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研究

2022-11-04刘海燕

学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劳动融合评价

刘海燕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最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以及“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坚持“手脑并用”的原则,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强化自身的学科素养,而手脑并用恰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往,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地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脑力”增长,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制约了地理课程的优势,阻碍了“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达成。唯有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积极实施和渗透劳动教育,才能满足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现状

劳动教育主要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劳动素养等。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文化课程教学中,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极具实践性、生活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完成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渗透现状并不理想,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立德树人”背景下,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文化科目教学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地理教师一直被束缚在应试教学理念中,将教学目标和主要精力集中在基础知识中,误认为学生只要学会了基础知识即可,劳动则是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忽视了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未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劳动教育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低,难以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二)课堂教学方式陈旧

在现行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被束缚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即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聆听。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加麻木。久而久之,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模式下,逐渐丧失了地理学习的能力,难以实现“立德树人”下的教育目标。

(三)地理实践活动比较少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关键。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限,课时又比较少,教师常常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地理知识教学中,忽视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部分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在地理实践课程中降低了课堂标准,致使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严重阻碍了学科素养的落实。

二、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路径

(一)结合地理教学目标,宣扬劳动精神

初中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教学内容,地理学思想中也将各个时期地理的代表思想、代表著作汇集到一起,并对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以往,初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时,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精力常常集中在基础知识上,忽视了地理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目标。为了促进劳动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融合,必须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托地理学思想史、地理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目标,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强烈的劳动精神。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为了促进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即:了解气温的相关概念;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与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结合世界气温分布图,探究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了解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以“气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早晨和中午的气温有什么变化”。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结合气温测量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向学生展示地理学家是利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对气温进行测量的,在每天的2 点、8 点、14 点、20 点进行人工观测。这个观测时间点,一年四季中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这样,学生在科学家的辛苦劳动中,不仅掌握了气温测量的方法,也感悟到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从而在地理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劳动意识。

(二)深挖教材内容,强化劳动观念

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资源、土壤、气候、地貌等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在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加强劳动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鱼米之乡”,由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对鱼米之乡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和探究,了解长江三角洲适合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主要物产等,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最终形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在融合劳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这一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农业发展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鱼米之乡的开发历程分析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劳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下的教育目标。

(三)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强化劳动教育

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同时,地理实践课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因为劳动教育并非单纯地通过语言文字就能达到一定的目的,唯有融入实践活动,才能避免纸上谈兵。因此,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融合劳动教育时,必须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逐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例如,在“农业”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实践素养,可指导学生课下到超市中对当地富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分布特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购买一些种子,利用学校的空地、绿化带等,指导学生进行种植、管理,使学生在真真切切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劳动素养。再如,在“交通运输”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货车司机、铁路工人等进行采访,了解我国运输的实际情况。如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四)制作地理工具,鼓励学生劳动创新

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制作地理工具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地理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手制作地理工具。使学生在制作地理工具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获得全新的地理学习方法。同时,学生在制作地理工具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劳动教育的要求。例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由于其中涉及地球自转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相关的废旧物品,包括乒乓球、铁丝等,自行制作地球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极具热情,并自发成立了制作小组。有的学生负责搜集工具,有的学生负责绘制图纸,也有的学生整理制作思路等,最终通过合作共同完整地球仪的制作。再如,在“等高线”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陶泥、锡纸,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等高线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学生运用所给出的材料制作成山谷、山脊等模型,制作出了极具创意的教学辅助工具。这样,学生在手工制作地理工具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所学的知识点,提升了学习效果,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在动脑思考中实现了劳动创新。

(五)依托地方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多人本身并不是非常喜欢地理学科,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下,极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真正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当地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契合初中生学习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具体来说,基于地理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内容可包括当地的地方风土人情、生活资料,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大量的人文地理知识,并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良好情感;从区域上来说,在开发契合地理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可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到一起,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确保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感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另一方面,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当地的地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其成为专门的教育课程。在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大量的劳动技能,也在劳动实践课程中逐渐形成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例如,在“农业”教学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教师可结合当地的地方资源,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茶叶产业园中开展茶叶种植。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对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等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养成了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

(六)以地理研学为抓手,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劳动专业能力、劳动方法能力、劳动社会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鉴于传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促进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教材内容的限制,积极开展地理研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地理研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合到一起。例如,基于八年级地理教学内容,某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地理教学的需求,给学生组织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地理研学活动,主题为“探索本地区农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学中,教师选择了当地拥有丰厚农耕、植物和水源的研学基地,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在实际研学的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自主探究、现场调研等,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七)多元评价,关注劳动价值观

初中地理教师以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基本上都是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形式,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在地理和劳动教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等,确保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同时,在促进劳动教育与地理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对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农业”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评价中,借助笔试测验的方式,对知识掌握、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以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劳动过程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中,也能增加学生在劳动中的反思、评价等。这样一来,通过教学评价的完善和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依托地理学科在融合劳动教育中的优势,深挖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并依托地理教学目标,增加实践课程、制作地理工具、开发地理劳动课程、开展地理研学、增加劳动教育评价等,不断促进劳动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劳动融合评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融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