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协奏曲《中国随想曲No.1
——东方印象》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分析

2022-11-04罗林涛广西外国语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7期
关键词:音阶竹笛小节

罗林涛(广西外国语学院)

《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是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第一首竹笛协奏曲,这部作品是上海民族乐团在2011年委约创作的。乐曲以江南一带的评弹、民歌和戏曲等民间音乐为基调,作曲家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是一首集竹笛各种高难度技巧为一体的现代作品。至发表以来,引起了竹笛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从它的音乐技术形态、竹笛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音乐风格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价。

一、《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音乐形态分析

《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是一首单乐章的竹笛协奏曲,分别是D调曲笛,大A 调低音笛,C 调曲笛和小G 调梆笛。下面是这部作品的音乐形态分析:这部作品共有296 小节,可根据不同的速度变化,分成10 个段落。我认为这个结构类似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连缀体结构,但是第九段运用了西方独奏乐器协奏曲中的华彩结构,所以这是一部中西结合的音乐作品。

(一)引子(第1—12 小节)

引子的速度是散板,并且是一个四句结构。该段运用了中国传统乐曲的一般性速度布局,即“散-慢-中-快-散”的散起手法,富有意境。第一句开头连续使用渐快的打音,这是南派竹笛的传统技巧。这一句中#fa 连续使用,这个音是G 大调的七级音。连续使用七级音也令旋律带有日本调性特征,因为日本的都节音阶和去四七级小调式音阶都大量使用fa 和si,显得色彩比较孤寂哀怨。第三句是一个离调乐句,变化音层出不穷,音阶一级到六级全部升高半音,随后又全部还原,出现这样复杂的半音音阶,有着浓郁的西域少数民族音乐色彩,显得色彩多变、细腻。这些变化音对于竹笛演奏者来说,技巧方面要求很高,需要熟练掌握半音音阶的指法才能演奏。第三句的旋律中还出现了复音程,有大九度、减十二度、小十三度和纯十一度,这对于气息控制要求很高。总体来看,引子段落调性模糊,融合了中国传统音阶、日本音阶和西域少数民族音阶。作曲家试图用不同东方民族的音阶调式来建立他心中“东方”的概念。

(二)Andantion(第13—25 小节)

这一段整体带有江南民间音乐风格特点,并运用了波音、叠音和颤音等带有明显江南丝竹音乐特点的竹笛技巧。音乐旋律主要运用的是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四级、七级偏音作为经过音使用较少,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使音调平稳、缓和。在第21 小节,出现了偏音——G 宫调中的闰音(bsi),因此从G 宫调转入G 徵调。作者为了推动音乐发展,改变了中国民间传统乐曲喜爱一宫到底的手法,运用转调手法模糊调性色彩,使乐段规模扩大,并且避免了旋律陷于单调乏味。

本段节拍都是混合拍子,相邻小节的拍数都不相同。在节奏上给人以不平稳的感觉,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强的动力性。此类节奏手法属于现代派常用的创作技法之一。

(三)连接段(第26—33 小节)

此段节奏比较自由,体现出随想的感觉。变化音繁多,具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第31 小节出现超吹音,D调竹笛全按作“5”指法的高音si。

(四)Adagio(第34—66 小节)

该段由D 徵五声调式开始,第46 小节进入G 宫五声调式。王建民以苏州评弹为基调,在该段开头就利用三弦和琵琶演奏评弹伴奏音型,勾勒出一幅带有苏州气息的民俗画卷。旋律中也蕴含着诸多评弹流派蒋调的特征。蒋调的弹唱是悦耳动听、声情并茂的。蒋调经常在乐曲中使用X.XXX,“他的下句句尾落腔有一个特点,就是尾字为阴平字时,落在do 上”。乐曲第36、39 小节的第三、第四拍的节奏音型是附点十六分音符,即带有明显蒋调特点。第36—39 小节共有四个乐句,第一、二、四句都是落在D 调的do(即宫音)上,正好符合蒋调中下句句尾落腔的旋律特点。

在这个段落里,竹笛有意模仿了三弦、琵琶的点状发音,使旋律跳跃而轻盈。例如在第36—39 小节中,每个小节的第一拍,都留下竹笛模仿三弦快速二度滑音的痕迹(谱例6)。竹笛旋律中诸多的跳进音程,也是在模仿三弦的演奏效果。

板式方面,该段的速度标记是缓慢的,但因为使用了许多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所以在听觉上给人感觉旋律是活泼、跳跃且富有活力,好似茶楼宾客云集、川流不息的热闹场景。

(五)Lento(第68—86 小节)

这一段以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为主,是E 宫五声调式。旋律带有昆曲中南曲特征,音调缓慢绵长、一唱三叹。打音的使用也使旋律更带有昆曲唱腔的韵味。第79 与第82 小节,跳音使旋律从连绵走向跳跃,用改变音乐语气的方式,既包涵了俏皮、灵动的元素,也使旋律不再单一乏味。

(六)连接段(87—94 小节)

此段速度比前一段要稍快一些,该段运用了离调手法,使旋律从E 宫五声调式离调到C 宫五声调式。高音笙主奏前一段的旋律,竹笛则变成背景旋律。竹笛的旋律是用四个十六分音符或四个三十二分音符作为乐汇自成一句的形式,通过连音和顿音的演奏方法,将旋律细碎化,并成为俏皮、活泼的伴奏旋律。

(七)稍快的慢板(第95—107 小节)

该段运用了Andantion 部分的主题元素,但速度加快,旋律节奏加密,演化成一个非常活泼的段落。

前一段是离调到C宫五声调式上的,而该段在“#do、#re、#fa、#sol”音全部还原的情况下,最终结束在E 角调式上。

(八)Allegro(第108—209 小节)

该段规模庞大,可以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小段(第108—143 小节)是西方的C 大调,竹笛入板第一句(第117小节)是借用Andantion 第一主题第一句变化发展而来的,并且将第117 小节作为主题动机,在随后形成动机式展开。

动机式展开是西方古典音乐常用的作曲手法之一,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就运用了这样的创作技法。

第二小段(第144—188 小节) 转调到中国F 宫五声调式上,并在164 小节转调到近关系调C 宫五声调式。在第155 小节用滑音演奏高音sol,这是江南丝竹中泛音sol 的演奏方法。乐句句头多次出现二度滑音,这也是昆曲曲笛中比较常见的演奏方法。该段竹笛演奏技巧“是江南丝竹与昆曲的融合”。

第三小段(第189—209 小节)回到C 大调上。第189—198 小节,伴奏旋律和竹笛旋律交替出现,采用了“鱼咬尾”的技法,即竹笛声部结束音是伴奏声部的开头音,伴奏声部的结束音也是竹笛声部的开始音,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旋律效果。这样对答的形式,使得竹笛与乐队形成呼应关系,富有情趣。第208—209 小节是Allegro 段的最后一句,这是用多组音列组成的旋律,是七声音阶,使用二度级进手法创作。

(九)华彩(第210—234 小节)

这一段是从第210 小节开始,先由乐队引入,第225 小节开始换成竹笛独奏炫技。在竹笛独奏部分可以分为六句。第一句用大量的变化音模糊调性,前八个音符是D 大调主三和弦的变化体,随后八个音符就是六级小三和弦的变化体。用模进形式,使音阶走向由高到低,速度由慢到快。第二句的难点主要在后半部分,在快速的双吐中连续出现复音程,对于竹笛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和运指的要求都非常高。第三句则是一个突破竹笛乐器性能的极限尝试。众所周知,竹笛是单音旋律乐器,能发出两个音的情况也有一种,就是吹出一个音的同时,用喉咙再发出一个音。但是这个双音技巧是有弊端的,第一是音色不统一,第二是音准不能控制,第三是不能快速演奏。而王建民对于竹笛技巧上的双音有另一个理解,他利用最低音sol 进行长颤音,在颤音的同时用单吐技巧快速演奏出一个高音,这个高音的时值非常短,原理则是利用人们听觉惯性,将颤音的一小部分时值偷换成高音。由于最低音sol是连续的长音,而高音只是偷取了其中的十六分之一时值的音符,所以给人们的感觉就是通奏低音的同时,高音出现零星的点状旋律。第六句的难点是颤音加历音结合的演奏技巧,达到如海浪般滚滚气势的表现力,而结束音落在超吹的两点do 上,对于演奏者的气息长度有较高要求。

(十)Presto(235—286 小节)

该段使用了竹笛最高难度技巧双吐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由近年来演奏家们所发明和运用,代表人物当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李增光和浙江的王彦”。这是一种用吐音演奏音符,并在换气时用口腔积压气流射出,鼻子同时吸入气流的技巧。该段中快速多变的十六分音符使乐曲急促、紧张。作曲家利用器乐化的语言增加了旋律的戏剧张力,使乐曲达到最高潮部分。

该段出现了两次在华彩部分第三句中的双音技巧,分别是:第253—260 小节和第271—278 小节。华彩部分用的是长音颤,而这里使用的是双吐循环换气,这也是两个乐段技巧上的区别。第253—258 小节是苏州评弹主题变奏形式,利用低音作为点状旋律,变奏出Adagio 段苏州评弹的主题并加以变奏。

二、《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于这部作品的技术形态分析,我认为它的艺术风格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东方神韵

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使用的是行政区域划分,有明确的国家版图界限。东方,有多个解释,第一是泛指亚洲;第二是近代西方人视角下的地理或政治名词。“中国音乐学者王光祈运用文化价值相对主义的理论,把世界音乐按照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了三大乐系:中国乐系、欧洲乐系(希腊乐系)、波斯——西域少数民族乐系。中国乐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汉族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以及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蒙古等。欧洲乐系主要分布于欧洲以及受到欧洲文化强烈影响的地区,如美洲的大部分国家、澳洲、南非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波斯——阿拉伯乐系主要分布于西亚各国以及受到西亚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地区。我国使用这一乐系的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王建民站在三大乐系的高度来定义这首曲子,用自己对于东方音乐的理解,带给全世界人们东方音乐大融合的魅力之美。

(二)多个东方民族风格的融合

王建民在这部竹笛作品中运用了东方多个民族与地域的传统音乐风格。

比如在引子部分带有中国江南丝竹音乐的清丽文雅、日本音乐的物哀情结和西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华丽细腻,构建出多姿的文化色调。Andantion 段使用五声调式,音乐开始时就明显带有中国江南音乐的婉约风格,给乐曲奠定第一个优美的基调。

Adagio 段是典型的苏州评弹风格,三弦、琵琶本就是苏州评弹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段用于竹笛的伴奏上可谓恰到好处。竹笛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苏州评弹蒋调的唱腔,而是用带有评弹音乐特征的元素来告诉听众一个观点,这是评弹音乐,更是用竹笛器乐化语言演奏的评弹音乐。看得出来作曲家在这一段不甘于只体现单一说唱曲种,他利用竹笛的点状发音,制造出一个新的旋律。这个旋律拥有轻快的律动、跳跃的音符,频繁出现的变化音,具有现代派作品的特征,也正好突出随想曲体裁自由、写意的一面。

Lento 段是南派昆曲的写照,旋律中模仿唱腔中的一唱三叹,诠释出中国昆曲音乐风格之美。

Allegro 段 由是Andantion 段江南音乐变奏而来的。Presto 段是由Adagio段苏州评弹音乐伴奏而成。但是Allegro段和Presto 段在体现竹笛技巧上花费过多,导致在听觉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音乐风格特征。

华彩段调性模糊,出现的大量变化音带有一些西域民族音乐特征,也具有一定中国汉族音乐和日本音乐元素。这是继引子段后,第二次多元民族音乐融合的段落。

总的来说,王建民在这部作品的每一个音乐段落中都运用了明显的东方民族音乐风格,并时常有意将这些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混合、游离、模糊的东方色彩。

(三)传统元素和西方作曲技法结合

首先,是速度布局和结构。整首乐曲在速度布局上具有中国传统乐曲“散-慢-中-快-散”的一般规律,但是最后一段为了获得最大的戏剧张力,没有结束在散板上,而是结束在快板的速度上,这也是西方音乐惯用的强收手法。与此同时,这部作品还运用了中国传统乐曲常用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即第七段是稍快的慢板段落,该段是Andantion段在快速板式上的变化发展。此外,作曲家也借鉴了西方器乐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在最后设置了华彩段落,将乐曲推向高潮的同时,也让竹笛充分炫技。

其次,是音阶调式。中国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四、七级偏音较少使用,并且多为一宫到底,转调较少。在Andantion 段落和Adagio 段落开头,都是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而在段落的进行中,多次出现偏音和变化音,使旋律频繁出现离调和转调,这带有明显的西方作曲技法特征。

定理1 若实数矩阵其中参数τ为任意实常数,参数l满足l1.此时,矩阵Q正定的充分条件是F为正稳定矩阵即F的所有特征值都具有正实部.

最后,竹笛演奏技巧方面。在《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中变化音频繁出现,需要演奏者用十二平均律来演奏,在指法上出现大量按半个音孔的情况,这对于演奏者手指技术要求很高。

三、《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的价值

《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无疑是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代竹笛作品,站在竹笛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也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1938 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时,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并在美灌制了唱片。”“1953 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演奏了《喜相逢》 《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竹笛进入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进入到专业音乐院校的舞台表演之后,竹笛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冯子存、陆春龄、赵松庭等老艺术家将地方戏曲与民间器乐曲改编成竹笛独奏曲,使竹笛拥有独立的个性去表现情感,从而脱离了以伴奏为主的形式。

在随后的发展中,改编地方戏曲和其他民间音乐的作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竹笛演奏家们音乐感情的表达,他们开始创作带有个人思想和情感的乐曲,我们将这些曲目称之为专业创作曲目。20世纪70 年代,魏显忠的《扬鞭催马运粮忙》、简广义的《牧民新歌》等优秀创作曲目,成为当时竹笛曲目发展的主要方向。从80 年代末至今,随着改革开放,中西交流与日俱增,部分作曲家将西方乐曲移植到竹笛上,如《流浪者之歌》 《霍拉舞曲》等。而另一部分作曲家则利用西方体裁和作曲技法,将其运用到竹笛曲目的创作中,从一个新的层面提升了竹笛作品的表现力与技术难度。

《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就是借鉴西方的音乐体裁和作曲技法而创作的大型竹笛现代作品。这部作品以东方民族的诸多传统音乐元素为底色和根基,在旋律发展手法上、音阶调式上、音乐结构上融汇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同时带有作者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全曲规模庞大,共有十个乐段,总计286个小节。作曲家将自己对于这首乐曲的音乐理解和思想感情,通过这庞大的规模展示给听众。相较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竹笛音乐创作大多以传统民间音乐的改编和移植为主的状况,这部作品无论是在作曲技法和竹笛技巧上都有很大的飞跃。

民间音乐属于传统音乐范畴,这类音乐是中国文化多年的积累所形成的,拥有着深厚的底蕴。没有这些传统音乐作为基石,就没有后面的创作曲目,更别提现代曲目了。《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这首曲子,如果没有苏州评弹、江南丝竹作为重要的音乐元素,而是靠作曲家天马行空、自我想象,那么这首曲子便如无根之树、无水之源,这样的乐曲得不到听众的共鸣和理解,自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当前这样一个传统音乐文化有些迷失的时代,这样的作曲家和这样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

在当今竹笛的音乐曲目中,现代派作品演奏技巧都很难。技巧上最难的乐曲是《愁空山》,乐曲中大量双吐循环换气和变化音成为它的亮点和难点。《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虽然技巧难点略逊《愁空山》一筹,但是它在多民族音乐元素融合上和竹笛技巧开发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认为《愁空山》和《中国随想曲No.1——东方印象》这两首曲子,都是站在当今竹笛乐曲顶端的存在。

猜你喜欢

音阶竹笛小节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和声小调音阶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My Mother
快把我哥带走
我的坚守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