历史,随着钢琴的发展,我国在民族音乐艺术上的探究也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尤其是对于民族声乐演唱来说,钢琴伴奏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也为民族声乐表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民族声乐艺术在近几年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获得了较好的机遇和空间,不仅是在演唱技术上有所创新,曲调、风格形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在原有基础上尝试创新和扩展,使得受众面逐渐加大。其中戏曲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其形式发生较大转变,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现阶段戏曲种类丰富多样,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黄梅戏、苏州评弹等,且不同戏曲风格在音乐形式表达上、内容意境上、曲风曲调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是民族声乐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不过随着社会进步,西方音乐艺术的不断渗透,戏曲音乐也发生了较大转变,通过西方乐器的应用对其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和调整,可以进一步凸显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钢琴伴奏就是戏曲中主要融入的一项,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表演上能够更加贴合作品的风格,展现演唱者的能力及想要表达的意境效果。故将其融入戏曲音乐中,也成为目前戏曲界人士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传统戏曲音乐演奏中,多是以胡琴、弹拨乐、吹奏乐、打击乐等组合进行的,以凸显民族特征,呈现不一样的伴奏效果。但和声方面音乐的独特性很难得到突显,无法与整体音乐做出良好衔接,音乐整体立体效果及浑厚感有所缺失。但钢琴是一种表现能力较强的乐器,不管是在节奏掌控、旋律表现还是和声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将其应用于戏曲音乐中,能够改善整体演奏的衔接效果,加深戏曲给人的感官印象。为此,专业人士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充分利用戏曲特征开展融合创新,以此呈现优美的音乐。
二、钢琴伴奏在戏曲风格作品中的应用价值
(一)审美功能凸显
一是音的找准。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能够凸显审美价值,推动民族声乐迈入历史舞台。钢琴自身的音准明确,通过钢琴伴奏能够帮助演奏者更精准地确定音位、音准,有效降低外力影响对整体演奏带来的干扰,保证演奏质量,同时这也对表演者音位记忆的提高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节奏和速度的科学把控。传统戏曲作品的表现多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实现的,对于乐谱精准度的把控不是十分到位,但西方音乐中却将这一部分予以重点把控,对于演奏速度也有着明确规定和要求。将钢琴伴奏融入民族声乐表演,更加有助于演出过程中演唱者找准音位,控制节奏,从而提升表演的一致性;三是加强音的理解。钢琴演奏的音色跨度相对较大,音色线条变化较为明显,且具有明显的可辨识性特征,在演奏中能够凸显演奏特点和艺术魅力,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此外,钢琴演奏还能够优化意境表达效果,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了解作品想要表述的核心思想及情感。故将钢琴融入戏曲音乐中,可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借助音的感知了解戏曲想要传达的情感内容;四是音效提升。传统戏曲演奏中,多是以正谱演奏为主,独立性较强,一般都是对某一个选段进行欣赏。在戏曲音乐中融入钢琴伴奏之后,经常会营造出较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氛围,可在作品中添加一定的音响效果,从而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推动戏曲音乐的世界化发展
传统文化发展中,民族音乐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且尤以戏曲具备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之后随着社会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的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在现今社会前行中,面向国际化发展大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戏曲也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学习,这对于文化传播及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带来了新的助力和支持。在戏曲音乐作品中融入钢琴演奏,不仅可以丰富戏曲音乐的内涵,凸显创作者表达的情感意境,更能推动戏曲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光发热。同时,这也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三、钢琴演奏在戏曲中的表现形式
当前,将钢琴伴奏融入戏曲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具体来说:一是正谱伴奏。正谱演奏是按照戏曲音乐中原本的乐谱实行演奏的一种方式,是较为传统的演奏形式。将钢琴伴奏融入其中,除音色上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外,整体音调可保持统一协调性,这就避免了以往戏曲演奏中乐器间过于独立带来的不连贯问题,改善了戏曲音乐表现效果。该种演奏可以说是中西方音乐最为良好的融合方式;二是五声调式。戏曲音乐表现中,原本的乐曲存在单调性特征,多是以五个音的不断变化展现曲调变化特征,凸显乐曲风格的。同时,其中借助高低音的区分完成情境表现。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对音乐表现实行升级处理,让音色、音调的展现更为独特,凸显戏曲艺术魅力所在。五声调的模式却是正谱演奏的变体,在正谱演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变化,与声乐相互补充;三是即兴伴奏。即兴伴奏与正谱伴奏完全相反,其在应用中没有任何乐谱可以借阅和指导,完全是根据现场情况即兴发挥完成的演奏活动,但这一演奏模式能够将演奏者对于戏曲内涵的理解和情感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通过自己深厚的演奏功底,将钢琴伴奏融入戏曲音乐中来,丰富戏曲的情感表达,将人们带入到浓厚的音乐情境中来,加深感悟,增强人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四是和声的科学运用。和声的运用在西方音乐表现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能够实现多种音调的科学变换和处理,改善戏曲音乐展现效果。而在当今的和声中,有着固定的运用方式,即在原有的五声谱中融入七声的元素,开阔音高与音低的范围,并运用一定的手法,形成和声。和声的良好运用,在戏曲音乐表演上能够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这对于优化演出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四、钢琴伴奏在戏曲风格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上文论述,明确了解到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使戏曲表演更加流畅自然,还能够突显戏曲音乐的节奏感,加深情感内涵,增加意境效果,凸显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不过在钢琴伴奏实际运用上,需要对常见的技术手段加以明确了解和掌握,以此来凸显钢琴伴奏的优势特征,强化戏曲音乐整体效果,提升欣赏水平。现阶段,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形式以紧打慢唱、装饰音、散板、打击乐、和声与民族调式这五种形式为主,在实际应用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五种情况予以综合分析和考量,了解其特征优势,明确应用效果及要点,以更好地凸显戏曲音乐的表现效果,让人感受到戏曲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以彰显戏曲魅力,为日后戏曲音乐的创作发展奠定基础。下文就对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紧打慢唱
紧打慢唱即戏曲表演中常常提到的摇板,是戏曲音乐最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是借助强弱节拍的有效转换和合理表现,营造紧张的氛围。通常情况下,该种表现方式会被应用到戏曲音乐表现的四分之三位置处,作为行腔表现的重要方式,可以将戏曲表演推向高潮,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例如:《恨似高山仇似海》《孟姜女》《兰花花》《望儿山》《木兰从军》等。这些曲目的伴奏是以左手和弦的根音与五音相互交替,形成一种节奏动感,右手则是以快速的和弦节奏,形成不间断的急促音型,旋律长音托腔可在尾音上进行加工。该伴奏方式的运用使得音乐变得更加自然流畅,能够成功将听众带入到表演的情绪中来,增加紧张感。
(二)装饰音
装饰音也是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较常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是展现作品的民族特色、风格内涵,凸显作品独特之处。装饰音在应用中呈现较为圆润的韵律和腔调特征。将其应用在戏曲音乐中,并作为重要的伴奏旋律,对于提高戏曲音乐整体效果,凸显旋律变化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在戏曲音乐中,很多乐器的应用主要是为凸显旋律特征,如京胡,能够通过与演唱者间的互助、呼应,呈现不一样的表现效果。再加上中华彩的演奏及运腔的合理应用,能够将演奏与表演者很好的融为一体,进一步展现戏曲情感内涵及意境韵味,表达音乐的魅力所在。例如,在作品《一剪梅》中,前奏既要表现出古筝乐的实际效果,同时还要描绘出秀丽的风景和平缓的江水。在开始演唱时,需要涉及振音的手法,从而将观众带入到作品描述的美丽画卷当中,充分体现作者漂浮异乡的孤独景象和思念家人的惆怅思绪,不仅如此,还能展现出诗情画意和古香古色的音乐意境。
(三)散板
散板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如《江秋水》演奏中,为能够进一步突出激动、悲痛的心情,在钢琴伴奏中,应合理地利用散板特点对戏曲实行优化调整,借助演奏者手的变化,对音调、节奏加以处理,以更好地彰显演奏效果。散板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用于暗示高潮,演奏者的左手科学运用琵音手法,将伴奏由慢到快、由低到高不断加以推进和演练,营造良好的意境氛围。右手则是采用和弦的手法,具体节奏与左手保持一致,两只手共同配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振音,如同戏曲中的串锤。该表演形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可有效地调动观看者和演唱者自身的情绪,并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欲望,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四)打击乐
打击乐在戏曲音乐中,主要是为进行节奏和速度的有效控制,以达到推进和缓解演出效果的目的。打击乐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能够呈现出雷鸣电闪或者如同雨点般大小的变化特征,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温柔细语,以此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打造良好的视听享受。戏曲中,钢琴节奏中打击乐效果的彰显,多是由演奏者对键盘敲击,或者对高低音、节奏的科学把控实现的,以此渲染打击乐的演奏氛围,将人们带入到作品的更深层次中来,了解创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例如,在作品《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中,便是实现了檫和钹的结合,利用双手促进高、低音区和弦的结合,在演奏的中间部分出现了连续性的“仓”,营造出渐弱渐强的效果,而这一手法的应用,也为下一演奏部分的急促、紧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和声与民族调式
在很多音乐剧的表演过程中,鉴于剧情需要,应做好每个段落间的有效衔接和处理,这时通常会采取微调、商调或者宫调等方式进行,且因为段落内容不同,展现的最终效果也各不相同。相应的和声在其中的表现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和变化。戏曲音乐中,虽然种类丰富,但变化音的存在数量相对较少,只是一部分在较为特殊的戏曲形式中存在,而变徽音的出现则是非常常见的,且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是在豫剧中,已经成为比较典型的和声变化特征。该和声的出现能够在戏曲音乐中呈现重属和弦的效果,使得钢琴演奏效果更为多变,同时在和弦产生过程中会存在较多外音内容,采取适合的表现手段,营造紧张之感,烘托戏曲演奏的氛围。和声的合理应用将戏曲与西方乐器完美融合起来,在实现戏曲音乐创新上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此外,七和弦的运用还能提升音乐厚度和分量,彰显音乐独特的魅力。不过在使用中需要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以免破坏整体音乐的节奏。
五、结束语
总之,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的合理运用,借助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戏曲音乐的深刻内涵,创新了表现形式,彰显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更容易将听众带入到戏曲世界中来,打造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钢琴伴奏与戏曲音乐的融合,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元素有机融合的重要代表,是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创新和推动,为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