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乐还是追求意义?自然联结与青少年幸福倾向的关系
2022-11-04王财玉
陈 霞, 王财玉
(1.安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0;2绍兴文理学院 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 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言
幸福倾向是个体追求并获得幸福的方式[1].Peterson 等[1]认为,人们在追求幸福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动机倾向,一种是以追求外在的、即时的感官愉悦体验来获得幸福感觉的快乐倾向即享乐主义;另一种是以追求内在的、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来获得幸福感觉的意义倾向即幸福主义.幸福取向不同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随着消费文化兴起, 物质主义随之盛行,一些人把物质追求当作生活的中心,将获得财富的多少定义为幸福的标准,甚至发展成为片面的享乐主义.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2],高物质主义者易产生糟糕的人际关系问题[3],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4].
相较于快乐倾向,研究显示意义倾向对个体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意义倾向能引导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投入、更多样的学习策略使用、更强的学习毅力和更积极的成就目标取向[5],追求意义的个体比追求快乐的个体报告了更高水平的主客观幸福感[6].青少年处于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帮助青少年提升幸福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幸福倾向的培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关于幸福倾向研究主要围绕幸福倾向的作用[5,7]和影响因素展开.已有研究显示,人格[8]、决策风格[9]等个体心理变量影响幸福倾向,社会支持[10]、父母教养方式[11]、同伴[3]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幸福倾向.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人类源于自然,在天性上需要亲近自然.“亲自然假说”认为,人类祖先依靠自然资源而生存,通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人类得以不断发展,因而保持人与自然亲密关系是我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满足了这种基本需求,将有利于个体的健康与幸福[12].“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条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3].基于此,本文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探讨青少年幸福取向.
自然联结是个体在情感上与自然有联结和自我表征中包含自然的程度[14].研究显示自然联结有益于幸福感[15-16],自然联结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子[17-18].自然环境不仅为我们屏蔽了外在的压力与要求,还提供了认知恢复的空间,使我们更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力量,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19].与自然联结的经验是人意义感的重要来源,已有研究显示自然联结与生命意义感显著正相关[20].把自然纳入自我认知表征中的自然联结涉及有意义地参与到比自己更大的事情中,因此自然联结高的个体更可能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发现真我,追求精神,设定以追求内在的、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已有研究显示个体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阻碍个体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21].与自然的联结会加深个体与自然的亲密感,帮助个体缓解消极情感,抑制那些本能的快乐追求,从物质欲念中解脱出来,从而降低物质主义取向.因此高自然联结个体更可能降低外在的、即时的感官愉悦体验.
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自然联结正向预测青少年意义倾向,负向预测青少年快乐倾向.
那么,自然联结又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幸福倾向呢?这和自我控制资源的提升紧密相关.自我控制既是一种通过自主调节来满足社会期望的行为,又是一种抑制冲动性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能力[22].有限自制力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力是有限的,个体在完成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时,如进行控制情绪或抵制诱惑时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如何补偿自我控制资源消耗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环境可以有效恢复认知领域中的自我控制,减少自我损耗的消极影响[23].李丹阳等[24]分别采用Stroop任务和神经激活逆反应任务考察抑制性自我控制,不可解迷宫任务和wall-sit任务探测坚持性自我控制四项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可以有效恢复抑制性和坚持性自我控制.龚然等[25]探讨了在认知自我损耗状态下,考察自然环境及其所激发的情绪对认知自我控制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观看自然环境图片可改善认知自我控制表现,在反应认知自我控制的Visual-CCPT任务中自然环境组的成绩显著好于安静休息组,观看自然环境图片对“抑制冲动”的影响更为明显,虚报数明显少于安静休息组.自然环境更易恢复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加工的认知自我损耗任务,进而提升自我控制水平.自我控制力量的多少决定了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个体拥有的力量越多,自我控制水平越高,更容易克服自动的非理性冲动.高自然联结个体更容易从疲劳中得以恢复,进而增强自我控制,降低对愉悦刺激的寻求;而低自然联结个体在自我疲劳之后则可能转而寻求享乐以求得安慰[26].
基于此,我们假设H2:自我控制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幸福倾向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在综合亲自然假说和有限自制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自然联结正向预测青少年意义倾向,负向预测青少年快乐倾向(H1),并且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产生影响(H2),这进一步深化对自然联结与青少年幸福倾向之间关系认识,为提升青少年幸福感提供新视角.本研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两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纸质问卷810份,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作答不认真问卷52份,回收有效问卷758份,有效问卷率为93.6%.其中初中生415人(初二260人,初三155人),高中生343人(高二157人,高三186人),女生417人,男生341人,被试年龄在13~18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
1.2.1 自然联结量表(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CNS)
由Mayer等[14]编制,共14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例如:“我经常感到和自然界融为一体”.得分越高表示个体与自然联结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1.
1.2.2 幸福倾向量表(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scale,OHS)
采用Peterson等[1]编制的幸福倾向量表,测量快乐倾向和意义倾向两种幸福动机倾向,各由6个项目构成,共12题,量表采用5点记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例如:“我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更高的目标”“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幸福感的内涵.本研究中快乐倾向Cronbach'α系数为0.81;意义倾向Cronbach'α系数为0.80;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3.
1.2.3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 SCS)
采用谭树华等[27]修订的自我控制量表,共19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记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包括专注工作、节制娱乐、冲动控制、健康习惯和抵御诱惑5个维度,其中15个项目为反向计分,例如:“大家说我是冲动的”.总分越高,自我控制水平越好.已有研究表明SCS应用于中学生亦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其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工具[28].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α系数0.81.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相关、回归等统计分析,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使用Harman单因素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1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率为12.49%,小于40%的临界标准,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对研究变量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自我控制与性别正相关(r=0.08,P<0.05),快乐倾向与性别负相关(r=-0.07,P<0.01),快乐倾向与年龄正相关(r=0.07,P<0.01).意义倾向与自然联结(r=0.41,P<0.01)、自我控制(r=0.2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快乐倾向与意义倾向(r=0.23,P<0.01)呈显著正相关;快乐倾向与自我控制(r=-0.22,P<0.01)呈显著负相关,自然联结和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r=0.21,P<0.01).快乐倾向与自然联结相关不显著(r=0.02,P>0.05),因此,自然联结和快乐倾向不适合进行中介作用分析.
表1 各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2.3 回归分析
自然联结与快乐倾向相关不显著,因此只做自然联结、自我控制和意义倾向的层级回归.层级回归分析显示,整体模型统计意义显著(R2=0.17,F=51.04,P<0.001).自然联结对青少年意义倾向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40,SE=0.03,t=12.04,P<0.001).将年龄、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行控制,以自然联结为自变量,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以意义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β=0.20,P<0.001).自然联结与自我控制同时预测意义倾向时,自然联结(β=0.37,P<0.001)和自我控制(β=0.15,P<0.001)都显著正向预测意义倾向.自然联结、自我控制对青少年幸福倾向影响的路径如图2所示.
表2 自然联结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意义倾向的回归分析
图2 自然联结、自我控制对青少年幸福倾向影响的路径
2.4 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Hayes(2013)编制的SPSS Process 插件,使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在控制性别、年龄条件下分析自我控制在自然联结与意义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路径对应的置信区间均未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中介变量的效应值和效果量如表3所示.自然联结→自我控制→青少年意义倾向路径中,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为0.03,其95% 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01,-0.05],占总效应0.40的7.5%.自然联结对青少年意义倾向的直接效应显著(β=0.37,P<0.001),直接效应值为0.37,其95% 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31,0.44].自然联结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意义倾向,自我控制在自然联结和青少年意义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表3 对中介效应显著检验的Bootstrap分析及效果量
3 讨论
3.1 自然联结对青少年幸福倾向的影响
研究显示自然联结通过直接正向预测意义倾向而提升青少年幸福倾向,这一结果验证了亲自然假说.人类对自然的依恋被认为是自我认同或自我确定的扩展,人与自然关系可以作为社会关系的替代.Howell等[29]认为与大自然关系密切的人,可以从这种关系中感受到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感.自然联结是对所有生命的一种欣赏,它超越了为达到人类的目的,对自然的任何客观利用,个体与自然的联结会形成一个属于更广阔的自然世界的归属感和心理支持[26].自然为个体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透视的感觉,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个体更能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意义,发现真我,追求精神,进而影响幸福倾向.
同时本研究显示快乐倾向与自然联结相关不显著,而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持有快乐倾向的个体认为幸福是自我欲望的满足,注重追求外在的、即时的感官愉悦体验.Nisbet 等[30]认为自然联结并不是简单地热爱自然,也不仅仅是肤浅地享受一些如落日和雪花这令人愉悦的自然元素,它是对自然所有方面重要性的理解,甚至包括了对人来说没有美感的蜘蛛和蛇这样的元素.自然联结能给个体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但并非单纯追求感官享乐和及时行乐.且在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环境下提倡个人的奉献,强调精神的充实而非享乐的满足[31],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可能也会渗透到自然联结的活动中.因此表现为快乐倾向与自然联结相关不显著.自我控制是克制冲动进而实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它要求个体压抑本能、习惯等反应.抑制本能的冲动,往往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影响着执行控制的发挥.已有研究证明自我控制力下降,个体的愉悦追求会增强,自我调节疲劳会导致个体发展出享乐生活取向[22].因此快乐倾向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
3.2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研究显示自然联结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进而提高青少年意义倾向.大量研究显示与自然的接触对自我控制具有恢复性,本研究验证了前人的研究成果[24-26,32].有限自制力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力是有限的,个体在完成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时,如进行控制情绪或抵制诱惑时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自我控制资源消耗后,个人的注意力水平会下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容易唤起[33].在自然联结的积极效应中,自然联结水平较高的个体在自我控制资源消耗后能及时补充,自然环境能阻断个体消极想法,个体注意力水平等认知资源能得到及时恢复,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进而拥有充盈的自我控制资源.自我控制资源的多少决定了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个体拥有的资源越多,自我控制水平越高.自我控制的特征表现为控制冲动、抵制满足和行为以获得长远利益为目的[34].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很难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35].高自我控制力量的个体更容易从长期取向考虑问题,实现更有意义的长期目标,获得幸福,因此自我控制显著中介自然联结和意义倾向.
4 结论
自然联结既可以对青少年幸福倾向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自然联结通过增强自我控制,提升意义倾向从而影响幸福倾向.
5 建议
基于亲自然假说和有限自制力理论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揭示自然联结与青少年幸福倾向的关系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验证了自然联结的积极作用,丰富了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扩充了幸福倾向的相关研究,为青少年幸福倾向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关注青少年幸福倾向的影响因素中,自然联结的作用应得到重视.一方面可以在青少年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绿色知识,组织学生游览祖国山川风景和开展森林疗育、丛林步行等户外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与自然的联结;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自我控制训练的课程,提升其自我控制水平进而提升意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