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周末》特稿中叙事策略的运用
——以 《张玉环 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为例

2022-11-04

今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女玉环凶手

薛 柯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7)

一、引 言

特稿是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故事形式呈现新闻的新闻体裁,在广义上被称为非虚构写作,需兼备真实性与文学性两个特质。2003年6月19日,《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名为 《举重冠军之死》的文章,署名为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该文后来被认为是中国报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特稿。此后,《南方周末》设立特稿版,专注基于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风格的特稿写作,不仅实现了新闻实录与文学审美之间的平衡,还兼有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本文以 《南方周末》特稿 《张玉环 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为例,对 《南方周末》特稿写作过程中叙事策略的运用展开分析。

二、真实与生动:叙事策略对特稿特质的放大

新闻叙事是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以满足人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南方周末》特稿正是通过对叙事策略的灵活、综合运用,在写作过程放大特稿的双重特质,使得新闻报道更真实、生动、可读。

《张玉环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是《南方周末》于2020年8月5日刊发的特稿。1993年10月25日,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凰岭乡张家村两名年幼的孩子被发现死在附近的下马塘水库内,时年26岁的同村人张玉环被警方锁定为嫌疑人。在经历了长达8年的司法程序后,张玉环被判死缓。2020年8月4日,此案由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并宣判,因“原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告张玉环无罪并释放。该篇特稿充分、灵活运用新闻特稿的叙事策略,从张玉环被释放回家讲起,回溯了案件始末,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故事化策略

新闻故事化是指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方式,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一方面,要求以新闻中的故事作为主要讲述内容,将焦点投射到个体或群体人物身上;另一方面,要求运用多种叙述方法充实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让情感与文字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准确传达事实。

新闻特稿的故事化策略在特稿 《张玉环 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中得到了巧妙运用。就叙述方法而言,该特稿在叙事时将倒叙与平叙相结合,先讲述了张玉环被无罪释放、与家人团聚,再依照时间顺序从当年案发写起,详细再现了27年来张玉环与家人做出的种种抗争。其中,张玉环入狱后的日子和家人生活轨迹的改变这两部分采用平叙手法,分别对张玉环及其周围的人进行全面、联动的刻画,相互呼应,全文整体叙事形成了闭环。

此外,还充分把握各类表达方式,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故事与人物进行了故事化的加工,使细节更真实、人物更立体。比如:

张玉环当初因为担心连累家人才认了罪,没想到认罪仍连累家人,回到看守所后非常后悔,就把床单绑在窗户上上吊,幸被狱友救起。自杀不成,他决心为自己讨个公道。他在上诉材料中写道:“想起自己的冤情,我曾经自杀过,要不是同号子的囚犯救了我,我早已不在人世了,现在我希望政府认真尽快地把案情追查清楚,恢复我的自由。”不久,江西省高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张民强回忆:“当时心里好高兴,等待重审,一等就是八年。八年当中,走了南昌市政法委、南昌市中院、南昌市人民检察院,每到一个部门,人家都知道这个事,但回复都是 ‘等’!”张玉环难以忍受漫长的等待,又自杀了一次,用牙刷捅自己的喉咙,再次被人救下。张民强理解弟弟的苦楚:“他在看守所八年,人生这八年完完全全浪费了,判又不判,又不放人。”

此段文字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辅以张玉环在上诉材料中的叙述和其家人的回忆,还原了张玉环两次自杀的痛苦经历。直接引语部分充分、直白地展现了张玉环自杀不得,而后“重获清白”意识的觉醒和强烈诉求;间接引语部分借张民强之口反映了维权的艰难,两处叙述相结合让张玉环冤情难以洗清的痛苦被放大,突出了上诉过程的悲情色彩,更具感染力与共情力。

(二)冲突策略

冲突策略指作者在叙事时合理使用各种叙述方式,在有限的场景中留下悬念、制造冲突,以对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与画面冲击,达到戏剧性的表达效果。戏剧性来自于主人公内心的想法与外界压力的冲突、各类文明碰撞产生的冲突、出场人物之间肢体的冲突等各个维度,共同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8月4日傍晚18时40分,张玉环穿着黑灰条纹的短袖T恤和黑色五分裤,胸前挂着一团红花,在媒体和村干部的簇拥下,回到了阔别近27年的张家村。

母亲张炳莲、前妻宋小女、儿子保仁和保刚已在家门口等候多时。宋小女看到张玉环,扑上去抱住他。张玉环眼眶一下子红了,宋小女激动得晕了过去,被送往医院。母亲拉着他坐在新铺好的床边,颠来倒去地对记者说:“他受了好多苦,受了好多委屈。”

张玉环留着寸头,黑发,两颊肌肉已松弛,眼尾有了几道深褶。他已经年过半百,而当年离家时,他还只是个26岁的青年。

和前妻宋小女及母亲张炳莲拥抱后,张玉环红了眼眶。

此段文字是该篇特稿的开头部分,描述了张玉环被无罪释放后首次回到家的场景。短短两百余字展现了众多人物与戏剧冲突,有张玉环入狱27年前后外形的剧烈变化;有母亲、儿子等苦苦上诉20年无果与如今张玉环终于回家的欣喜若狂;最具冲击力的是前妻宋小女与张玉环的见面,阔别27年,两人为了等到清白到来的这一天都各自付出了小半生的努力。“张玉环眼眶一下子红了,宋小女激动得晕了过去,被送往医院。”简单的描写却极富冲击力与戏剧性,展现出两人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同时设下悬念,使受众对他们过去的故事产生好奇,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原始案件的讲述,让文章情节更加跌宕、生动。

(三)延宕策略

由于新闻故事中的矛盾众多,发展迂回曲折,为了能充分调动受众的持续性兴趣,对故事进展始终处于期待与满足状态,新闻特稿的写作往往采用延宕策略,即运用写作手法,“抑制”和“拖延”故事中产生激烈冲突的部分,以此舒缓受众的情绪,为后文积蓄力量。

在特稿 《张玉环 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中,作者就采用了延宕策略,设立了诸多小标题。“秋收”章节详细讲述了杀人案发生之前张玉环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轨迹;“凶手”章节指出了张玉环是在刑讯逼供下做出有罪供述的现实以及其两次自杀未遂、上诉无果的痛苦;“家信”章节以张玉环的四封家书为线索,主要内容是请求母亲带儿子上诉、主动提出离婚、叮嘱儿子上进奋斗、向儿子们敞开心扉;“申诉”章节刻画了张玉环家人为他上诉而做出的巨大努力;“转折”章节提及他获得了律师的法律援助;“回家”章节与开头呼应,记录了张玉环回家后的种种场景与对话。

这6个小标题将全文依照时间顺序和情节分割开来,高潮迭起,不仅搭建了叙述结构,还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调度,让故事节奏不断变化,起着“拖延”故事矛盾的作用。这种跌宕起伏的叙事方式使受众始终处于好奇与期待的状态,吸引受众继续阅读。此外,小标题凝练了每个时间节点故事的发展进程,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节奏,增加了文章阅读的便利性。

三、偏颇与模糊:叙事策略对特稿结构的影响

上述三种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对该特稿故事的搭建和情节的展开都有所裨益,但是,过多地使用叙事手法使得新闻特稿的呈现在结构上稍显偏颇与模糊。

该特稿全文的叙述重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张玉环被判为“凶手”后争取上诉,最终被无罪释放这一过程;其二,张玉环“被迫缺席的27年”间他个人的生活。对于第一部分,特稿作者在“秋收”“凶手”两个章节中阐述得十分清楚;对于第二部分,作者对张玉环在狱中的种种经历、心理转变,都落笔极少,前八年的牢狱生活甚至被一笔带过。同时,作者使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张玉环家人和辩护律师的生活境遇与上诉行为,对张玉环前妻宋小女的着墨尤其多。文中大部分故事化叙事与冲突叙事都发生在监狱之外,相比之下,对张玉环狱中生活的描写和叙述就显得十分单薄,其作为主要人物的形象反而被弱化了,导致全文的叙事比重出现了偏颇。

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需综合考量文章的脉络及排布,灵活运用叙事策略调整结构,不能为了营造戏剧化效果或采用文学性表达,忽视了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

此外,该篇特稿为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调度,过多地采用了延宕策略,导致全文在叙事时有不连贯的跳跃之感;过于细分的小标题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甚至让受众忘记了前文讲述的部分内容,导致受众对张玉环案的始末感到模糊,难以明晰事件的发展脉络。

四、结 语

《张玉环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是一篇较为典型的 《南方周末》特稿,作者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巧妙运用了故事化策略、冲突策略和延宕策略,生动、切实地展现了张玉环案的始末和他回乡后的情景,凸显了特稿的真实性、文学性,使文章更真实、生动、可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新闻特稿写作时,要合理使用叙事策略,不能为突出技巧和故事性而使全文结构出现偏差,折损阅读感受。

猜你喜欢

小女玉环凶手
凶手是谁
处死“凶手”
谁是幕后凶手
张玉环的无罪之路
9778天与2234万元
聚焦张玉环冤案
与小女 等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家里有个霸王花
捉迷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