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有效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

2022-11-04李红红

学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学困生数学知识

李红红

(甘肃省静宁县实验小学,甘肃静宁 743400)

通常情况下,数学学困生出现于中高年级阶段,若教师没有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将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学困生的表征及成因,采取科学的转化策略,促进班级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表征分析

(一)基础知识薄弱

大部分学困生不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与公式法则,缺乏良好的计算能力与空间观念。由于螺旋式上升是数学知识结构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难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那么势必影响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断层,不能够扎实掌握低年级的数学知识,对很多知识点只有模糊的印象,甚至完全不理解,这样将会在解题计算中出现错误;二是概念不清,不能够充分理解概念内涵,容易混淆相似的概念与公式。

(二)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效果受学习兴趣、态度、意志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学困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学习态度角度来讲,很多学困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大部分学困生不愿意主动发言,思维经常出现停滞状态,外界因素很容易影响到其学习与做题过程。从学习自信角度来讲,学困生往往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不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由于学困生的成绩不佳,导致其经常获得否定性评价,从而慢慢降低了自我效能感。从学习意志角度来讲,学困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够主动面对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与障碍,对教师过于依赖。

(三)学习习惯不良

在课堂听讲方面,学困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导致课堂听讲效率不高,容易遗漏重要的知识点。在预习、复习方面,大部分学困生缺乏预习与复习的习惯,课前不能够提前了解新知,课后没有系统、认真地梳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难以保证课堂学习效率,短时间即会遗忘课堂中掌握的知识。

二、有效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和方法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及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1.尊重与信任学生。如果学生比较喜欢某一位教师,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小学生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自我,被尊重、被包容的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用“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以往“主导者”的角色,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使民主、自由的数学课堂氛围的形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课堂教学计划。小学生缺乏较高的认知水平与自制能力,难免会在课堂学习、习题解答中出现错误,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宽容。特别是学困生,内心敏感细腻,很容易因教师的批评打击自信心,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尊重与宽容学困生,善于挖掘其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促使学困生能够信任自己,更好地实施转化计划。

2.积极组织班级活动。为将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教师要积极组织类型多样的班级活动,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其中,与其他学生加强交流与协作,促使学困生的心理归属感得到增强。学困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劳动能力,教师要在活动中发挥学困生的特长,这样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关系也可以得到改善,有效培养其团队意识与助人为乐精神。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困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会逐步得到提高,进而增强学习动力。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过去很多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进而成为学困生。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调整和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逐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能力水平。

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生活教育理念目前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只有深入联系教育和生活,方可提高教育质量。当前,部分教师所组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脱离,不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难以提高,而且难以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贯彻生活教育原则,紧密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已有经验等设计教学活动,巧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增强数学学习动力。在数学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要依托生活化问题呈现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求激发出来。当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后,将会在课堂中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关注体验感悟。抽象文字、枯燥符号是数学知识的主要呈现方式,而小学生往往通过直接体验获取知识,如果缺乏相应的实践和体验,将难以深度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引导学生先从感性角度认识数学知识,再顺利建构新知识。在组织实践操作活动时,要充分贯彻“在做中学”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时间与空间。特别是学困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与较强的接受能力,通过自主操作与体验,能够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进而高效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依据教育理论得知,简单的复制、传递难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要设计一系列多样性的动手操作活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与主动探究,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与理解新知识。

3.强化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既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改善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合作原则贯彻下去,在同一小组内搭配学优生与学困生,引导学优生给予学困生相应的指导与帮助。结合小组任务与目标,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这样学生的合作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得到锻炼,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实施成效,教师要提前分析章节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将合作学习的任务与目标确立下来。之后,结合班级学情搭配小组成员,小组长具体负责合作任务的推进与实施,明确划分各个成员的职责,以推动小组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保证学困生能够参与进来,可推行小组长轮流制,避免由学优生一直担任小组长,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和提高学困生的能力素质。此外,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引入其他学习活动,如“一对一帮扶”等,由学优生一对一指导帮扶学困生,这样班级学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目标就可以逐步得到实现。

(三)注重与实施差异性教学

传统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忽视掉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将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征等因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依据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差异性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保证学优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将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以及发展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

1.目标分层。班级学生具有差异化的成长环境与家庭背景,随之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班级学生的客观差异,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制订差异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关注与考虑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体现出教学标准的统一要求,又要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引导学困生深入掌握课堂基础知识、学优生自主解决拓展性问题,体现出教学目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提问分层。课堂提问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功能,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思考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效果,数学教师需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依据由易到难的原则提出阶梯式问题,以便学困生、学优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只有学优生能够参与,学困生将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数学学习的信心随之降低。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提出一些有关基础知识的简单性问题,鼓励学困生积极作答,这样学困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就可以得到优化,数学学习信心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3.作业分层。为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国家深入推行“双减”政策。过去很多教师“一刀切”地布置作业,没有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考虑范围,学困生面临着较多的困难,逐渐失去写作业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依据差异性、层次性原则设计高质量的作业,科学安排基础题、拓展题等不同类型题目的比例。同时,可用“作业菜单”取代以往的“作业清单”,由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作业内容。如学优生可着重解决难度较大的拓展类题目,而学困生则可以将基础题作为解决的重点。通过增强作业题目的梯度性与层次性,不但学优生的求知欲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兼顾,进而促进班级所有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过去数学教师主要采用量化方式评价学生,对纸笔测试过于依赖。此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关注重点,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则受到忽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佳,很容易怀疑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改革评价机制,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与肯定学困生,促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不断提升。

1.重视过程性评价。数学教师要树立“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理念,客观评价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只是暂时落后,教师不能够总是对学困生进行批评或打击,而是要对其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态度、点滴进步等进行肯定,引导学困生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促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得到增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困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将会逐步提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

2.重视激励性评价。学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数学学习自信心不足,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适时给予学生表扬、赞美及鼓励,帮助学困生逐步建立数学学习自信心。结合心理学实验得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激励学生,那么学生能够将自身80%~90%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激励性评价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有效唤醒学困生的学习潜能、求知欲望。

(五)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而学困生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情绪紧张、烦躁不安等状况。如果数学教师仅仅从学科角度采用相应的转化策略,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就会对学困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也得不到保证。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在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时,要充分重视心理辅导。在具体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善于利用心理教育知识、技能等疏导学困生的不良情绪,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促使学困生的心理品质得到逐步改善。学校也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活动,由心理教师、专家学者等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促使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逐步舒缓。

综上所述,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不但影响到班级数学整体成绩,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综合采取一系列的转化措施,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需求,排除其不良心理情绪,逐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能力,持续改善转化成效。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学困生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