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莫随意掌握方法是关键
2022-11-04钱琦
钱琦
近几年国内流行中医推拿,因而很多父母非常热衷给自己的孩子捏脊。父母往往以为每个孩子都适合做捏脊保健。但很多人不知道,不适宜的捏脊反而会有副作用。
小儿捏脊疗法为如今临床常用的一种推拿手法,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其主要机理是通过调节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重在振奋阳气,次在调节气血。小儿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背皮部、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等,可起到调节全身脏腑的功效。可以说,小儿捏脊简单易学,临床可以广泛运用,服务小儿的健康成长。
小儿捏脊又名“小儿捏积”“小儿提背”,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小儿捏脊被认为是“有病治病,没病保健”的保健措施,所以,很多家长通过自学,给孩子每天补钙似的“捏脊”,希望有助于强身健体。但捏脊有诀窍,掌握窍门才能达到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
患儿俯臥,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取。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压,向前移动到大椎穴处。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于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各腧穴,自上而下按揉3遍。最后沿脊柱上下轻轻行擦法10~15次。
一般的小儿推拿教材和养生书籍中所说的捏脊指的是上捏脊(即是从下往上捏),但实际应用当中,也需要有下捏脊(从上往下)。不过因为日常保健中下捏脊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上捏脊和下捏脊有不同的适应证,要了解其适用症状,就得知道捏脊的原理。
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
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比如实热证的小儿发烧,手上的穴位推拿完后加推背(从大椎穴推至长强)至皮肤发红发热,能有效加快退烧速度。
有的家长盲目相信捏脊的保健效果,就觉得捏得越多越好,每日给孩子捏上十几二十遍,而且早上捏完晚上还继续捏,长期坚持的话反而造成更严重伤害。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环境温度 操作时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20℃,捏脊施术者手不能太凉,以免小儿着凉感冒或哭闹。
事前准备 捏脊前应用温热毛巾擦背,在捏脊部位涂上滑石粉或爽身粉,以减轻捏脊时手对皮肤的摩擦,并用双手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并可减少患儿惧怕心理。
捏脊时间 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捏脊手法 捏脊过程中,用大拇指按揉脊柱两旁及行擦法时,动作要轻柔和缓,切不可用力过猛。
适用年龄 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孩子。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禁忌 孩子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者禁止捏脊。
还要提醒,小儿捏脊主要用于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证,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呕吐、便秘、体质较差等。捏脊操作虽简单易学,但并非人人适合,家长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辨证捏脊。当然,如果孩子生病了,还是需要到医院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