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实施生活化课程
——以班本课程“影子”为例

2022-11-04吴祎昀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手电筒皮影戏影子

■文/吴祎昀

生活是幼儿获取经验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生活化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生活化课程时,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抓住幼儿真正的兴趣点,并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让幼儿获得更多情感上的共鸣,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接下来,笔者以班本课程“影子”为例,谈谈教师如何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实施生活化课程。

一、立足“真兴趣”,确立课程目标

班本课程的探究点来源于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笔者正在与幼儿一同散步,突然,走在笔者身后的幼儿踩住了笔者的影子,并对笔者说:“哈哈!吴老师,你的影子被我踩住了。”接着,幼儿自发地在草地上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于是,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确立了这个课程的目标:一是愿意通过大胆尝试,探索光与影的秘密;二是敢于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见解;三是拥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毅力。课程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会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兴趣点的改变来调整课程的走向。

二、善用“多手段”,开启课程序章

(一)在生活中开发资源

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影子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较为匮乏,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让幼儿对影子产生一个初步的认知。例如,笔者会让幼儿带着“影子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影子”等问题,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相关资料。

(二)在活动中探索奥秘

笔者借助科学活动“蝴蝶翅膀变形记”,带领幼儿探索影子的奥秘。在活动中,笔者给每名幼儿发了一片蝴蝶翅膀,要求幼儿用手电筒帮助蝴蝶找到它的另一片翅膀。只见幼儿打开手电筒从翅膀的一侧照过去,不一会儿就在白纸上找到了另一片翅膀。接着,笔者引导幼儿探索如何让影子变得更大更长。幼儿通过尝试发现,光源的距离、被照物体的大小等都会影响影子的大小。在得出结论之后,幼儿又一次进行了尝试,这次,幼儿“变”出的翅膀更大更长,白纸上已经放不下了。

(三)在环境中搜寻材料

为了放下那片更大更长的翅膀,幼儿离开座位,到教室里寻找更大的白纸,并自发开始交流。妮妮说:“墙不就是更大的白纸吗?”思思说:“我们把翅膀贴墙上,站远点试试看!”瑶瑶说:“也可以不贴墙上,你看我拿在手里,它的影子也好大。”

接着,笔者问幼儿:“教室里还有没有别的有趣的影子呢?”,并鼓励幼儿带着新的问题,开始第二轮寻找。过了一会儿,小宇有了特别的发现,他对笔者说:“吴老师,这个影子是粉色的。”笔者过去查看,原来是小宇用手电筒照过粉色的玻璃瓶,光穿透瓶身,在墙上留下了粉色的影子。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小宇马上又去照了一个蓝色的玻璃瓶,果不其然,他看到了蓝色的影子。

到目前为止,幼儿的兴趣走向和笔者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但接下来幼儿的表现却慢慢偏离了笔者设定的轨道。

三、发现“真需求”,调整课程走向

在“光和手”的游戏中,幼儿自发地开始玩手影的游戏,如鑫鑫用手在灯光下变出了一只“恐龙”。幼儿的兴趣点是动态的,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思考都带有很强的情景性和不确定性。例如,此时就出现了本次课程中的动态兴趣点“手影”。由于手电筒的亮度不够,鑫鑫变出的“恐龙”在墙壁上若隐若现,他着急地对身边的同伴说:“哎呀!我的恐龙不清楚,你们快多拿几个手电筒,照清楚点。”听到他的召唤,许多幼儿将手电筒的光照了过来。突然,“恐龙”出现了好多个“分身”。幼儿对此产生了疑惑:“咦?为什么不是灯越多影子越清楚呢?”

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帮助其实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在幼儿进行探索时,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幼儿已经知道了什么”“幼儿还想知道些什么”“什么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等问题的答案,并确定课程下一步的走向和重点。

(一)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课程脉络

过程性体验是幼儿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基于直接感知获取经验的好方法。虞永平教授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是引导幼儿提升和重组经验的重要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教师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让幼儿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因此,面对幼儿的疑惑,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和同伴讨论“让影子更清楚还有什么办法”这一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幼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思诺认为是距离太远了,轩轩认为应该把所有的光照在同一个地方等。

(二)以实践为支撑,满足幼儿的学习体验

对于幼儿的猜测,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并帮助他们设法验证,让幼儿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上述活动中,幼儿通过讨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重新调整了各自的位置,发现重影的现象比之前好了一些,但还是可以看出隐约有多个影子。这时,萱萱提出了新的想法:“我觉得要用一个非常大又非常亮的手电筒照才行。”文博马上说:“我家有一个超大的手电筒。”

幼儿的认知规律有如下特点,即先通过各种感官探索外部世界,再进行思维层面的整合。幼儿主要通过探索整合已有经验和当前经验,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实践是课程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幼儿感知自我成长,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以幼儿的兴趣为依据,改变课程方向

次日,有名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一个亮度很强的大手电筒,这次,幼儿的手影在墙上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为了方便幼儿展示自己的手影,笔者用一块白色的布和落地衣架做了一个简易的幕布,并打开大手电筒,让幼儿轮流上来用小手变出自己喜欢的小鹿、公鸡、蜗牛等。这时,有名幼儿说:“哇!像在看皮影戏。”幼儿的兴趣点再次转移,他们对皮影戏产生了兴趣,这也为课程的走向提供了支点。

幼儿的兴趣偏向了皮影戏,于是,笔者抓住“哇”这一瞬间,与幼儿一起欣赏了皮影戏选段《三打白骨精》。在观看完视频后,幼儿有了新的发现,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孙悟空的影子是彩色的?”。“彩色的影子”让小宇想到了自己之前的发现,于是他说:“也许这个孙悟空就是用有颜色的纸做出来的,可它的手脚是怎么动起来的呢?”于是,笔者为幼儿展示了皮影戏道具的图片,并引导幼儿找到了让皮影戏人物动起来的方法。对此,幼儿的兴趣高涨,课程的走向也在幼儿兴趣的影响下变成了如何设计导演一出皮影戏。

从以上环节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取相应的知识,能将自己在之前的实践中获取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相似的情境中。因此,在开展课程时,教师要不断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和生活体验,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基于幼儿兴趣点的转变,笔者调整了之前的课程目标,具体如下:一是大胆创编故事情节,并积极动脑推敲故事是否合理;二是乐意用各种材料制作道具。

四、提出“真疑惑”,推动幼儿的发展

一出完整的皮影戏需要什么呢?对此,笔者引导幼儿展开了讨论,让幼儿知道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即故事(剧本)、演员和道具,并根据这些建立在幼儿兴趣和经验之上的线索,作出了如下的课程安排。

(一)剧本研讨会

大班幼儿通过平时的积累已经有了很可观的故事储备,但他们不满足于仅表演自己听过的故事,而是想自己创编一个故事。这时,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是,笔者开展了“剧本研讨会”,组织幼儿通过讨论确定了选题和内容。在选题过程中,幼儿纷纷亮出自己的故事名,如“霸王龙的大冒险”“小猫找朋友”“神奇奶牛”“小鹿小狗历险记”等,并简单介绍了故事梗概。接着,笔者组织幼儿进行投票,最终选择了“小鹿小狗历险记”作为“皮影戏院”第一个上映的作品。

(二)绘本创作家

好的灵感需要记录,幼儿推选妮妮和悠悠成为“小鹿小狗历险记”这个故事的绘本创作家。妮妮和悠悠利用课间和区域游戏时间,将这个故事画了下来,还请满满设计了绘本的封面,内容如下:小鹿和小狗在森林里愉快地玩耍,看似一片祥和的景象,但在他们身后的树下隐约有一个猎人的身影,预示着危机即将到来。随后,所有参与故事创作的幼儿都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绘本的封面上。

(三)道具制作组

下一步就是制作道具了,幼儿在前期对皮影戏的道具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选择材料时也有了更多的主动思考。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幼儿进行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笔者班上美工区的材料箱里有各种材料,幼儿自由挑选了他们认为合适的材料,如硬板纸、透明塑封纸、彩色玻璃纸等,并利用空余时间制作了道具。

(四)试映彩排会

有效的学习意味着幼儿获得新经验,而幼儿获得新经验的途径就是面临问题和挑战。作为一部初具雏形的“好戏”,试映是一次发现问题的好机会。于是,笔者给幼儿提供了合适的道具,引导幼儿试映了他们创作的皮影戏。在试映结束后,幼儿发现了如下问题:一是森林的背景板没办法固定,需要人一直拿着,但人手不够;二是人的手和身体会被后面的手电筒照出来,出现穿帮;三是道具太少,需要增加。

(五)反思后调整

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引导幼儿将“放映厅”放进大纸箱,再用桌子加高,这样背景板就可以放进箱子,不需要一直拿着;针对第二个问题,笔者借鉴了皮影戏的专业道具,用木棍代替手,效果好了很多,操作也方便了不少;针对第三个问题,道具组的小朋友马上“加班加点”制作新道具,还用彩色玻璃纸制作了彩色的人物。

综上所述,幼儿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幼儿的学习以兴趣为导向。因此,在实施生活化课程时,教师要以生活为起点,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并于课程活动中发现幼儿真正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课程走向,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手电筒皮影戏影子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古旧手电筒的“新”故事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神奇手电筒
皮影戏
谁不在谁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