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吗
2022-11-04
牛肉卡进气管后,一位大哥冲过来用力捶打小蒋的胃部,为她冲开了气道。“那一刻,空气像燃烧的铁水一样涌进了我的肺里,五官无一不刺痛,但我发现空气如此甜美……”这次死里逃生让她意识到,每个人都该学一学海姆立克急救法。
9 月5 日晚上8 点多,小蒋坐在床上不敢闭眼。她把房间的灯都打开,生怕黑暗将她再次拉进白天的恐惧中。她在微信朋友圈中记录了漫长的一天:当天中午,她从鬼门关走了一趟……
差点儿被一块牛肉噎死
9 月5 日中午11 点多,杭州临平的小蒋到一家餐馆就餐,点了一份牛大骨套餐。她从牛骨上剔了一块牛肉送进嘴里,嚼了几下吞下去。突然,她感觉整个喉咙像是被一只巨手死死扼住,空气吸不进、呼不出。
一开始,小蒋以为自己呛住了,干咳几次完全没效果。很快,她意识到这是气道梗阻导致的窒息。强烈的求生欲让她拼命回忆起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细节。由于餐馆的椅子没有椅背,她只能撞向桌角。不幸的是,桌角太矮了,小蒋撞了几下却没有任何恢复呼吸的迹象。
“难道我就会这样死去吗?”恐惧之下,她逐渐没了力气,倒在了地上。幸运的是,倒地的她引起了全店的注意,后桌的一位大哥马上把她拽起来,捶打她的胃部,为她冲开了气道。
小蒋回忆:“那一刻,空气像燃烧的铁水一样涌进了我的肺里。我眼睛都没睁开就拼命呼吸,五官无一不刺痛,灼热得像是在沸水里煮过一样。尽管如此,我依然猛烈地呼吸空气,这辈子我从来没有发现空气如此甜美。”
之后,小蒋被送去了医院。一路上,劫后余生的她哭得撕心裂肺。这一次的经历也让小蒋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儿自救的方法。
9 月6 日下午3 点,救人的大哥终于找到了。据悉,救人者名叫李创,是一名医生。他表示,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同时建议每个人都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
你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吗
“吃饭被噎死”,从来都不是一句玩笑话。在生活中,出现被食物或其他异物卡喉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掌握急救知识非常重要。那么,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怎么操作?
对于婴儿来说,如果发生窒息,应先将婴儿面朝下放置在手臂上,手臂贴着前胸,大拇指和其余4 指分别卡在下颌骨位置,另一只手在婴儿背上肩胛骨中间拍5 次,然后观察异物有没有被吐出。如果没有吐出,立刻将婴儿翻过来,头冲下脚冲上,面对面放置在大腿上,然后一手固定在婴儿头颈位置,一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快速压迫婴儿胸廓中间位置,重复5 次后将孩子翻过来重复步骤一,直至将异物排出为止。
对于一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来说,可以用简单的“剪刀”“石头”“布”口诀来记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手法和作用位置。
剪刀:肚脐上2 指;两个手指并拢,像一个闭合的剪刀,将其置于肚脐上方,即可找到按压点。
石头:用手握住拳头,用拳眼顶住2 指位置。
布:用另一只手包住“石头”,快速向后上方冲击5 次,直到患者把异物咳出。
发生意外时,如果你身边没有其他人,可以一手握成拳,再用另一手包裹住,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肚脐与肋骨中间的位置,直到将异物排出为止。如果自己力气不够,那么迅速寻找一把带靠背的椅子或桌子,然后将腹部按压在桌角、椅背或者其他坚硬的物体上,向内向上快速撞击。反复撞击几次,直到异物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遇到患者意识不清,这时可以将患者面朝上摆正,脸偏向一侧,然后一手的手掌根部放置在肚脐与肋骨中间,另一手覆盖在手掌上,迅速向内向上冲击,帮助排除异物。
抢救生命,怎样才能不错失良机
据调查,约有70%的急症发生在家里,家庭急救也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心搏骤停的病人,他人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让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医生到来后急救的10 倍甚至20 倍以上。
当然,也有不少人用了错误的急救方法,导致患者最终死亡。北京市某医院急诊科医生巍子回忆,一天,他接到急救任务——一个孩子和家人吵架后突然呼吸困难。到达现场把孩子转移到急救车上后,巍子发现,孩子的胸廓已经完全塌陷,肋骨多处骨折,呼吸基本已经停止。家长表示,当时发现孩子呼吸困难,便立即实施了胸外按压。
巍子表示,孩子跟家长吵架喘不上气,实际上是因为呼出的二氧化碳过多,导致呼吸困难。此时可以用一个塑料袋扣在嘴上,慢慢地深呼吸就能缓解,根本不用做胸外按压。错误的施救方式导致孩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那么,怎样加强公众科学急救技能,提高社会急救能力?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邓利强认为,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专项急救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普及公众急救知识。自2019 年起,不少用户在短视频社交平台抖音上发起了有关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话题,并制作相关科普视频,借助平台传播急救知识。至今,这些视频在抖音已经被播放了31.2 亿次。
“此外,还应该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确定有关急救教育的课程,在公共场所、群众性活动场所增设急救专员。”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说,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对急救问题逐渐重视、认识水平逐步提高后,公众急救知识和社会急救能力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