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域下我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022-11-04董亚琦胡济光熊芫芫
董亚琦,胡济光,熊芫芫
(1. 共青城市中学教研室,江西 九江 332020;2.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九江 332020)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理念,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价值。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融合体现在:学校体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以人的自然生命为对象的强身健体功能;学校体育是立足生命体验的精神超越;学校体育通过道德教化、人格培养、品行规范塑造人的社会生命。2018年9月,党中央全面部署新时代学校教育,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身心、体验乐趣、完善人格和磨炼意志。体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乃至生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课能使个体掌握科学的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还能丰盈个体的精神生命,促使个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通过对人身体规训和教化实现人格塑造和价值追求,达到生命体认与生命发展的超越。本文旨在探寻生命教育视域下生命化的体育课程资源,以期为体育课程改革和学生生命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学校体育融合生命教育的价值
1.1 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学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对人的生命发展意义重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促使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逐步完善,促进身体形态和机能发展。生命教育理论把人当作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个体,强调挖掘个体的生命潜力,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体育课具有生命性、活动性等特点,身体健康依托于生命整体状态,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始于生命存在。体育本身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功效,习得的体能技能也是个体在突发事件中保全生命的基础。体育能展现身体活力,直观体验生命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活动能促进身体舒展和心理满足,体验生命存在与发展,使身心发育更加均衡协调。体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育目标,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2 体验生命活力
体育是以身体直观体验为主的文化活动,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载体。体育课是以身体规训为手段的直接教育,任何运动技能习得都从感性认识开始,由视觉、听觉感知动作结构与轨迹,充分调动全身感知器官,并通过肌肉本体感觉合理掌握运动的用力程度完成动作。体育也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体验,使学生骨骼硬朗、肌肉纹路清晰、皮肤光泽亮丽,这本身给人自然生命以美的体验。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注重人体基本动作的协调平衡,发展学生的身体姿态,使个体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由。
1.3 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生命教育引领下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技能,最终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运动中个体所感受的生命意识、生命体验,是彰显生命活力的重要形式。体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生命,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其人际情感关系能得到维系,体验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在遵守学生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育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体育活动,能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辅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规律化的锻炼习惯。
1.4 完善学生人格
学校体育是一种全人教育,蕴含丰富的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有重要教育作用。体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运动中身体能量的消耗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发生变化,是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学生生命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体育的全程参与,体育也能促进精神生命的润泽和社会生命价值的实现。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和集体性,学生之间需要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团结合作。体育是合理释放学生冲动和情绪调控最安全的形式,学生在习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磨炼意志,完善人格,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2 体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缺场的原因
2.1 生命安全教育缺失
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严重问题,反映了学生普遍缺乏对生命的认识。部分学生不懂得珍惜生命,经受不住生命的挫折和困难。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尚未涉及基本的生命知识与安全技能教育,导致学生在遭遇突发事件中缺乏自救能力。当前学校体育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了生命安全知识、技能和强身健体知识、技能的教育。在体育课中,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教师和学校也缺乏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措施,缺乏贴近生活的自救技能和逃生技巧,使生命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2.2 工具理性和功利思想导致体育湮没生命元素
体育成绩的功利化和人才培育的工具化忽略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致使生命教育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注重学生身体锻炼效果的体质教育与技能主导的体育学习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体育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受到抑制。因此,学校体育应回归生命教育,开发满足学生生命需求的体育课程,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体育在人格塑造和心理历练方面意义重大,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体验到愉悦、成功、合作、失败、沮丧等复杂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和增进社会化发展,而没有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及意义提升的学校体育是无生命的体育。
2.3 体育教学内容同质化,缺乏个性与创造性
当前体育环境严重制约了学生生命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融合发展,学生普遍缺乏生命认知。我国体育课程一直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学生个性化体育需求的关注。体育教师对学生生命教育不足,在体育课程上过于依赖体能训练,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过度重视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体育学习过程,体育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考虑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缺乏对学生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层面的关注,尚未形成衔接各学段学生身心发育水平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缺乏系统、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学也缺乏个性与创造性。
2.4 体育教师缺乏生命素养
人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不只包括体能、知识、技能等认知因素,也包括情绪、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当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主要集中在标准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计划、一刀切的认证制度方面,缺乏对体育教师人文精神的关注。被动地遵循理性、线性化的专业发展模式忽视了体育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忽略了体育教师生命素养的发展。技术主导泯灭了体育教师的生命创造性;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生存之本,立命之基,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体育教师坚持奉行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关注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测试达标率,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也遮蔽了体育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 生命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
3.1 注重生命体验,促进自然生命发展
体育教育应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注重生命为本,在重视自然生命生存和保全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生命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生命活力,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使体育教育成为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价值、实现生命自由且全面发展的途径。体验感受生命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体验生命的运动感,通过运动轨迹、肌肉配合、内心体验等感受生命的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所感受的积极抑或消极体验,都是生命成长中弥足珍贵的真实情感体验。经常性的运动能使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形成规律化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健体功能,开展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体育课程内容,适当融入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及康复等相关知识,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与救护能力;设置运动伤害处理的教学情境,教会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提高遇到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故时的自护自救能力。
3.2 拓宽体育的生命空间,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健康生命是体育课发展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体育课程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对体育蕴含的生命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探索生命化的体育课程模型。将生命教育寓于体育游戏、球类精神、户外研学等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发展所需的知识和各项技能。体育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兴趣爱好和学校实际情况,将体育作为张扬生命个性的一种途径。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心理需要的新兴运动项目,注重学生生命潜能开发。充分利用体育学习中的动作美、力量美、协调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学生的生命全面和心理需求为依据,挖掘体育中的生活化元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充分发展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学生在身体规训的教育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应以生命为中心,促进学生理解生命、张扬个性,感悟生命价值;另外,应重视运动规则教学,引申为社会规范和未来行业要求,提升学生社会生命价值。
3.3 创设生命教育情境,提升精神生命体验
体育课程要遵循学生生命发展需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发育和社会化需求作为生命化体育课程施行的逻辑起点。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段特点联系起来,使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使体育课成为实现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应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注重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特别是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及运动后的自省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历程。体育应在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本土的生命化元素,使体育回归生命教育。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依据生命发展规律开展体育活动,为学生身体发育和自然生命演进留足空间,将学生从封闭、单向度的智育空间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直观体验特点,通过集体性游戏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意志品质与团队合作能力。
3.4 提升体育教师的生命素养,注重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是师生进行双向生命互动的过程,对培育学生的生命素养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要关注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教育系统应将生命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职后培训规划,提高体育教师基本生命素养,使体育教师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与相关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理念。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评价都要围绕学生的生命发展进行。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强化学生的生命体验、感悟与追求。形成生命体验的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横向上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纵向上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动态发展性的体育评价既要关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中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习得情况,还要兼顾学生个性、道德和情感培育,使体育教学评价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向生命教育的多维度、动态性、发展性转变。体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独立的生命主体,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如模拟抢救溺水同学,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难中自救,使学生充分掌握技巧类、救护类等多种自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