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公益,活出人生的意义和光芒
2022-11-04正裕
※文/正裕
16年间,宁夏吴忠市的王兰花退休后,组建并带领“王兰花热心小组”,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500多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开展公益活动8000余场次,推动利通区志愿者从最初7人发展到6.5万余人。募集慈善资金120万余元,救助3000多人次,争取社区公益创投等项目20多个。2021年6月与11月,72岁的王兰花分别获“七一勋章”和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殊荣。
即便退休仍要焕发光与热
2 0 0 4 年,干了一辈子社区工作的王兰花退休了,社区里上百人自发为她送行。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岗位退下来,她终于可以和老伴、孩子一起享受退休生活了。刚开始,王兰花感觉“特别好”,可几个月后,她感到莫名的空虚与失落,一辈子忙碌的她,始终不习惯安逸。为此,她甚至关起门哭了好几次。
于是,退休后的王兰花时常去社区里转转,她说:“人退了,思想觉悟可不能休息。”居民见着她都热情地打招呼,有啥烦恼事,还是找她商量。下水不通、暖气不热、空巢老人没人照顾、两口子闹矛盾、小区卫生打扫得不干净、楼道里有人私拉电线……左邻右舍一遇到烦心事,都习惯性地来找王兰花。“从没有一丝人走茶凉的感觉”。王兰花在生活的地方继续燃烧自己,人们还是亲切地叫她“王主任”。然而家里人对她的做法却很不解:“你现在又不是主任了,还管那么多干啥?谁给你发钱呐?”可王兰花不这么想:“不要跟我提钱,别人找我,就是相信我,帮成帮不成的,只要我尽力了,心里就舒坦。”
小尹是垃圾清运工,家境不大好,有一次因为天冷,小尹偷懒,没有把垃圾送到指定位置,而是倒进清水沟,结果,小尹的车被环卫部门扣留了,还要罚款。因为这事,小区里的垃圾整整8天无人清理。心急的小尹找到王兰花,“大妈,您是老主任,您给我帮帮忙。”王兰花二话不说,三次找到相关部门,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小伙子困难得很,罚得太狠就断了他的生路了,让他写保证书,我来当保人,如果再犯,我也不让他在小区干活了。”与王兰花打过多年交道的环卫部门信得过她,小区的卫生才得到恢复。
何菊凤是社区里的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王兰花跑上跑下为她联系工作,最终安排到环卫局做了正式职工。听说这件事,邻居亲戚惊呼:“你是傻子,自己两个女儿都失业没工作,你还替别人忙乎个啥?”大女儿更是向她哭诉:“我下岗都多少年了,你咋不管我,别人的妈都是护犊子,你咋老帮别人?”听说王兰花有路子,能替别人找工作时,不少人上门求她“帮帮忙”,王兰花东奔西跑,帮夫妻双双下岗的马芳、贫困户白大界、失业的小曾陆续找到工作。当时家人对她一度由抱怨变成嫉恨。有人不解地问起王兰花为啥对自己家人不管不顾时,她眼睛湿润地说:“其实我心里也很难过。为别人的事,我能大喊大叫地去争取,可为自己家,我说不出口呀。”
单亲妈妈马瑞聪带着患脑瘫的儿子,生活困难。了解这一情况后,王兰花帮助母子俩申请了低保和廉租房,通过残联请专家为孩子会诊,并为马瑞聪联系到一家物业公司上班。母子俩生活有了着落,王兰花这才放下心来。
“热心小组”照亮一片天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的力量才是无穷的。”退休第二年,王兰花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内管柴米油盐,外管斗殴扯皮”。这一“管”,竟是16个年头。
“我刚到裕西社区工作时,王主任就言传身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居民反映的问题都要记到本子上’,这个习惯延续到现在。”志愿者张丽萍说。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后,张丽萍先是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来便正式加入。王兰花的热心肠感动了很多人,也如磁铁般吸引着更多志愿者向她靠拢。“一开始,只是被兰花大姐打动,可做着做着,自己就割舍不下了。”在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初期便加入的“元老”顾芳,还动员自己的父亲和丈夫,一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活动场地就设在她那仅有70余平米的家中,有时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太多,屋里都站不下。
随着队伍逐渐壮大,2010年,裕西社区专门腾出230平米的社区用房作为热心小组大本营,正式亮出“兰花志愿服务之家”牌子。各级也给予很大支持,帮助建立服务工作室、兰花成长轨迹、康复理疗站等功能室,这更加坚定了王兰花开展志愿服务的信心。2012年,热心小组成立了党支部,通过组团微宣讲等形式,引导退休职工党员参与进来、居民党员跟上来、在职党员动起来。在册志愿者中有党员186人。王兰花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先后引进宁夏义工联合会、雷锋车队等7个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组建了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等10支志愿服务队。为让居民能随时找到自己,王兰花在办公室准备了枕头和被子,累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群众来找咱,这本身就是一份信任,再苦再累都是应该的。”面对求助,王兰花总是倾尽全力。
2 0 1 6 年,经区民政局批准,协会登记成立;全区28个社区中,每个社区都设有“兰花志愿者服务队”和“兰花志愿者工作室”。2019年,协会获评4A级社会组织。裕西社区居民张金霞下岗后,外出谋生,她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留在家中没人照顾,生活陷入困境。王兰花经常带领志愿者上门照顾老人和孩子,通过争取公益资金方式为她们买菜买药、送吃送喝。两年后,回到家的张金霞从母亲和孩子那里听说了志愿者帮助的事儿,找到王兰花激动地说:“王阿姨,谢谢你们对我妈和娃的照顾,你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此后,王兰花又帮助张金霞在社区争取到一个公益性岗位,使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从此,张金霞逐渐变成“王兰花热心小组”的“铁杆粉丝”,凡是“热心小组”有活动,她就跑来主动帮忙。
“老姨,这几天好点没?我们来看看你。”社区91岁的何秀英让王兰花时常挂念在心。一进门,她就亲热地握住老人的手。坐下后,她一边给老人剪指甲,一边说:“家有一老是一宝。”每次看望,王兰花都要帮老人干家务活,拉着手聊家常。这是今年春节前夕,当地媒体拍摄的视频短片《王兰花的一天》中记录的故事。曾经的受助者成了志愿服务队骨干。裕西社区的舒宏勇和弟弟因家庭变故成了孤儿,王兰花隔三岔五为他们带去食品、清洗衣物,还联系学校为他们减免学费,兄弟俩亲切地称她“王妈妈”。如今,两个孩子不仅开起水暖维修店自立自强,还主动给孤寡老人、残疾人减免服务费用。
王兰花和热心小组成员悉心照顾孤寡老人马秀英、马玉霞24年,直至老人逝世;坚持帮扶支援宁夏建设的老人孙银官、潘文香、洪梅芬15到25年不等;救助120个患病的孩子……“靠近我、温暖你”是协会的宗旨。王兰花常说:“帮不帮是一码事,帮不帮得成是另一码事。”坚守着这样的理念,16年来,她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
队伍里有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25岁的丁瑞周末上大专,周一到周五风雨无阻地与王兰花一起做志愿活动。“王姨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会把志愿服务一直做下去。”身为90后的马晶也是在王兰花影响带动下,从一名教师转行为协会工作人员。在她看来,“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每日朝夕相处的王阿姨最可贵的品质是一直坚持做好事。”王兰花热心小组的志愿服务组织,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志愿者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6.5万余人,从原来仅服务裕西社区一个点到遍布全城。
公益之路积小善为大爱
2 0 0 8 年,利通区金银滩镇团庄村一名不到6岁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生命垂危。孩子的父母已债台高筑,再也拿不出医疗费用,本打算放弃治疗,听说有王兰花热心小组,燃起了心中最后一点希望。“见到那孩子时,他已经很多天没吃东西,喂水都会吐。那孩子长得比我孙子还可爱,看着他,我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王兰花说。王兰花热心小组随即带头捐款,并联系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助。在热心小组精神感召下,医院医护人员也纷纷慷慨解囊,终于将孩子抢救过来。为凑齐后续的医疗费用,王兰花和志愿者们四处奔走筹集捐款。“那段时间我们见门就进,见人就说,每筹到一两千元就赶紧打到医院,前后筹到了爱心捐款13万多元。”王兰花说。最终,孩子的病情稳定下来。直至今日,孩子母亲还经常给王兰花打电话表达感恩之情。
在亲戚朋友们看来,王兰花极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帮助别人,对自己的家人却有太多亏欠。2013年,她丈夫得了癌症,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可王兰花却因时常在外“管闲事”,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丈夫。有时她匆匆做好饭,就把丈夫一个人留在屋里……社区74岁的独居老人郭淑珍,因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弯不了腰,生活只能简单“凑合”。得知情况后,王兰花和志愿者定期去送生活用品,帮忙打扫卫生、陪聊,每次走时都叮嘱她有事随时打电话。“他们每隔几天就来看我,我觉得特别幸福。”郭淑珍边说边拉紧王兰花的手,眼眶红红的。
为避免群众反映的问题有遗漏,尽快给予答复和解决,王兰花通过记日记,把居民反映和要解决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一件件去落实。10年下来,王兰花记了15本特殊“日记”。热心小组成员,也是人手一本日记,记的都是社区居民的家长里短。王兰花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干好了都是琐碎小事,干不好就是影响社区和谐的大事。”
在为群众服务过程中,王兰花始终坚持“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有诚心、调解纠纷有耐心、处理问题有公心”的“五心服务”。社区有个汉民餐厅开在居民楼下,餐厅厨房气味很浓,楼上回族群众意见很大,眼瞅着就要闹出纠纷。王兰花听说后,赶紧去做居民工作,请来了城管、环保等相关部门,与餐厅沟通,立即疏通维修下水,加高排烟设备,密闭厨房。随后,王兰花带领餐厅老板向回族住户道歉,化解矛盾。2020年,裕西社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铺管道要整修地面,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舍不得自己楼前空地里种的几行大葱和白菜,一时激动躺倒在铲土机下阻拦施工。王兰花听闻后赶到现场,柔声劝说,细数改造后的好处,老大爷最终被劝走。
2 0 2 1 年,她又联系利通区辖区内律师、人大代表和妇联、工会等部门,制定“菜单式调解法”。根据法律调解,在调解中宣传法律,受到社区居民好评。“有人说我是‘傻大妈’,但能帮助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我活得充实、坦荡、快乐。”王兰花笑着说。潘志国一家4口,其中3人都有不同程度残疾。热心小组送去了慰问金和募捐来的旧衣物。离开时,王兰花走到门口又折返回去。她从募捐衣物里翻出适合小男孩的衣服,冲着潘志国的小儿子招招手。“你的衣服已经穿不成了,拉链都坏了,出门吹了风,肚子会着凉,就得去医院打针,可疼啦……”王兰花帮男孩换上衣服,摸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一脸慈爱。“原来,志愿服务不是简单送钱送物,还需要用真心去感知受助者的渴盼。”马晶说。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王兰花和热心小组成员制作了5个募捐箱,经过7天奔波和宣传,共为灾区募捐现金3万多元。2010年9月,社区举办民族团结月活动,要向社区内100名60岁以上的贫困回族妇女赠送民族服饰,王兰花四处奔走,多方筹资。短短10天里,筹集1万多元,为社区112名回族妇女量身定做了民族服饰……
多年来, 一朵“ 王兰花”、一群“红马甲”、一个个动人故事,温暖了一座城。从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奖项,王兰花收获荣誉无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华慈善奖”“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爱国拥军模范”……
2021年6月29日,王兰花赴京获颁“七一勋章”。获得这份至高荣誉的王兰花激动万分地说:“总书记给我们颁了奖,还跟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我做的事都很普通,能得到这么大的荣誉,特别高兴,特别自豪!”回来后,居民们都争先观赏她的“七一勋章”,王兰花笑容满面。面对荣誉,73岁的王兰花十分淡定。“这些年我虽过得有些艰辛,但很快乐,每天做善事,没有纠结没有遗憾,值得。慈善的路越走越宽广,我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