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天下无蚊”
2022-11-04
蚊子虽小,却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更与传染病防控、生态保护等重大社会话题息息相关。“消灭蚊子”引发社会共鸣,是参与意识的体现,是对不断加强蚊虫科学防治的期待。
日前,针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开展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答复称,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探索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经济适用的蚊虫防控技术,降低蚊虫密度水平。上述建议和国家卫健委的答复,引发了网友的共鸣。
蚊子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
资料显示,蚊子叮咬可以传播诸如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寨卡热、西尼罗热等80 余种传染性疾病。
据悉,所有蚊子传播的疾病加起来,每年可以让全世界约7 亿人染病,每年因蚊子传播疾病而被夺走生命的达72.5 万人。因此,蚊子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
如今,随着气候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影响,蚊子带来的威胁呈现出逐渐加剧趋势。很多过去无蚊的地方,现在也出现了蚊子。过去只有夏季多蚊的地方,现在冬季也出现了蚊子。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大幅提升了民众的传染病防范意识。由于蚊子数量和种类很多,几乎无孔不入。因此,很多人担心,倘若有一种致病性较强的病毒经蚊子传播,会让人防不胜防。于是,“天下无蚊”成了很多人的期望。
能否彻底消灭蚊子
在此背景下,国家卫健委表示,可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手段降低蚊虫密度,以减少蚊虫传播疾病的几率。这是为何?
从演化看,蚊子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蚊子演化的历史远比人类久远,早在2.26 亿年前的三叠纪,就已经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且,蚊子的宿主成千上万,主要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其生存能力显然要高于人类。此外,蚊子种类繁多,全世界已记录在案的蚊子共3350余种,仅我国已知蚊类就有300余种。而且,蚊子的生活习性广泛,可适应生存环境多,繁殖率高、虫态多。因此,要彻底消灭蚊子很困难。
此外,蚊子已成为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蚊子是食蚊鱼、蝙蝠、蛙类、蜘蛛等的食物。虽然它的灭绝不一定会造成生物链的空白,但可能导致食物链重新洗牌,有些物种或因此灭绝。而且,就算蚊子灭绝,人类也不一定就此避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害和传播。
如何降低蚊虫密度
著名昆虫学家戈峰表示,尽管全面消灭蚊子不现实,但完全可以达到降低其种群密度,将蚊子尽量降低到对人类造成极低危险的程度。
戈峰表示,运用科技手段精准防治蚊虫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他认为,现在有几个技术值得重视:一是运用沃尔巴克氏体,这是一类能感染节肢动物的寄生微生物。通过技术手段让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并释放到环境中,雌蚊与感染后的雄蚊交配后将无法正常产卵或卵无法正常发育为成虫。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国开展研究,我国广州也在进行相关研究;二是通过运用对蚊虫有吸引作用的性信息素、仿生化合物等将蚊虫吸引并灭杀。研究显示,人类之所以吸引蚊子,跟人类释放的挥发性气体有很大关系。此外,灭蚊灯、一些低毒、无公害的杀虫剂也可考虑。
近年来,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表示,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已达1097 个,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蚊虫等病媒生物生态学、病原学和抗药性监测网络,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科学选择蚊虫控制杀虫剂提供了决策依据。
戈峰认为,对蚊虫这种对人类的具有高危害的种群,还是要采取综合手段,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治理为辅。其中,环境治理是病媒防制工作的重要部分。据悉,蚊虫生长繁衍要在合适环境情况之下,比如幼虫必须在水中生活,如果把环境栖息地改造了,清理孳生地,幼虫就没办法生长。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会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多轮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指导各地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整治人居环境卫生,从源头降低蚊虫等病媒生物密度,防控蚊媒传染病传播。
对个人来说,戈峰建议,最好运用物理手段来避开蚊虫。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家中安装纱窗、蚊帐,外出多穿防护衣服,适当使用一些风油精等驱蚊产品,这些都是很好的防护措施。
此外,如何科学防控蚊虫,既减少疾病传播,又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问题。
蚊子虽小,却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更与传染病防控、生态保护等重大社会话题息息相关。“消灭蚊子”引发社会共鸣,是人们参与意识的体现,是对不断加强蚊虫科学防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