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
——陶元庆的鲁迅著译封面设计探微

2022-11-04杨斯捷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图案书籍

杨斯捷,吴 卫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一、背景

20世纪初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国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及艺术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不仅促使了国内书籍装帧艺术与西方现代设计的融合,还使得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家以及经典的封面设计作品。其中,陶元庆的书籍装帧设计在改变传统书籍封面设计的同时,还在保留中华民族传统装帧艺术独特气韵的基础上吸取西方艺术设计中的元素,成就了一系列独具中国民族气韵的现代书籍封面设计艺术风格。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在书籍封面设计艺术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陶元庆是鲁迅最为欣赏的书籍封面设计家,像《苦闷的象征》《彷徨》《朝花夕拾》等一系列书籍封面设计,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并被业界所称颂的作品。

鲁迅是国人熟知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的开拓者之一。并且,鲁迅对书籍装帧设计是有理论研究的,陶元庆的封面设计能够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更是难能可贵。鲁迅对于陶元庆的欣赏以及对他作品的高度评价(《鲁迅日记》中提及陶元庆多达七十余次),在其杂文集《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中就能体现出来,文中就有写到陶元庆:“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是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1]鲁迅认为陶元庆擅长在中国传统艺术国画的基础之上去表达个性,将东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结合得浑然天成,形成了陶元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随着海外留学生陆续回国,他们虽然也注意到了应将中外结合,“可是回国以后拿到展览会去陈列的,还有不少是工笔画珠帘的《杨贵妃出浴图》之类,或者人物的鼻子很高,是失去了民族性的”[2]。鲁迅对于陶元庆的这些言论与评价,并非单单只为一人,而是在谈当东西方文化在发生交流碰撞时,中国的传统艺术及文化该如何去参与这波世界文化的潮流,以及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参与这个潮流。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陶堰镇人[3]。1913年(20岁)进入浙江绍兴省立第五师范学习,毕业后便留下当附属小学的教员,之后在1923年(30岁)考入上海时报馆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同年底,他辞去上海时报馆的工作,来到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①开始学习西洋画,师从陈抱一②、丰子恺③先生[4]。1924年(31岁)毕业后,陶元庆来到北京游历,恰逢鲁迅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这时在好友许钦文④的推荐下获得了鲁迅先生为文艺理论讲义而译的日本厨川白村⑤《苦闷的象征》设计封面的机会,没过多久就将作品转交给鲁迅,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与采纳,并与其结识。许钦文认为此封面设计“首创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而“五四”新文学书籍以图案为封面的则始于此书[5]。又在1925年(32岁)和许钦文一同离开北京去往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任教(陶元庆为鲁迅著译创作的大量封面设计,相当一部分就是在省立六中任教时完成的)[6],后来因新校长上任未能得到续聘,便在1926年(33岁)去上海江湾立达学园任教。陶元庆在1928年(35岁)立达学园的西洋画科因为资金不够而停办后,通过丰子恺先生的推荐又从上海到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教。

长期的奔波劳碌最终影响了陶元庆的身体健康,在1929年(36岁)7月病倒,同年8月在杭州过世,在这世间仅走过短暂的36个春秋。陶元庆的永别对于鲁迅来说是极度悲痛的,在得知陶元庆过世的消息后,他便在日记中记下了精准的时间:1929年8月6日午后8时。鲁迅在详细询问其好友许钦文有关陶元庆在病中的情况以及他的家境后,拿出三百元,托许钦文在陶元庆逝世的地方,买下三分多地,在陶元庆生前喜爱的西湖玉泉道旁修造坟墓,并题名为“元庆园”。

二、陶元庆的鲁迅著译封面设计作品特征分析

从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著译封面的角度探析其书籍装帧作品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表里合一、相得益彰”“形神并重、夸张前卫”“中西贯通、意象抽象”等三个特点。在“表里合一、相得益彰”上,将文章内容作为主要的设计灵感来源,以确保所设计的封面形式与文中内容相得益彰;在“形神并重、夸张前卫”上,每一张封面的设计都是对文章精神的高度解读,抽象、简洁的色块和线条完美地契合文章寓意;在“中西贯通、意象抽象”上,通过西方构成主义与中国传统意象结合的设计方法,展现出新的书籍装帧封面的设计风格。

1.表里合一、相得益彰

鲁迅曾在自撰的一部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中《“连环图画”辩护》一文写过:“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7]也就是说,对于书籍装帧设计而言,主体是书本中所描述的内容,而书籍封面的图案对于书本内容的表达起着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二者是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所以设计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封面设计与观赏者之间能够快速且准确地沟通,用有限的素材和最为简单的形式语言去创造无限的空间,使设计可以更好地去表达文中更为深刻的内容。

陶元庆的书籍装帧设计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设计形式和书籍内容表里合一。陶元庆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种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契合,会在设计构思之前对原著内容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一个合适的设计形式将书籍内容中所诠释的精神内涵传达出来,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陶元庆在为鲁迅设计第一件书籍封面作品《苦闷的象征》⑥(图1)以及之后的《出了象牙之塔》⑦(图2)时,都是根据书本内容巧妙利用点、线、面等设计元素,以及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设计了书籍封面。《苦闷的象征》封面是在一个圆形的波浪曲线框架中,用简洁夸张的线条描绘着一个半裸的女子,女子散落着黑色长发被挤压在这狭小的圆形空间中,仿若在受压迫的环境中苦苦挣扎,其中一只脚在圆形空间的外部,并用脚趾紧紧地夹住一根三叉戟,另一头鲜红的舌头正舔舐着这根三叉戟的尖头。整幅画主要选用红、黑以及灰色的线条交织而成,对比强烈,用最为直观的视角和极简的造型语言传达出一种压抑苦闷的境域以及革命的思想性,就如著名的书画家钱君匋⑧在其《陶元庆论》(1929年)一文中所评价的“恐怖的情景,郁悒的线条,‘藏着无底的悲哀’”[8]。《苦闷的象征》以及《出了象牙之塔》都是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对于文艺的理解,第一幅的封面图案在设计时有意避开书中一些低级图解的前提下,保证形式的美以及各种设计元素的融合,使得设计插画的形式可以与书中的内容完美契合;而《出了象牙之塔》的内容丰富,饶有趣味,鲁迅文艺救国的理想也能从中寻找到共鸣,因此其封面图案配合以暖黄色线条勾勒出整个画面,整体更为诙谐和轻松。

图1 《苦闷的象征》封面1925年

图2 《出了象牙之塔》封面1925年

对于当时百花齐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来说,虽然陶元庆为《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所设计的封面不过是凤毛麟角,但他的设计并非直接选取传统图案,而是十分注重设计插画形式与书中内容的表里合一,让书籍内容的主题能够通过更为生动的装饰语言诠释出来。他对于艺术的理解通过设计作品向世人不断地展现着,希望可以营造出读者通过视觉效果就能够感知书本主题内容,这些新颖的封面所展现的艺术效果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形神并重、夸张前卫

从书籍装帧的设计出发,其图案的绘制便是设计者对文本内容高度凝练解读的呈现。陶元庆封面设计中形神并重的装饰手法是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引领书籍装帧设计方向的一个重要特征。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第二部作品短篇小说集《彷徨》⑨的封面(图3),就是展现设计图形与寓意并重的典型代表。在《彷徨》这幅封面设计上,他巧妙运用几何化元素,通过视觉符号在形体结构上传递出与读者情感相似的讯息,从而达到形神并重的装饰效果,与原著作者鲁迅想要表达的思想十分契合。《彷徨》封皮是橘红色背景,用暗蓝色描绘出三个身着宽大服饰的人物形象并排而坐,面朝一个抽象不规则的太阳造型,人物图形上下方各有一条横向线条,隔开了图案与作者及书籍名,具有明显上阔下狭的排版特点。整幅画的构图无不展现着陶元庆通过自己巧妙的构思对鲁迅这本书中反对封建枷锁桎梏的理解,例如画中的三个人物所呼应的便是鲁迅小说集中那些麻木不仁的群众。书中所描绘的不安以及内心空洞,通过画中这三人的头部以及腿部姿势展现出来。书中诙谐讽刺的内核通过陶元庆巧妙的构图,使得图形也被赋予了批判主义的色彩[9]。陶元庆受到鲁迅的革命思想影响对设计进行了革新,他将所设计的图案简洁和抽象化,使形式能够完美地契合书中寓意。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受到现代构成主义的影响,整个封面图案的设计都是运用大色块去描绘主体物,使得整体画面简洁大方。画面中的太阳是一个看起来很随意的圆形,他并未将其描绘成传统的正圆,周围再配上一圈生动随意的小线条,整个太阳的造型感很强,刚好和椅子的弧线相互呼应。

图3 《彷徨》封面1926年

虽然陶元庆与鲁迅在书籍封面设计上很有默契,但在封面图案的设计与寓意相结合的艺术理解上依旧是存在分歧的。为此,鲁迅在找陶元庆设计《坟》⑩(图4)的封面前,还写信给他说封面图案的设计要和“坟”毫无关系的装饰元素。而陶元庆在设计封面时不仅没有顺应鲁迅的想法,其封面图案的主要元素还是坟、棺与枯木,并运用抽象构成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视觉语汇向读者传达书中内容的思想与寓意。也许陶元庆这种抽象几何的图案和寓意的契合以及前卫夸张的装饰手法,并未被当时的鲁迅所全盘接收和理解。但陶元庆这种形神并重的装饰手法,加上夸张前卫的设计风格对后来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具备超强的时代性,还能对装帧艺术的设计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图4 《坟》封面1927年

3.中西贯通、意象抽象

20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的萌芽以及海外学子的回国,极大地促进了西洋艺术在我国的发展。陶元庆在这样一个新艺术风靡的大环境中巧妙地将西洋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与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相互贯通。其作品大多是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手法,但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艺术表现效果,却独具东方情调[10]。艺术展现出的个性是不分国界的,而个性又离不开民族性,它应该是具有地方色彩和时代性的。鲁迅认为陶元庆的设计作品是兼容了中国和世界的思潮[11]。他的书籍装帧设计封面虽在构图和样式上都打破了近代中国止步不前传统封面样式的束缚,但却是在基于传统文化上的独立和个体的艺术语言创新,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崇洋。所以,在陶元庆那些抽象几何化、理性化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传统的民族气韵意象。这种将西方抽象构成主义的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意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在《朝花夕拾》⑪(图5)的封面设计中有较多体现。封面图案中身着白袍古装的女子是他运用最为擅长的线条几笔勾勒而成,女子在庭院中怀里抱着一根树枝朝着读者的方向“缓慢”走来,树枝上的花朵也早已凋零,橙黄的背景映衬着白色人物和院中小亭也增添了一丝秋意。他的设计会针对不同的文章主题赋予图案形态不同的意境,在整体氛围的刻画上除了平面化的装饰,让整幅画的表现效果达到极致(封面文字“朝花夕拾”为鲁迅的手笔)。

图5 《朝花夕拾》封面1927年

此外,鲁迅所辑录的《唐宋传奇集》⑫(图6)封面设计也是他展现民族气韵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主体为排列有序的随从人物、马车以及旗幡,好似描绘了一幅古代王公出行的场景。《唐宋传奇集》凝聚了鲁迅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所辑录的唐宋时期小说的选本。这幅作品虽然最初并非为《唐宋传奇集》所作,但最后用来讲述中国故事是最合适不过的。作品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和中国传统意象手法相结合,描绘中国古代故事,整体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封面图案颜色是黑、褐两种颜色,透着一种自然朴素、清雅静穆、古风悠然的气息,简单的线条描绘又使得画面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使得整幅画的气息又具备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表现力。这幅封面设计在背景处理上进行了大量的留白,仍保留着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重人文气息和写意的特征,其骨架的内核和民族气韵仍是中国的。

图6 《唐宋传奇集》封面1927年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诠释鲁迅文章中的思想,陶元庆会在设计构思之前深入了解原著的内容,通过文章内容选好设计元素以及设计手法并确定设计形式,以确保设计出的封面图案形式与文章内容表里合一;注重精美图案与其寓意的契合,强调形神并重、夸张前卫的装饰方法,通过封面图案这种视觉形式向观赏者传达自己对鲁迅先生文章精神的理解以及文中内容的寓意;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相融,在传统意象艺术的基础上运用西方抽象构成手法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情调,作品中所展现的民族气韵和善于运用外来艺术手段的创新态度是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的。

陶元庆的艺术实践对于中国早期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来说极为重要,他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封面设计的开拓者,也是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其在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陶元庆在鲁迅的影响下设计出不少独具特色的封面作品。这些作品不管是构图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显著东方艺术的表现力以及时代特征。就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来论,陶元庆的贡献不只是我国近代早期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家,更重要的是他在我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上的创新,以及不忘民族传统艺术的气节。陶元庆扎实的绘画功底、独到的艺术见解以及鲁迅先生对他的影响,成就了他独具民族气韵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风格。

注释:

① 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1919年夏创立。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创办。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第一所规模较大且正规的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目标是培养中等学校的艺术师资。

② 陈抱一(1893—1945),广东新会人。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自创“抱一绘画研究所”。擅长油画,1925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艺术大学,负责西画科,并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等学校任教。

③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

④ 许钦文(1897—1984),原名许绳尧,浙江山阴人。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

⑤ 厨川白村(1880—1923),日本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近代文学十讲》《印象记》《出了象牙之塔》《苦闷的象征》等。

⑥ 图1封面见张聪:《从〈好的故事〉到〈苦闷的象征〉》,《章黄国学》2021年2月16日,https://m.sohu.com/a/451018039_488227/?pvid=000115_3w_a。

⑦ 图2封面见刘娟绫:《现代书籍封面的兴起:论陶元庆对民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1卷第1期,第154页。

⑧ 钱君匋(1906—1998),原名玉堂,浙江桐乡屠甸镇人。是一位将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艺术家,在各类艺术上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贡献,时称“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

⑨ 图3封面见鲁迅:《彷徨》,北京北新书局,1926,https://baike.baidu.com/item/彷徨/2321666?noadapt=1。

⑩ 图4封面见杨志麟:《鲁迅的眼光:鲁迅的书与装帧》,《东方艺术》2006年第18期,https://m.sohu.com/a/276556568_715622/?pvid=000115_3w_a。

⑪ 图5封面同⑦,第155页。

⑫ 图6封面见薛林荣:《毛泽东引用鲁迅之一笔:微观鲁迅》,《长江日报》2021年12月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443801171658687&wfr=spider&for=pc&se archword=唐宋传奇集封面。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图案书籍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书籍与少年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