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非索非那定递减疗法用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效果观察

2022-11-04李国毅李焕昭

大医生 2022年21期
关键词:自发性组胺荨麻疹

李国毅,李焕昭

(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广西梧州 543002)

因较复杂的病因及易反复发作的特征,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多以有效控制病情为主要目的,目前治疗药首选不引起患者疲倦的组胺受体阻断药[1]。有研究认为,在抗组胺药物常规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以递减疗法展开后续治疗对于部分患者而言仍能收获理想疗效[2]。另有研究表明,盐酸非索非那定具备良好的抗组胺效果,可有效控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情[3]。为探讨盐酸非索非那定递减疗法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与盐酸非索非那定以常规剂量治疗的疗效是否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分别采取上述两种给药方案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展开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收治的88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予盐酸非索非那定常规剂量治疗)和观察组(44例,予盐酸非索非那定递减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4.56±6.24)岁;病程2~67个月,平均病程(23.52±5.37)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5.54±6.26)岁;病程2~63个月,平均病程(21.46±5.0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4]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②每次发生的皮肤表面风团可在24 h内自行消失;③病程>6周;④年龄15~74岁。排除标准:①经诊断为物理变应性荨麻疹或荨麻疹性血管炎[5];②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③入组前1个月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入组前1周内接受抗组胺治疗;④合并心、肝、肾等器官的严重病变;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即采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北京福元医药,国药准字H20130040,规格:60 mg/片)口服治疗,120 mg/次,2次/d,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采取递减方案治疗。①前4周患者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120 mg/次,2次/d。②治疗4周后,若患者风团数量<10个,风团直径<3 cm,无瘙痒,则第5周剂量降为90 mg/次,2次/d,口服至第8周;若患者风团数量>10个,风团直径≥3 cm,伴有轻、中度瘙痒,则恢复原有剂量,口服至第8周。③治疗8周后,若患者风团数量<10个,风团直径<3 cm,无瘙痒,则第9周剂量降为60 mg/次,2次/d,口服至第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参考相关指南[6]制定:根据瘙痒程度与对风团的评估将临床效果划分为4级,两项分值均为0~3分,总分为6分,总分越高,反映症状越明显。依据每位患者总分的下降幅度定义疗效。治愈:总分的下降幅度>90%;显效:60%<总分的下降幅度≤90%;进步:20%<总分的下降幅度≤60%;无效:总分的下降幅度≤2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荨麻疹疾病活动度(UAS)、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12周对患者展开UAS、DLQI评估,其中UAS为对瘙痒程度与对风团的评估,两项分值均为0~3分,总分越高反映荨麻疹疾病活动度越高[7];DLQI量表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荨麻疹的症状及感受、工作与学习情况等10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分值为0~3分,总分最高值为30分,总分越高反映生活质量越差[8]。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总服药量。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于治疗4周及12周时的总服药量,其中治疗4周总服药量定义为自治疗开始起至治疗第4周的时间段内总服药量,而治疗12周总服药量则定义为自治疗第4周起至治疗第12周的时间段内总服药量。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疲倦、头晕、水肿、心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不同时间点结果比较行重复方差分析,单一时间点的对比采用多变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第4、12周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UAS、DLQ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12周UAS、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2周低于治疗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治疗4、12周UAS、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UAS、DLQI评分比较(分,x)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总服药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周总服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总服药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2周总服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4周、12周用药量比较(mg)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常见表现为风疹肿块出现前局部皮肤瘙痒或刺痛。通常在临床上医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基本措施是抗组胺药治疗,但在临床展开抗组胺医治时需重视原则的把握与变化策略[9]。荨麻疹患者的病情获得基本控制后仍需服药一段时间,抗组胺药在组胺缺乏时,也可以使组胺受体处于非活化状态,但避免立即停用药物所引发的病情反复[10]。较长时间的治疗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与家庭造成不良影响,刘玉等[11]研究建议在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控制的前提下,对抗组胺药的给药可以逐渐减量,但疗程通常需长于1个月,如必要可适当延长至半年,故本研究以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的递减疗法对照常规剂量的应用进行了观察。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4、12周UAS、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2周低于治疗4周,而两组患者治疗4周总服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4、12周的治疗总有效率、UAS、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总服药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2周总服药量。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盐酸非索非那定递减疗法用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治疗,相较于盐酸非索非那定常规剂量的治疗在治疗12周总服药量显著降低的前提下也未降低疗效,两种给药方式均能对荨麻疹疾病活动度及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改善,且用药方式安全。

盐酸非索非那定具备较好的抗组胺与抗炎效果,可选择性抑制外周H1受体,已被批准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及瘙痒性皮肤病等临床病症的医治[12]。有研究证明,盐酸非索非那定的长期应用有可能会引发受体数量上调,进而使机体出现耐药性或致使病情复发[13]。故本研究中维持12周常规剂量治疗的对照组,相对观察组并未产生更显著的疗效。且本研究观察组给药方案选择在常规治疗4周后行递减疗法,是源于有研究指出在盐酸非索非那定常规剂量治疗4周后,部分患者的病情能获得良好甚至完全控制[14],故治疗4周后为可采取减药的观察点。另本研究在观察组药物治疗期间发现,有29例患者在常规剂量治疗4周病情得到完全控制,而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药物剂量减少后症状反复,对该7例患者恢复原有常规剂量维持治疗后,其中6例在治疗第8周前病情得到完全控制并在治疗第8周时再度尝试将药物剂量减少至90 mg/d后未出现病情反复,而上述7例患者的基线UAS均值为(4.23±0.79)分,基线DLQI均值为(17.43±3.95)分,均显著高于另22位患者的基线UAS均值(3.87±0.61)分(t=2.393,P=0.019),基线DLQI均值(14.70±3.40)分(t=3.475,P=0.009),反 映 出 基 线UAS与DLQI评分较高的患者,或考虑可对药物减量的时间适当延长来提升治疗效果与服药依从性。而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12周DLQI评分虽未见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也有所降低,考虑为递减疗法可避免长期维持常规剂量服药给患者造成的身心负担,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有一些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虽也未见显著低于观察组,但考虑可能是本研究样本数不够充足以及盐酸非索非那定药物本身的安全性良好,如不具备对机体造成心脏毒性等作用[15]。

综上所述,盐酸非索非那定递减疗法用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在治疗12周总服药量显著降低的前提下并未降低疗效,对荨麻疹疾病活动度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有较好改善,且用药方式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自发性组胺荨麻疹
共享魅力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对如何提高法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