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阳刚之气” 培养困境与纾解
2022-11-04何执渝
何执渝
(杭州市竞舟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近年来, “阳刚之气” 多次在各类场合被提及, 已逐渐演变为社会性问题。 “阳刚之气” 指人的内在精神、 气度及言行, 是一种刚强的意志品质。 最早出于 《南齐书·文学传·卞彬》。 2020 年5 月, 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 号 (教育类410 号) 提出 《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 教育部给予答复: 加大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体育顶层制度设计、 深入开展学生健康教育与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把体育作为培养学生“阳刚之气” 的重要途径。 刚性的反义词为柔性, 中小学生的柔性化具体体现在体质与精神上。 体质上, 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虽在最近一次全国体质健康监测中连续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 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调查, 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率居于世界第一。国家疾控中心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青少年近20%人属于超重肥胖。 精神上, 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崇尚 “中性化”,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人民日报》 发布专刊, 呼吁唤醒我国青少年的 “阳刚之气”, 可见 “阳刚之气” 的培养关乎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乎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减少目前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通过学校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 “阳刚之气” 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阳刚之气” 之表现
阳是指阴阳之阳, 刚是指刚正、 刚强。 “阳刚之气”即是精神文化, 又是内在的修养。 从国家层面出发, 阳刚之气是中华民族儿女的正直性格, 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中国脊梁” 精神。 从社会层面出发, 阳刚之气是当社会需要时, 能够及时挺身而出, 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个人层面出发, 阳刚之气是指气概与体魄的刚强, 具体表现为: 身心健康、 正义顽强、 有责任感。 在以往的观念中,会误认为 “阳刚之气” 为 “男性化”, 从本质上来说, “阳刚之气” 没有性别之分。 “阳刚之气” 的表现可以说是积极向上且富有正能量, 反之不具备 “阳刚之气” 的表现为:遇到困难易退缩, 畏惧挑战, 没有相应的责任与担当。 男性学生呈现出女性化趋势, 女性学生对不良 “潮流” 文化的追捧。
2 中小学生 “阳刚之气” 缺乏原因
2.1 不良社会导向
“小鲜肉” “娘炮” 等词在主体媒体不断涌现, 对学生的审美观与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其主要原因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与智能手机迅速普及, 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得到大范围提高, 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渠道多样化。 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 青少年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导致一些不良的 “潮流” 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导向作用。其次是粉丝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娱乐明星的过度追捧, 为了流量效益, 媒体对其过度曝光, 受广告效益的影响, 不良的文化进一步扩散。 归根到底, 社会性别意识的逐渐淡化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崇尚 “中性化”, 缺乏 “阳刚之气”。
2.2 学校体育教育弊端
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 传递体育文化的教育过程。培养中小学生的 “阳刚之气” 与习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的 “四位一体” 的目标有相同的共性。 近年来对学校体育的政策及改革屡见不鲜, 但现实情况仍然存在 “上层动,基层不动” 的问题。 季浏在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中提出: 改变原有的无运动量、 无战术、 无比赛的体育课堂,倡导有运动量、 有技战术、 有比赛的课堂。 从现实情况出发, 目前我国小学多数倡导游戏教学法与表扬为主的教育,学生在体育课中过多的游戏虽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但是其运动强度与负荷很难达到要求, 一味地表扬与鼓励学生会让学生逐渐迷失自我。 相比较日本的小学体育教育, 在小学阶段就进行体操类等有一定风险与难度的体育运动项目, 学生的体操技能远优于我国同阶段学生, 对抗挫折与逆境成长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究其原因主要为学校与体育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 避免安全事故, 因此具有一定对抗性与风险性的活动受到限制, 不利于对学生的 “阳刚之气” 培养。 体育课作为必修课, 贯穿我国基础教育、 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整个阶段, 在长达14 年的体育课学习中, 如何发挥体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家庭及生育政策影响
从目前的家庭环境而言, 对子女的教育绝大多数由母亲负责, 由于女性本身的性格特征, 长此以往, 对青少年的性格特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人口控制理论, 1982 年9 月, 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并随后写入宪法中。 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施独生子女的政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 孩子成为了全家的 “中心”。 父母与双方老人的照顾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 溺爱逐渐成为大部分家庭普遍存在的教养方式, “妈宝男” “花美男” 等词随之产生。 在此环境中生长的孩子衣食无忧, 缺乏在逆境中的锻炼, 没有忧患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性格特征。
2.4 女教师占比高
2020 年教育部最新调查数据表明, 我国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男教师占比仅28.83%。在我国中小学阶段, 男教师的占比极低, 多数男教师为体育教师, 在其他学科中的占比少之又少, 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 虽然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女教师数量过多对男孩带来什么必然影响, 但是从生理学角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 男性与女性气质有明显的多态性, 且男女两性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会导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如女教师在教学中, 教学方式较为温柔, 尤其在小学低段,“宝贝”、 “你真棒”、 “真喜欢你” 等词是女教师常规性的口语, 女教师的温柔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 在从小的教育中“阳刚之气” 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民族的未来也缺失 “阳刚之气”。
3 学校体育教育培养 “阳刚之气” 对策
3.1 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正面引导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多数只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 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引导。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性, 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观看国家队比赛时, 当我们国家获胜时的民族自豪感;当我们国家足球失败时的社会责任感, 能够主动思考能为中国足球做什么贡献, 并真实的投入其中。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说: 体育具有塑造学生性格的迁移价值。体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当积极践行“以体育人”, 把培养学生 “阳刚之气”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 通过各类案例宣传体育对青少年 “阳刚之气” 培养的意义, 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虽然在中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 “阳刚之气” 的培养非常重要, 但在实践过程中, 应当注重避免矫枉过正。 在对学生进行 “阳刚之气”的培养同时,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警惕畸形 “阳刚之气”, 如大男子主义、 校园霸凌等情况。
3.2 家校社协同,共建野性体育
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中提出: “中小学生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 逐步形成学校、 家庭、 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 的要求, 这不仅标志着体育学科地位的再次提升, 也指明了学校体育 “家校社共育”的目标导向。 2020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提出: 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实现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倡导 “野兽主义”。 从本质上来说 “野兽主义” 是一种素质教育范畴, 不仅是身体上的提高, 更是对意志品质的提高。毛泽东同志在 《体育之研究》 一文中提出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同时对体育与国民 “阳刚之气” 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 体育的产生于发展均离不开人类野性的身影, 因此体育是实现青少年野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但加强 “家校社” 协同是全面提高学生野性体育的重要手段。 “家校社” 联动开始发展,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学校是主体, 家庭是基础, 社会是辅助。通过 “家校社” 三点协同, 培养学生野性体育, 培养 “阳刚之气” 的形成。
校内进行体育教育改革, 注重学生 “阳刚之气” 的培养, 将思想气质纳入学生体育考核标准。 加大学生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适当增加一定难度与挑战的内容。 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 通过游戏竞赛合理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游戏与竞赛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体能的培养, 一味地乐趣并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当达到一定运动强度后, 学生在游戏中挥洒汗水, 甚至达到一定的生理极限, 这样的体育才能够塑造学生的 “阳刚之气”。
2021 年4 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要保障学生校内校外各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且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指导, 提供相应的帮助并及时反馈家长。 从该政策可以看出, 家庭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以学校为中心, 家庭与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几乎为零。随着人们对体育的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家庭体育也逐渐开展。 家庭体育中的父母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孩子的体育进行监督, 更重要的是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如与孩子一起参与到学生的体育作业之中, 通过亲子体育游戏互动等方式,保障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强度。
社区则是学生进行校外体育锻炼的辅助手段,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一般按照学区进行划分, 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对数来自一个社区。 中小学生是社区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社区体育进一步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如社区在周末开展 “斯巴达勇士” 挑战赛, 通过各种形式的关卡,让学生在比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 注意运动损伤防护。 在体育课堂中增加一定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也会面临着一定的运动风险。 如在进行橄榄球运动时, 学生在比赛中的碰撞,争抢等行为, 轻者可能出现挫伤与扭伤, 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骨折, 此时提高学生运动损伤防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当客观因素导致不可避免的伤害发生时, 学校应当积极协助体育教师解决问题, 而不是对体育教师进行问责。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运动保险机制与学校法律顾问等方式,为开展一定负荷与强度的体育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3.3 加大男教师数量,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男性教师独特的身心特点能够对学生产生特殊的影响,如在进行体育游戏中时, 相比女性教师, 男性教师往往会设计更有挑战, 注重冒险与刺激。 同时在示范时会比女教师更有刚性, 能够促进学生 “阳刚之气” 的形成。 在潜移默化中, 改变学生的娇气。 中小学男教师数量占比较低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收入待遇较低, 且男性从事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因此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是关键。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达59.5 万人, “二胎”“三胎” 政策的开放, 使我国体育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未来学校的需求。 通过多种渠道如专业退役运动员、 社会体育机构等方式, 引进优秀高水平体育教师, 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如开展少儿体能训练课程, 通过体能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塑造 “阳刚之气”。 对学生 “阳刚之气” 培养话题产生时, 伴随其而来的是性别歧视问题。 部分人认为, “阳刚之气” 只针对男生, 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阳刚之气” 的培养没有性别之分,从本质上来说, “阳刚之气” 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意志品质。 因此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 切忌性别歧视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3.4 抓紧落实相关制度,合理保障体育时间
目前我国规定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一二年级为每周4节, 三年级至初中为每周3 节。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校内、 校外各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全方面保证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落实, 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每天必须安排不少于30 分钟的体育大课间练习, 下课时间也需要开展学生走出教室活动, 破除静坐少动带来的危害。近年来体育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 但是与语数学科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课时不达标, 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学期中、 学期末等重要时间节点上,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体育课被主课老师挤占已成常态。 体育课作为培养中小学生 “阳刚之气” 的重要手段, 已有许多相关的制度保障,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常出现如同虚设的情况, 因此, 应进一步落实体育课程相关制度, 从根本上保障体育的时间, 为学校体育培养学生 “阳刚之气” 孕育良好的氛围。
3.5 优化教学评价,以评促“阳刚之气”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对评价的重视程度较低, 优化体育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 “阳刚之气” 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以下三点进行优化。 首先是改进知识评价, 对体育课的考核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考核, 应当将体育知识与意志品质等引入考核体系。 其次是突出能力评价,即专项运动技能的评价与基本运动能力的评价。 最后是完善评价行为,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态度、 竞赛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 主动参与体育的行为与习惯等内容对指标进行评价, 丰富评价的内容。 充分发挥 “以评促教、 以评促改”的作用, 逐渐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体育的习惯, 并通过体育锤炼意志, 达到培养 “阳刚之气” 的目的。
早在100 多年前, 毛泽东同志就提出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如今 “阳刚之气” 又再次成为社会流行的口号, 培养学生 “阳刚之气” 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学校体育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 “阳刚之气” 的重任, 以学校体育为出发点, 重塑我国青少年的 “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