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表情包开发设计研究
2022-11-04时春风
时春风
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64
一、表情包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1. 表情包的起源与演变
“表情”到“表情包”虽差一字却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表情包”是移动互联时代当代人在社交媒体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副语言,它的广泛大流行标志着表情这一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化交流沟通方式正式从线下移师线上[1]。
随着技术的迭代、文化的更迭,表情包也经历了从简到繁、从静到动、从单一到系统、从免费到付费的嬗变。
第一阶段:简单字符、符号阶段。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法尔曼教授创造的微笑符号“:-)”可视为现代字符表情的开端;后来日本人发明的“颜文字”将网络表情符号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99年日本人栗田穰崇开发emoji小黄脸更是开启网络表情符号设计的先河(图1)。
图1 栗田穰崇 emoji
第二阶段:图文混合动态阶段。该阶段主要特征是GIF动态表情。2006年12月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学生王卯卯创作出的“兔斯基”系列动态表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动态表情包(图2)。
图2 王卯卯 “兔斯基”
第三阶段:商业表情包。随着表情包作为人们沟通交流副语言的大流行,商业表情包及商业表情包平台广泛崛起,在客观上为表情包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媒介平台支持(图3)。
图3 无锡太湖学院师生原创表情包“阿福小可爱”微信平台待审核图
2. 表情包的发展现状
表情包库就是一个“大口袋”,收录着一个时代点点滴滴,比如可以是最近流行某部电影中的流量明星,也可能是最近流行的卡通角色,亦可以是超级可爱的宠物。各式各样的表情包琳琅满目,各阶层的人总能从中找寻到适合自己品味的表情包来使用。诚然,各个表情包平台对表情包的制作规范性也日益严格。比如社交首选平台微信,它的表情包设计非常规范,微信表情包开放平台,设有专门网站供开发者上传表情包,平台对上传的表情包的内容原创性、形式审查、格式要求等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各类表情包平台的有序发展促进了表情包内容、形式和层次更加开放和多元,每一类使用者都能在“大口袋”中淘到贴切自己使用场景的表情包,与此同时让传播中的表情包更规范、可溯源,大家共同维护和净化网络环境。(图4、图5、图6为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师生团队原创表情包—惠山泥人阿福系列)
图4 阿福小可爱
图5 阿福冲浪
图6 阿福过春节
3. 表情包的视觉风格
我们常常遇到特定场合、特定情境下因语言词藻匮乏而无法形象生动精准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表情包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特定的节日、网络环境、特定人群都在影响着表情包的视觉风格和呈现。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有着众多的传统习俗,各种规定词汇和动作较多,春节期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成为孩子们走街串巷的拜年标配语言,“抢红包”也成为人们的规定动作。在各类表情包平台搜索“拜年”,将会出现大量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表情,并辅以红包、烟火鞭炮、拱手礼、金元宝等为主要素材,把传统春节热闹、喜庆、吉祥、欢愉的节日形象移至线上,视觉风格比较统一[2]。
面对不同的使用环境,在相同的主要视觉风格元素下,表情包也可以开发出多个系列主题,来满足用户不同使用环境下的特定情感需要。比如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工作室围绕甲骨文这一主要视觉元素风格,开发了“甲骨表情虎”“甲骨虎”“魔力甲骨文”“甲骨文吉祥话”“甲骨熊猫侠”“图说甲骨文”“甲骨文有表情”“甲骨文上班族”“甲骨萌表情”“甲骨文的问候”“生肖甲骨文”等表情包,几乎覆盖了所用常用场景和情境,深受用户喜爱(图7)。
图7 陈楠工作室 甲骨文的问候
二、传统非遗惠山泥人表情包开发实践
惠山泥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惠山泥人系列表情包具有多种价值。为此,笔者所在的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针对性地增开《传统文化创新设计》课程,设立惠山泥人“活化”专题,专门针对性设计了《阿福小可爱》《阿福过春节》(图8)惠山泥人系列表情包并上线传播,反响良好。
图8 无锡太湖学院师生原创表情包“阿福小可爱”
1. 惠山泥人表情包助力传统非遗惠山泥人数字化传播
数字网络的爆炸式发展对传统行业冲击巨大,包括惠山泥人在内的传统非遗行业也不例外。移动互联环境下即时通信平台为表情包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年轻群体非语态互动为表情包的传播提供用户支持,因此,以传统非遗惠山泥人为基础设计的表情包,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腾讯控股2022年5月18日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实际上,原始的线上交流并不顺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线下交流的时候,交流双方面对面,双方都能及时捕捉对方说话的语调、音高、肢体动作、面部神态等,也就是说,线下面对面交流是双方立体的、多维的、全面的信息交换,而原始的线上交流基本以文字为主,缺少线下交流的氛围,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往往使得交流变得困难。表情包的运用恰恰能部分缓解线上交流的“尬聊”,融入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表情包不仅让人们交流时感到轻松和亲切,同时也传承了民间传统工艺、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
2. 惠山泥人表情包设计开发分析
(1)造型风格拟人化
在5套表情包设计中,基本造型都采用拟人化的造型手法,通过动作、神情、表情等方面植入人的特点,配以经典的惠山泥人传统配色,让信息接收方通过视觉刺激获取美感,同时收获交流的愉悦。如我们在设计《阿福小可爱》中的“恭喜发财”表情时,为了表达出春节喜庆和欢乐的氛围,我们在造型设计时,在头部脸颊位置做拉宽处理,展示出“胖阿福”的福态,眼睛眯成一条线,眼角上翘,张大嘴巴并抱以拱手礼,“恭喜发财”信口捻来,跳动的金元宝也揭示了“拜年”的主题(图9)。
图9 动态表情“恭喜发财”
(2)视觉效果夸张化
角色造型设计常常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什么是夸张变形、如何夸张变形?夸张变形手法主要是指针对具体造型特定部位主要特征加以强调,削弱或清除其他非必要的次要特征,以此为新设计造型带来强烈视觉冲击。本次的阿福小可爱表情包也采用这一艺术手法,表情包的基础造型与动作神情一般也采用不同程度的夸张变形与抽象,这样处理给人比较强烈的视觉刺激,留下深刻印象。如为了准确表达“抱抱”的表情包内涵,我们在设计处理时特地把大小角色专门设计了侧面,侧面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大小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肢体间的接触、亲吻再拥抱一气呵成,十分夸张地表达出求抱抱的喜爱之情,该表情包动作夸张且流畅,把这种抱抱的情境塑造得活灵活现(图10)。
图10 动态表情“要抱抱”
(3)设计内涵民间化
传统惠山泥人造型特征充满着民俗民间文化风味。最早期的作品,基本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传统戏曲中的经典桥段,如《飞天》等;另外还有一些题材来至民间百姓的情感需求,如根植于老百姓之中的“蚕猫”,主要有镇鼠的寓意;无锡当地老一辈人用本地著名的“阿福、阿喜”来吉祥祈福,憨态可掬“大阿福”传递着浓浓的民俗民间风情,如求财的有“刘海戏赡”、求寿的有“八仙庆寿”求子的有“张仙送子”等,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民风都可作为惠山泥人表情包设计的民间渊源。
惠山泥人表情包作为一种表情符号,既能让受者享受审美又能表达符号化信息承载的内涵。《阿福小可爱》中“吉祥如意”表情表达吉祥之意,丰富表情包应用场合,方便使用者发掘惠山泥人的隐喻性的符号特征,惠山泥人表情与吉祥如意寓意的良性交互在传统民间工艺基础上融入了传统文化情节,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表情包的内涵不断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包含民间民俗文化、地方方言、民族行为方式等,进一步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图11)。
图11 动态表情“吉祥如意”
(4)设计规格规范化
我们在设计《阿福小可爱》等系列表情包时,充分注意到了微信平台的限制条件,设计开发出了符合平台传播要求的规范化表情包产品尺寸的限定。微信平台对表情包的规格要求是表情包尺寸为200X200像素,文件大小不超过100KB。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求惠山泥人造型必须简洁精练,布局合理,构图恰当,高度抽象,生动活泼。做到以上要求对设计团队来说也是重大的考验。如何提取元素,如何剥离造型,如何设计成功是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突出问题。整体看,先确定五官大小比例,眼部和嘴巴重点刻画,其他部分用“简笔画”式的线条勾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会说话的器官,因此眼睛在面部占据较大比重,嘴巴也是能够精确传递情绪的器官。
颜色的确定。惠山泥人首先用黑泥制作泥坯,后在泥坯上上底色,然后再彩塑,所以惠山泥人主要色彩是泥坯固有色和颜料彩塑颜色。我们在制作表情包时的配色,主要基于计算机视觉色彩理论,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会根据显示效果不断优化搭配,最后固定下来形成配色参数,做到同一套表情包,配色统一。
场景的优化。要兼顾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人群的细化要求,如与长辈、领导交流表情包应该稳重一些,与平辈、朋友交流时表情包应该轻松活泼一些,只有用这样态度和心思做出来的表情包才能表情包市场中广受好评、广泛传播,深受用户青睐。
3. 传统非遗惠山泥人表情包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在《传统文化创新设计》课程中完成三十多套惠山泥人表情包开发并上线传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社会反响良好。如果能按照惠山泥人表情包塑造方式全面完成江苏传统十大类非遗表情包开发,一方面将为表情包市场注入了更多的传统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另一个方面也能使濒临失传的传统非遗用数字化的方式把它们固化下来,既保护和传承了优秀传统非遗,又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构建了文化自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非遗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承和传播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分析了惠山泥人表情包亲民、夸张的特点适合在微信等平台传播。惠山泥人表情包开发实践主要从造型风格拟人化、视觉效果夸张化、设计内涵民间化、设计规格规范化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惠山泥人表情包开发时的注意事项,惠山泥人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移动网络社交文化的联姻不仅是前者在移动互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后者升级文化品格的重要抓手,更是文化自信构建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对于传统非遗文化如何在占有全新技术、交流方式和传播平台的数字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承发展无疑是一条有效的启示。希冀将这条道作为一个小小的突破口,能为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多向传承提供多一点的实践路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