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教师专业能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2022-11-04张晓梅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设游戏幼儿

■文/张晓梅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综合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备受青睐。笔者所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自聘教师比例占64%,其中非专业教师超过一半以上。因此,如何采用有效措施促进我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适宜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我们思考的课题。近几年,我园在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紧密围绕省教育厅下发的《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从多方面出发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多种措施,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成长

(一)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了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我园对教师采用“双线”的培养培训方式。线下,我园安排青年教师轮流外出培训,以市、镇组织的观摩活动、联盟活动等为契机,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姐妹园的优秀案例。例如,我园安排教师参加了叶小红博士“儿童哲学探究”的研讨活动,观摩了无锡梅村中心幼儿园的年会活动。我园在“送出去”的同时还“请进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园现场指导和讲座,从班本课程环境创设、户外游戏的开展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

线上,我园通过购买网络课程的方式,以满足不能外出学习的教师的成长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间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学到专业知识的愿望。教师通过向专家名师学习,开拓了眼界,创新了思维,塑造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把游戏精神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

(二)教研行动六步骤,帮助教师塑造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我园通过六个步骤的教研行动,让教师与幼儿对话、与问题对话、与课程对话,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

行动一,支架学习,“樟花小院”读书沙龙活动。在樟花小院中,我们组织教师一起阅读《观察儿童》《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等,通过学习专业的幼儿教育书籍,充盈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行动二,多元叙事,课程故事分享交流活动。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故事与观察案例分享活动,通过开展游戏微观察、幼儿学习故事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师注意幼儿(观察、倾听幼儿的兴趣和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识别幼儿(分析幼儿的生活、经验、行动)、回应幼儿(创设机会、支持幼儿)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经验在维度上有一个螺旋式上升。

行动三,主题研修,蓝本课程审议活动。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由园长深入年级组,和教师一起追随幼儿的问题,用年级组集体的智慧来完善蓝本主题课程的内容,使之更适宜本班的幼儿。

行动四,反思重构,班本主题课程审议。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谈话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兴趣点,观察幼儿与资源互动中的生长点,生成班本微课程,通过园长、家长、教师、幼儿多方参与的审议活动,构建真正符合幼儿的课程。如我们针对大班毕业季进行了“我们毕业啦”主题审议活动,还有“六一”主题审议活动,等等。

行动五,困惑再研,“木香”下午茶活动。我们针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预约教研,推动课程深度发展。学期初,我们会收集教师的问题与困惑,对于共性的问题利用集体教研活动来解决,对于个别的问题则通过“木香”下午茶活动来解决。具体来讲,“木香”下午茶活动就是由有困惑的教师邀请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坐下来喝茶聊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解答前者的困惑。

行动六,跟进评价,园内调研周活动。每学期我们都会设置调研周活动,园长可以走进任何班级跟踪半日活动,班级教师也可邀请园长跟踪半日活动,通过调研活动去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拔节点,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创设游戏化课程情境,让幼儿主动学习、乐于游戏

为了深入教学游戏化,我园将幼儿一日活动时间进行了整合,上午整个活动时间段都是围绕室内游戏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进行,大大增加了游戏活动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幼儿的游戏时间更加充足。我们还将户外游戏区重新规划,提供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点出发,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可操作、可挑战、可创造、可发展的多种户外游戏区。在室外,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大木柱,创设了充满挑战性的攀岩柱、攀爬架、丛林探秘场等童玩游戏区,新增了大型溜索器械游戏,新建了充满乐趣的泥巴馆、无限创意涂鸦区、构筑梦想的建构城、劳动与美食并存的小农庄等游戏场地。此外,我们还利用园内自然场地开设了“探秘林”“小舞台”“小山坡”等游戏,让园内的每一棵草木,每一片草地,每一个山坡都能与幼儿进行互动。在室内,我们创设了“两区三廊四坊”的游戏场所。两区:乐高游戏区、室内建构区;三廊:阅读廊、游戏体验廊、音诗画廊;四室:生活坊、木工坊、悦读坊、美工坊。环境改变了,幼儿有了学习热情,教师有了支持幼儿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幼儿游戏的愿望逐步增强。

二、立足幼儿的兴趣,开发丰富的游戏化课程

我园每周在教研中对游戏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教师把好的做法和经验、困惑和不足之处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探究。几轮下来,教师普遍提升了课程建构能力,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放手,并主动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找到游戏中的课程生发点,推进游戏进程和生成班本课程。

(一)童玩里的课程

我们在户外游戏环境创设中,融入幼儿的创意和教师的游戏课程理念,充分运用户外场地的优势,运用园内绿色生态景观,创设了“嘻哈创客站”“壮壮拓展场”“哆哆泥巴馆”“沐木小农庄”“觅密百草园”“欢乐沙水池”“悠悠休闲林”等系列童玩场馆和童玩游戏场地,深受幼儿的喜爱。此外,教师还带领幼儿走出教室,亲近自然,享受乐趣,在户外场地生成了很多有趣的课程,如在童玩游戏中生成了“过新年”“金港新景—金港大桥”“垃圾分类站”“仲夏‘李’物”等主题实践活动。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幼儿用自己特有的视角对周围事物进行再现,用游戏的形式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节日里的课程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聚焦节日,从传统节日中筛选出适合幼儿探究的主题,再结合我园的课题活动,创设出特有的园本节日。经过三年的沉淀,我园开发的节日课程有“传统节日课程”“现代节日课程”“园本节日课程”等。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选择幼儿易于理解、与生活贴近的节日来打造课程,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端午节、重阳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中有一些节日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美好品德,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此外,我们还结合课题形成园本节日课程,如“阅读节”“家庭节”“中国节”等。我们以节日课程为契机,开展了“重阳节敬老”“母亲节感恩行”“一小时爸爸”“亲子阅读节”等主题活动,通过有趣的互动体验游戏,促使幼儿形成感恩、分享、互助、诚实、守信等品质。我们通过对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资源进行创新,引导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利用传统节日设计有趣的主题活动,促使幼儿主动参与,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三)生活中的课程

陶行知特别强调生活对幼儿园课程的作用,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在游戏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入手,收集幼儿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筛选、再生,创设幼儿“想玩、能玩、会玩”的游戏情境,并充分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尽情投入,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例如,在“自主签到”主题活动中,小班的签到方式是在游戏化、情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通过设计“小火车”“动物乐园”等签到墙,让幼儿找一找、贴一贴,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中班的签到环节中,教师将自主签到与图形排列结合,将数学知识融入活动环节中,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图形规律并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强化对数的概念;大班签到表由教师指导幼儿制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进行创作,或设计签到表格,或规划签到图形,让每名幼儿都展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创意。以上每一种签到的形式无不体现出一个“趣”字,有趣的操作材料、有趣的操作方式、有趣的记录方式,在“趣”字的背后则反映出教师对“儿童在前”课程理念的践行过程。

(四)班级里的课程

我们常说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也有一百种可能。在一日活动中,每个班幼儿的兴趣点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形成班本课程。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基础上,从幼儿的生活、游戏等环节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班本游戏化课程。如笔者在班上生成了如下课程:幼儿在午餐环节不肯吃大蒜引发的微课程“蒜香之旅”,在木片画中发现了年轮引发的“木韵定格——年轮的秘密”微课程,由当下流行话题生发的“垃圾分类”微课程,“六一”前根据幼儿的讨论生成了“快乐六一,陪你度过”的亲子微课程,今年长势喜人的红叶李成就了“仲夏‘李’物”微课程,等等。班本微课程是在蓝本课程之外对幼儿兴趣点的捕捉,如果说蓝本是预设,那么班本就是生成,两者相辅相成,在预设和生成中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断丰富,把握课程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教师创建的课程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室内”走向“室外”。这些课程内容着眼于“趣”字,用虞永平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加有趣一点,生动一点,实在一点,有效一点。”课程的实施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课程游戏化改革,与幼儿一路“童”行,培育每一棵幼苗向阳生长。

猜你喜欢

创设游戏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