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一体化背景下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
2022-11-04宋砚清
宋砚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引言
公元前495 年,吴王夫差开凿自东吴苏州望亭到中吴常州奔牛,长达170km 的运河(即江南运河),汩汩流淌了2500 多年的运河穿越苏州、无锡、常州三城,形成了城依水、水抱城,城河相依、人水相亲的三城一体格局,孕育了享誉天下的东吴文化和富甲一方的“苏锡常”铁三角。
一、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现状
2014 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在27 段河道遗产中,江南运河里的常州城区段、无锡城区段和苏州城区段都被列入其中,而在58 处运河遗产中,苏锡常段大运河有7 处名列其中。
苏州段大运河,北起苏州市与无锡市交接处的望亭镇,南至江苏省与浙江省交界处的苏州市吴江区鸭子坝,其穿越苏州市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古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区等区,全长有82.35km。苏州段大运河一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苏州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一直强盛的动力源泉。
无锡段大运河,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社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km。无锡段大运河的特点是通江连湖,即贯通长江连接太湖。
而常州段大运河西自常州市奔牛镇九里入境,东至常州市横林镇古槐滩出境,全长共有45.8km,其中属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段是西起常州市新北区连江桥,东至常州市武进区东方大桥,全长共有23.4km。常州段大运河也是常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孕育了常州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等。
二、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
尽管苏锡常处在同一文化类型,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较多,但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形成与苏锡常城市形象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究其原因,除整体规划、宏观统筹等方面欠缺,权益分配意见不一致以及传统的地方文化保护主义思想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
苏锡常段大运河全长100 多km,运河两岸的土地规划相对混乱和复杂。在早期的城市建设中,由于运河在交通和用水方面的优势,运河两岸大多是工业、仓储和居住区,而且两岸大部分道路都是高架高速公路和干道,两岸景观总体缺乏美感,河畔绿地不连贯,景观绿化主要以保护树木为主,观赏性不强,相对单调,花木种类也相对较少。就历史文物或历史遗迹而言,有许多文物和遗迹,因为横跨多市和多个行政区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串联和整体设计,所以大运河的整体价值未被充分发挥和利用。
此外,苏锡常段大运河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深入,文旅产品相对单一。总的说来,目前苏锡常段大运河的文旅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文旅产品形态单一,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和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文旅融合度不够,河流旅游只局限于各个城市,没有跨市旅游线路,时间短、频率低。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沿苏锡常段运河出土的曲艺、杂技、绘画、民俗、戏曲、文学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但很少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似乎都处于时过境迁或者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河道两岸景观整体上缺乏连贯性,景观绿化以保护性树木为主,相对单一,缺乏观赏性,苏锡常段大运河未形成整体旅游效应和品牌效应,体验性旅游项目较少。
三、苏锡常一体化有助于破解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问题
(一)苏锡常一体化
2020 年4 月21 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江苏最高建筑”苏州国金中心举行。这次非同寻常的圆桌会议,标志着苏锡常一体化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一改过去苏锡常一体化发展一直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局面。
历史上,无锡一直都隶属于常州或者苏州,直到1983 年全国行政区划调整,苏锡常才成为三座独立的地级市。虽然分了家,但三地仍然“血浓于水”,在改革开放初期三市手拉手并肩作战,乡镇企业和社队企业异军突起,走出了一条乡镇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三座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呈现井喷式增长。所以,苏锡常一体化的概念很早就深入人心。从地理位置来看,苏锡常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在经济发展方面,三地经济活力足、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具备强强联手的坚实基础。
(二)城际运河联动
苏锡常一体化,不仅表现在人文、经济、交通、医疗、产业、资源和其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更表现在历史和文化的一体化传承和发展,从而为苏锡常都市圈的整体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持,而苏锡常段运河旅游联动正是破解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问题的制胜招数。
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被共享、共用的特点,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的属性,同时具有不可再生、多功能、发展变化等文化公共物品特性。大运河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是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与大运河文化治理的内容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大运河文化治理领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为解决传统保护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对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苏锡常一体化背景下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策略
(一)各自挖掘所在城市大运河文化遗产,形成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精华段
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大运河旅游的吸引力,苏锡常三市有必要做好凸显地方特色和旅游设施等一系列工作。一是对苏锡常三市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各市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下所沉淀下来的各自的运河地域精神,虽然三市皆有很多共同的运河文化基因,但也有各自的闪光点,如苏州的运河商业文化,无锡的运河工业文化和常州的运河红色文化,等等。二是根据三市不同的运河地域精神加强“三市运河”旅游品牌建设,如苏州开辟了多条运河游览线,无锡创建了运河工业遗址展馆,常州创建了“运河红馆”等。三是细分运河旅游市场,根据目标旅游者对三市运河旅游项目的偏好,结合地域精神,做好目标市场与旅游目的地的联系,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准确设计旅游产品和服务,并配以推广方案,进行精确营销。四是提高品牌意识,确保品牌声誉,确立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品牌。
(二)共建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厅
苏州作为一座与运河融为一体的城市,园林文化、水乡文化、曲艺文化、书画文化、诗词文化、非遗文化不仅成为当下苏州的代名词,更成为大运河的文化注脚。无锡自古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誉,近年来通过对运河工业遗址的改造,在运河两岸打造了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空间,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则成为运河沿岸的影视创作高地。近年来,常州对运河文化的挖掘也可圈可点,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篦箕巷、钟楼运河风光带、运河五号、运河十号、东坡公园等运河景点,数不胜数,而且还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展示了历史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但是,这些景点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三座城市的运河魅力,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而且游客也不可能一次性地全面体验苏锡常段大运河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所以,建立一个集中反映三城运河文化遗产的展示厅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使人们足不出城就能全面地了解苏锡常段大运河的文化沉淀和时代风貌,并激发人们亲往三城的旅游欲望,从而一睹三城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
(三)共办大运河文化遗产学术研讨等活动
为了扩大苏锡常段大运河的影响力,从而为苏锡常强劲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气、人脉、资本、技术、市场、信息等各种资源,苏锡常三城的学界、政界、企业界和媒体需要联合起来,共同举办多场次、多主题、多形式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学术研讨活动。一般来说,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在哪里举办,哪里就会成为研究、讨论、报道的热点,以及产生重大影响的焦点,所以苏锡常三座城市需要群策群力,相互配合,轮流在三城举办以大运河为主题冠名的国际和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体育赛事活动、文化展览活动、产品展销活动等,并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传播,扩大苏锡常段运河文化的整体影响力,吸引广大游客进行文化艺术消费。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运河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在文艺作品创作、文艺空间开发和文艺市场运作中注入更多的市场思维,增强市场活力和经营效率。
(四)开辟苏锡常城际运河旅游线路,提供文旅休闲一条龙服务
延伸运河旅游线路和提供文旅休闲一条龙服务是苏锡常城际运河旅游品牌建立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魅力和实现苏锡常一体化水平和层次的重要一环。目前,苏锡常各自开发了城内运河旅游,有着一定的运河旅游发展经验,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比如,目前三地还主要以运河观光和曲艺欣赏为主,只有白天和傍晚场次,未与娱乐、餐饮、休闲、商务等结合起来,运河城际旅游市场还是一篇空白。显然,苏锡常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极为发达的区域,运河城际旅游一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通过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开辟“苏州-无锡-常州”“苏州-无锡”“无锡-常州”等多条旅游线路,不仅有白天、傍晚班次,而且有深夜甚至隔夜班次,游船的服务项目也更加丰富,可以提供观光、休闲、娱乐等服务,也可以供朋友聚会和商人商谈。
作为弘扬苏锡常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开辟苏锡常城际运河旅游线路非常有必要,也正当其时。苏锡常一体化,首先是交通一体化,其次是产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等,而苏锡常城际运河旅游都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些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