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适能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2-11-04张静
张 静
(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江苏 徐州 221121)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教育事业的指挥棒,体育必然要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体适能概念最早由西方运动生理学界提出,主要用于衡量人体体质健康水平,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步演化为体育训练的指导观念,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也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在教育发展新时期,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将体适能概念融入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充分地展现了体育教学在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中的积极价值,让体育运动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休闲娱乐活动,让中小学生爱上体育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进而提升其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 体适能概述
体适能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变,肥胖和身体素质下降逐渐成为困扰美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难题,再加上社会生活压力的影响,人们的身心素质逐渐下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美国提出了体适能健康教育计划,旨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让运动变成自身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相关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体适能的进一步研究,体适能的概念也变得更加清晰,即指有足够的精神和能量来处理日常的生活和事物,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并不会产生过度疲劳的感觉。针对中小学生而言,其体质发展并不成熟,以体适能的视角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发挥体育活动的娱乐、减压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智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体适能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涵盖以下2个层面。(1)健康体适能方面。健康体适能非常关注中小学生体质的发展,主要是引导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心脑血管、肌肉模块组织的发育,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水平,使中小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奠定基础。同时,健康体适能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具体到量化的数据,常见的有肌肉耐力、柔韧性等,尤其是中小学生具有身体发育快的显著特点,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引入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可以使中小学生对体育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对其茁壮成长尤为重要。(2)技能体适能方面。技能体适能着重培养中小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能较好地调整自身的身体状况,以有效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能力,在具体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技能体适能还涵盖身体灵敏度、平衡能力等要素。
2 体适能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2.1 使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体适能概念的提出,使体育教师更加明确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为使中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会感到过度疲劳,且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体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过度训练的理念,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发展健康的身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逐步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适能概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让中小学生更加明确和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当中小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对自身成长的作用时,便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更有利于收获事半功倍的体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体适能的视角下,体育教师更需要突出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促使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
2.2 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受自身运动习惯、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中小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兴趣,若选择统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可能难以获得高效的体育教学效果。随着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体适能概念的提出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满足中小学生个性化的运动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中小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的差异,根据体适能所涵盖的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2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进行不同的分类,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多层次的体育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满足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需求,进一步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让体育活动更加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达到全面提高身心素质的目标。
2.3 推动教学评价多样化发展
评价一直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较强的引导作用,积极的教学评价会获得积极的效应,消极的评价则会收获消极的效应,在消极评价后,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无法获得体育运动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失去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体适能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在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转变了教学评价的衡量指标,促进体育教学评价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解放了师生的落后思想,体育教师也会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加适合中小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方法。体适能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强调中小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旨在将中小学生培养成为热爱运动、愿意参与运动的新时代青少年,因此,相对传统以竞技体育标准来衡量中小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模式,体适能视角下的教学评价十分关注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体育运动素养的评价,并将学习态度、体育运动热情和课堂参与活跃度纳入评价指标,让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多样化、科学化。
3 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3.1 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
体育在中小学生学习与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新时期的中小学体育存在着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的问题,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对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例如,在中长跑教学活动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常引导中小学生参与高强度训练,却没有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要求中小学生跑1 000m、2 000m,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逐步失去参与中长跑运动的兴趣。
3.2 中小学体育教学被边缘化
体育教学是提升中小学生体质的关键课程。受传统应试理念的影响,中小学教学活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比较严重,为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不得不将文化课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忽视体育教学。另外,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沉迷于电子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活动。这些导致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被边缘化。
4 体适能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
4.1 开展体能测试,制定合理运动计划
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体能测试,能够合理地把握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从而根据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让体育教学活动更加适合中小学生的情况,发挥体育教学活动在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测试,体适能视角下的体能测试更加关注中小学生身体的健康情况,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指标,能为后续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支持。通常而言,中小学生的体能测试主要涵盖50m冲刺跑、500m耐力跑、800m长跑、立定跳远等内容,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能测试的结果,结合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制订科学、合理且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计划,使体育运动计划更接近中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中小学生在适合的区间内进步、成长,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运动损伤。另外,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将体适能的概念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适度运动的同时,采用幽默、声情并茂的言语来鼓舞中小学生,促使其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快乐运动、健康成长的目标。
4.2 创新教学形式,增强体育教学趣味
体育教学是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基础,体育教师应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教学形式,赋予体育教学更多的趣味性,让中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期间收获快乐、强健体魄,这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发现,在体育运动的初期,大部分中小学生有着非常高的热情,能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其掌握了基本的运用技能,却降低了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如果依旧侧重基础技能进行反复练习,可能会使不少中小学生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符合体适能的理念。所以,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让体育教学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以“立定跳远”为例,这一运动对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要求较高,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先向中小学生讲解立定跳远的技巧,并通过示范的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在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技能后,开展“立定跳远”比赛活动,体育教师对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中小学生进行奖励,营造有趣的运动氛围,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减轻压力,引导其享受体育、愉悦运动。
4.3 突出中小学生主体,满足个性化需求
突出中小学生主体是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并不相同,体育教师若运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下”的问题。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收获快乐、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引入体适能理念,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体育运动,这对其体育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且中小学生在参与自身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也将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例如,篮球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特别是一些男生非常喜爱参与篮球运动,强烈的体育精神和比赛精神是篮球运动的最大魅力,在篮球运动中,中小学生的上下肢需要协调运动,较好地培养了其速度、耐力和灵敏性,但由于篮球的运动量较大,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女生不愿意参与篮球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女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健美操课程,在音乐节奏的影响下,以肢体动作为载体,实现增强体质、塑造形体的目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需求。另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和中小学生共同成立一些体育社团,如武术、街舞、羽毛球等体育类社团,让中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加入不同的体育社团,体育教师定期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开辟社团活动场地,为中小学生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而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化运动需求,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4.4 丰富评价方式,关注体育素养发展
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导向、改进、鉴定等方面。体育教学评价在鼓励中小学生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合理的评价是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小学生的体质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具体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着难以统一的困境,这也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评价难以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甚至一些中小学生会产生畏难感,因此体适能视角下,体育教学评价应关注中小学生的内心,利用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增添活力。
在体适能视角下,体育教师要丰富评价方式,转变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观念,构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自评是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针对自我训练过程、训练结果,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的一种评价;学生互评是引导中小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并弥补自身的缺点;教师总评是教师对中小学生整体的训练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突出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性特点,在多元化评价的过程中,让中小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同时,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教学评价应贯穿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不仅需要关注结果,更需要关注过程,体育教师应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中小学生进行肯定评价,为其他中小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榜样的激励下增强中小学生的运动动力、发展中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5 结 语
体育是实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基础,也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体适能的概念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以体适能概念为导向,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趋势。在日常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认识到体适能的概念和价值,以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体适能理念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使中小学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运动的成就感,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不同的运动需求,让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培养其积极向上、热爱运动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