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路径分析
2022-11-04吴华
吴 华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雪兰莪加影 4300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新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目前,不同产业之间的交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正是为了顺应现行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其中,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交互融合最为典型。旅游产业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而文化产业中的文学、建筑、工艺、历史和艺术等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赋予旅游业持久的生命力。文旅融合实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将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在保证民族文化和乡村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入挖掘民族自身的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民族特色文化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内容,既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来当地旅游消费,又能够吸引企业投资,发展和扶持当地旅游及相关特色产业,同时,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又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播,增强居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但是现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一)没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价值,缺乏创新意识
从目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融合了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产业仍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并没有充分利用民族优秀的地方文化,在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研究中,缺少创新意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快速获得回报,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考虑当地社会文化的特点,失去了当地文化特色这一优势。在旅游项目的开发拓展中,仅仅停留在观赏和吃喝这两个层面,缺少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当地特色项目,导致游客的体验感不高,无法留住游客资源。此外,除吃、喝两部分融合了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之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在其他方面都有所欠缺,既使游客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体验流于表面,无法深入感受,又无法刺激游客消费,阻碍当地经济发展,更不利于文旅融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度较低
民族地区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本应发挥着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为开拓旅游消费市场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支持。然而,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旅游产业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民族地区的乡土文化优势。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的文化遗产、传统风俗和特色饮食都没有融入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当中,没有形成特定的、具有民族标志性的文创产品与特色品牌,导致产品项目缺少特点,游客无法获得特殊的文化体验,自然不会产生消费和重游欲望,这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无法带动依附于旅游产业的其他产业发展,从而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政府部门没有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政策,对民族文化保护不够重视,无法平衡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导致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牺牲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不利于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及时修路、建桥,也没有适时规范餐饮、住宿的经营行为,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插曲”,旅游体验不佳,对当地的整体印象较差。
二、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途径
民族地区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一定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确旅游产业的核心灵魂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民族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发挥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创立特色文化品牌。兼顾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推动旅游和文化的双向融合、互相促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只有确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能给旅游业带去无限活力。
(一)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形式的核心理念
为了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真正融合发展起来,民族地区乡村必须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形式的核心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加大保护文化资源的力度,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也不要为了保护而保护,忽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其次,要让民族文化“活起来”,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对文化形式和产品进行创新改造,依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和文物保护区等场馆展现民族文化;再次,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民族文化的趣味性、观赏性,以此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最后,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保护和开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各方因素,实现文旅融合模式下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
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决定了其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业能否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发挥出它们的经济价值,决定了这个地区旅游业的生命期限和综合竞争力。因此,民族地区乡村要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加快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赋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文化内涵,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创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民族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旅游地的旅游消费增长。地方特色品牌发展起来后,还能反哺民族乡村旅游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升旅游地知名度,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三)创新文创产品,将民族文化打造成新的消费热点
民族地区乡村实现文旅融合的突破口在于突出乡村生活生态特点,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开发特色化、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创建新型旅游文化区,优化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结构形式,将民族文化打造成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招牌”,吸引游客注意,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此外,要想获得文旅结合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文创产品和文化品牌的宣传。当地旅游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和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把握机会,将本土特色文创产品推广出去,扩大民族文化品牌的名气,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外地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企业来此投资,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链,最后在经济市场站稳脚跟,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当地居民带来稳定收入。
(四)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民族地区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当地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同时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推动文化建设;要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监督和管理,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能责任,朝着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提供资源服务,首先要安排民族文化专业人士对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和鉴别,在确定其文化价值后,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布局,转变产业结构,以适应当地的特色人文环境。其次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对其进行宣传,创新营销模式。运用文化产品化、文化主题化、文化品牌化、文化体验化、文化游玩化等方法,提高文化旅游的商业价值,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塑造新产品体系,打造独属于当地的IP;创建主题文化园、博物馆、纪念馆;推出主题文化旅游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红色旅游、遗产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活动。但在创新开发文旅融合项目时,所有决策都要以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前提。政府要规范开发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对市场的服务性,推动文化场所和旅游场所的高质量融合。
(五)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居民是民族地区乡村特色文化的最好代言人,因此,民族地区发展文旅产业,要重视当地居民的主观意愿,为居民谋福利,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首先,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提高居民对自身文化风俗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让他们积极展现特色文化和风俗习惯,为旅游产业增添文化内涵。其次,要提高居民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参与度。大部分居民没有接触过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在前期开发中,应多调查居民的主观意愿,收集居民的意见,引导他们认可文旅融合模式。再次,政府要给予他们获利的保障,主动牵线地方龙头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产销关系,把居民的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以旅游产品的形式销售出去,在建立博物馆、文化体验馆、古镇文化街时,通过分红形式给予其真实的利益回报,以此加强他们对旅游产业的信任,进而参与其中。最后,居民在发现自身文化能转化成经济效益后,就会自发地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为政府实施民族特色文化区域保护工程提供帮助,在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自觉监督社会企业是否存在不当行为。
(六)以文化企业为主导,科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
对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时,民族地区要以文化企业为主导,从文化企业的专业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还要严格按照政府政策的标准进行开发,以保护民族特色文化、风俗习惯、生态环境为基础,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盈利,还要肩负起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文旅合作的质量,丰富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旅游和农业一体化,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文化和旅游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三、结语
为了壮大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繁荣民族特色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是很有必要的。旅游业想要提高自身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加消费热点、延长产业的生命周期,实现蓬勃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对其内在价值的加持。我国虽然大力推行这一发展模式,但是不少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不高;在文旅融合中没有突出和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没有借助旅游业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产品,提高本土品牌的知名度;旅游项目仍停留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中,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导致文旅融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低。这些问题都使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无法发挥振兴乡村经济的作用。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给乡村带来经济效益,政府部门要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监督管理能力;企业要创新发展模式,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居民要积极投身于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文旅融合产业注入新活力。通过多方努力,实现旅游和文化融合统一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