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案例解析
——以纪录片《小人国》为例

2022-11-04王学文

幸福家庭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人国棍子佳佳

■文/王学文

同伴冲突是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幼儿处于社会性的萌芽阶段,开始喜欢和周围的同伴交流玩耍,具有较强的社交需求。但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与同伴产生矛盾或冲突。在介入同伴冲突时,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坚持正向引导,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选取《小人国》这部纪录片中的主角池亦洋为观察对象,他是父母和教师眼中的“问题孩子”,特别喜欢“威吓”其他幼儿。无论是玩游戏,还是正式上课,他都不遵守规则。但在园长的帮助下,池亦洋逐渐变得遵守规则、勇敢、正直。本文通过观察池亦洋对集体活动规则从认知到遵守的过程,探讨教师介入同伴冲突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纪录片《小人国》中的片段解析

本文采用观察法,截取《小人国》纪录片中的四个片段,记录了池亦洋从不遵守集体规则到对集体规则有了初步认知,规则意识逐步建立,再到规则意识增强,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并帮助其他幼儿解决游戏冲突,最终实现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笔者通过解析这四个片段,谈谈教师的介入方式。

(一)片段一

池亦洋和佳佳、陈炳栋一起在沙坑里玩,池亦洋在沙坑里画了一条线,不许别人进来。在教师的劝说下,池亦洋同意让其他小朋友进来玩。陈炳栋表示自己不想跟池亦洋玩,之后,池亦洋“霸占”了陈炳栋的棍子,陈炳栋请求带班的李老师帮他要回棍子,佳佳也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说服池亦洋把棍子还给陈炳栋,但池亦洋一直没有理睬李老师和佳佳,依旧自己玩自己的,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和想要动手的倾向。李老师把池亦洋拉住、抱紧,不让池亦洋动手。池亦洋很生气,并对李老师和周围的同伴动了手。最后,园长劝说池亦洋:“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我们不可以用暴力,相信你不会用暴力,你还是很愿意把棍子还给陈炳栋的,谢谢你。”听完园长的话,池亦洋把棍子还给了陈炳栋。

在这个片段中,池亦洋拿走了陈炳栋的棍子,且不愿意把棍子还给陈炳栋,由此两人产生了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化解幼儿的矛盾冲突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公平处理冲突,不偏袒任何人,要让每名幼儿都能感受到公平。

在介入的过程中,李老师向其他幼儿传递了自己对此次冲突的看法,即此次冲突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于是,所有的幼儿都选择站在陈炳栋一边,池亦洋感觉自己受到冷落,便产生了后续的行为。在池亦洋表现出伤害别人的倾向时,李老师想办法要把池亦洋拉住、抱紧。池亦洋认为自己受到了挑衅,便出现了动手的行为。之后,在园长的劝说下,池亦洋把棍子还给了陈炳栋。笔者认为,李老师的初心是好的,但介入方式略有不妥。反观园长,她的前半段话有些抽象,这一时期的幼儿不容易理解,但后半段的劝说是很必要的,她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池亦洋,既让池亦洋感受到了被肯定,也让池亦洋对集体活动的规则有了初步的认知,从而愿意把棍子还给陈炳栋。

(二)片段二

在课堂上,园长告诉幼儿回答问题时要举起右手,得到教师的同意后再作答。在园长提出问题后,池亦洋一边举起右手,一边嘴里念叨着“我说,我说”。园长没有叫池亦洋回答问题,池亦洋便不耐烦地蹬桌子,大声地回答问题。于是,因为池亦洋扰乱课堂秩序,园长将他送到了反思角。一段时间后,园长教导池亦洋:“在自由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但在集体活动中必须遵守集体规则。”池亦洋承诺自己可以做到,园长便允许他回去继续参与教学活动。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池亦洋没有遵守课堂秩序,园长也没有叫他回答问题,而是让池亦洋独处一会儿,冷静一下,并在池亦洋情绪稳定后引导他思考自己犯的错误,让池亦洋明白集体活动是有规则的,与此同时,池亦洋的规则意识也逐步建立。

(三)片段三

幼儿园组织了足球比赛,池亦洋、陈炳栋、佳佳等4名小朋友为一组,和另外一组进行比赛,园长是本次比赛的裁判。在第一场比赛中,池亦洋当守门员,结果输掉了比赛,他想要自己上场,便指挥陈炳栋担任第二场比赛的守门员。

在第二场比赛中,池亦洋犯规,园长要求罚球。池亦洋气得大声哭喊,并表示园长不知道比赛规则,用手碰球是可以的。于是,园长劝说池亦洋,让他去问爸爸可不可以用手“踢”足球,并表示自己已经提前了解过游戏规则。池亦洋逐渐开始接受,并不再哭闹。

在别人不顺从他或被忽视时,池亦洋便会发脾气,偶尔还会动手。在比赛过程中,教师根据游戏规则,公平对待比赛,不偏袒任何一组。但池亦洋因为比赛失利,情绪不太稳定,大喊甚至哭闹。园长及时介入,并采用语言引导的方式,耐心向池亦洋说明原因。池亦洋开始接受教师的劝说,明白了比赛是有规则的,与此同时,池亦洋的规则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四)片段四

陈炳栋和佳佳在沙坑玩游戏,但不知为什么,佳佳突然朝陈炳栋丢小石子,陈炳栋也向佳佳丢土块。这时,路过的池亦洋过来劝架,并对他们说:“有话好好说,别动手。”在后续调解的过程中,池亦洋先弄清楚了冲突原因,又问是谁先动的手,知道是佳佳先动手以后,便指出佳佳的错,要求佳佳诚心诚意地向陈炳栋道歉,并帮助佳佳请求陈炳栋的原谅。最后,在池亦洋的帮助下,陈炳栋和佳佳和好了,他们三个一起在沙坑里玩“嘎嘣比赛(踩泡沫板)”。

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时,池亦洋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没有介入佳佳和陈炳栋的冲突,而是让幼儿自行解决问题。此前,在教师介入同伴冲突时,池亦洋会观察教师的赞扬与惩罚,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于是,在遇到类似的冲突情境时,池亦洋便迁移运用教师解决冲突的方式,帮助同伴解决了此次冲突。此时的池亦洋不仅能很好地遵守活动规则,还能帮助其他幼儿解决游戏冲突,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结论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的介入行为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相关看法和理性认识,影响着教师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片段中的两位教师在处理同伴冲突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园长认为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教师要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在面对同伴冲突时,园长多采用积极、正面的引导方式,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例如,在池亦洋抢了陈炳栋的棍子时,她没有直接去指责池亦洋,而是教导他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说自己相信他很愿意把棍子还给陈炳栋。正是这种积极、正面的回应,让池亦洋开始听从教师的劝说,慢慢建立起规则意识,并逐渐表现出自己的一些闪光点。而李老师在介入同伴冲突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性特点,对于池亦洋这种个性较为急躁的幼儿没有采用积极的方式回应,且未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导致池亦洋认为自己受到挑衅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的个性特点影响教师的介入行为

每名幼儿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导致师幼交往的模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教师对班里较为调皮、多动的幼儿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类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次数也比安静的幼儿要多一些,教师也大多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解决冲突。池亦洋就是这类幼儿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比较急躁,容易和其他幼儿产生矛盾。

(三)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介入同伴冲突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介入同伴冲突。例如,园长多采用正面的方式引导幼儿,也会适当采用惩罚的手段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冷静下来,并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笔者认为教育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一味迁就。在介入同伴冲突时,教师要有严格的态度与坚定的原则,并在关爱幼儿的基础上,使用适度的惩罚来引起幼儿思想和行为上的警觉,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让幼儿更好地成长。

四、教育建议

(一)正确看待同伴冲突,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矛盾

同伴冲突是幼儿交往的一种形式,教师不仅要看到同伴冲突的消极影响,也要充分认识到同伴冲突的意义与价值。在冲突的过程中,幼儿能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学习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时机,并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

教师作为幼儿模仿的榜样和环境的建设者,应为幼儿创设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沟通环境,并支持幼儿进行探索与创造,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兴趣特点,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区,投放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减少幼儿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的冲突,并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同时,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自主解决矛盾与冲突,并鼓励幼儿互帮互助,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积极开展家园共育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教师开展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正确看待同伴冲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地与同伴交往。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制度、成立家委会、设置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体会自己的辛苦与不易,并与家长达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增强幼儿教育的效果,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小人国棍子佳佳
欢乐的歌
南瓜灯
我的校园
奇怪的棍子
选择
七根棍子
穿越小人国
小人国国王的愿望
无处不在的小人国都
小人国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