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协同保护机制的生成逻辑及实践策略研究

2022-11-05张艺君

武术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村落武术

张艺君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村落传统武术始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和熟悉,武术文化是拳种类别与乡土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凝结着村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性、乡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间性等特征,为村落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时期,现代化与乡土化的碰撞,形成了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新的内在结构。城镇化的发展和乡土社会的解构,致使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体系断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仅凭借个人或是乡村的力量,传承和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都太过薄弱。随着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行,为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促进了以国家、社会、地方政府、传承人等为主体的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机制,是集体的平等体现。

1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手段

1.1 静态保护:挖掘整理文献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凝聚着当地历史知识和乡土变迁文化,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治理体制推动下,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主体应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促进新时期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创新思路。村落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了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抢救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主要是搜集武术拳种的发展历史、收集散落各地民间的拳谱、作品和器械等,同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录制拳师的拳种套路,开展了对武术及武术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实施工作。此次的挖掘、整理工作调动了武术管理机构、各地政府、文化局和体育局。在全国,对武术参与人员进行调查,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各级政府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在此次大规模行动中,因视角狭小,静态保护手段做的较为充分,而没有对传统武术文化实施活态保护,致使后期进行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发展与传承工作陷入囹圄。

1.2 活态保护:纳入“非遗”名录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形式,不仅仅表现在保护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即静态保护,还包括对村落武术传承人、习武人群为代表主体的——“人”的动态保护,对村落传统武术的套路、武德、师承以及训练等的“意”的保护。自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依赖,村落传统武术入选四级名录的有300余项,荣获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有30余地,实现了由物质向人的过渡,保护内容也从专业人士的挖掘整理向颁布政策、制度的动态保护,为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与之前的静态保护手段不同的是,“非遗”动态保护是由各级文化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基本没有武术管理部门或人员的参与,村落传统武术和传承人入选非遗名录,是由各地、人进行申报后,由政府进行认定和指定后才能纳入各级非遗名录。调动了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的静态与动态结合互动,为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1.3 协同保护:文化治理手段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历史性、发展性、文化性和不可再生性,保护手段是第一位。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是国家、社会、村落等主体共同创造,进行了多元主体协同保护,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促进资金融入和群众认同。协同保护能够建立主体的保护共识,层级性清晰,便于整合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与供给。在此治理下,政府的主导特质淡化,提高了社会和村落在资源整合、规划等方面的主动权。尽管多主体协同保护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的保护体系,但形成了以武术参与者为群体性的价值保护体系,村落武术传承人发挥了根源性保护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了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实施工作。

2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机制的生成逻辑

2.1 理论与政策层面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了要注重协同性改革,完善与创新文化管理机制。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要利用政府的主导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及传承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依赖政府,也不是纯粹的靠群众自发,是政府、社会以及群众共同协作参与的结果,是多元主体协调共治驱动。在市场的运作下,政府、社会、学术界、各级传承人等多方主体参与保护、发展与传承村落传统武术文化,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之举。

2.2 实践保护的层面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主体有各级体育、文化、教育等官方管理部门,也有武术组织、自营协会及学术界等社会参与,还有非遗认定的各级传承人。在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对村落传统武术文化资源、保护信息、发展传承情况等存在时空不对等的问题,相互合作的地域环境也存在普遍的差异性,致使多元主体的协同保护很难有效实施。主要是各主体的保护层面和管理机制的定位不清晰,存在权责分配交叉的现象。在实践保护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责,容易让多元主体对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产生怠慢的行为,难以促进协同保护。

3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的策略

3.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保护的机制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参与者、习武者在政策的驱动下,开始向多元主体协同保护转化,而规范化的决策是协同保护的基础。政府代表和行使着扶持和认证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权力,适时选择多元主体协同保护的资源。第一,各级政府应从战略层面激发多元主体的协同保护意识,发挥地方文化、体育、教育的管理体系,制定适合多元主体的统一规划,让多元主体协同保护有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第二,在多元主体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保障主体的权利,发挥学者、各级传承人和社团组织等的智慧,进行合理的内容分工,选择良性的优化方式,加强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实保护成效。第三,创造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协同保护的互惠结构,对未进入非遗名录,且濒危的村落传统武术给予扶持,促进其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利用新媒介手段,将村落传统武术记录在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和研究工作,是深层次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手段。

3.2 加强传承人及习武群体的内在保护能力

村落传统武术传承人及习武群体的内生机制,是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协同保护的主体和对象,双重身份的认定,决定了村落传统武术传承人的协同保护,是围绕提升传承人和武术群体的“自我”内在保护能力。其一,各地拳种的内部资源和竞争格局对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本地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进行静态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促进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在保护机制,增强多元协同保护的责任感。其二,遵循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发展与传承的规律,保护传承人的传承语境及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其三,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与其他武术组织团体进行交流合作,培养跨区域的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组织,促进创新型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为群众参与提供条件。

3.3 构建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信息交流平台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于适应现代化发展环境,使其成为群众熟识的精神文化。在此基础上,多元主体是过渡运转的动力,是村落传统武术文化形成保护、发展、传承、传播以及创新的协同媒介。构建村落传统武术行动指南、文化信息交流平台,是发挥多元主体保护机制的的关键环节。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打破地域、时空间的限制,能够促进跨区域资源共享,梳理各地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信息,为传承人和习武群体提供参与空间,参与者可以在文化信息交流平台上进行自我表达,实现角色赋权与认同。积极参与协同保护机制的信息传递,能够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与自己保护意识。

4 结语

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机制,不是否定“非遗”、传承人现有的保护成效,而是衔接新时期村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发展、传承等手段的创新,为处理多元主体协同保护的关系和决策提出有效策略,为保护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实实践提供依据,加强传承人、习武人群和群众对村落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认同。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村落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