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策略

2022-11-04刘红霞

旅游纵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焦作技艺文化遗产

刘红霞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引言

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焦作市如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助力“山水富城·文武福地”旅游形象的实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怀川平原,北靠太行、南接黄河,下辖武陟县、修武县、温县、博爱县、孟州、沁阳等6个县(市),古称怀川、覃怀、山阳。《禹贡》:“覃怀地,商畿内地。”《周礼·职方氏》疏:“覃怀为县名,属河内。”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河东、河内、河南居天下之中,似鼎之三足,是帝王们更迭建都之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焦作璀璨的非物质文化,截至目前,焦作共有非遗项目188 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57 项,市级118 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河南省均名列前茅,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技艺、董永传说、怀梆、耍老虎、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等,堪称焦作历史积淀的精髓。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二、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焦作各县市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将“无形”的非遗项目“有形化”,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暖记忆,为全社会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例如,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沁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出的精品节目——“梆主驾到”,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统戏剧类项目怀梆搬上荧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非遗文化,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焦作市博爱县以地方传统特色小吃为切入点,借助地方旅游平台,多次举办传统技艺小吃一条街活动,将许多散落在乡间的非遗项目“有形化”,以特色小吃的形式呈现,如苏寨牛肉面、清化水席、小车牛肉和老沙家牛肉丸、博爱杂拌、浆面条、绿豆凉粉等。

(二)存在的不足

1.年轻人参与性不高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微信、小程序、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娱乐媒介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一些民间传统技艺逐渐被人们遗忘。尤其是年轻人在情感上疏远了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甚至认为这种艺术形式“很土气”,是老古董。年轻人“不愿学、不愿听、不愿看”,这些民间传统技艺几乎到了后继无人、接近消亡的窘境。比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怀梆,是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围坐在一起,祈雨求福的唱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演变成梆子戏。时过境迁,怀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表演市场萎靡不振,演员生计难以为继等,整个剧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轻人看不到学习“古董文化”的“钱途”,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也缺乏吸引年轻人的魅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旅游开发的产业化道路,对于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血脉,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焦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零散分布于乡村,产业集聚度不高,和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融合度不够。第一,饮食类非遗制作技艺还未真正与餐饮业相融合。比如,怀府闹汤驴肉制作技艺、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武陟油茶制作技艺、怀帮黄酒酿造技艺、蒋氏豆沫制作技艺、苏寨陈家牛肉面制作技艺等,可以通过场景再现、技艺展示、沉浸式体验等,开发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餐饮产品;但是,目前大多数鲜为外地游客所知。第二,“非遗”旅游商品品种较少,结构单一。据统计,焦作“非遗”旅游商品大多是饮食类,工艺类的收藏品较少,可以将胶胎瓷制作技艺、黄河澄泥砚、陈氏叶雕等,经过巧妙设计,开发成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被开发成了旅游纪念品。

3.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

如今,随着5G 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零售、旅游、娱乐、教育、医疗等方面。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用还处于较低水平,仅仅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信息的简单录入,无法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查找非遗相关的详尽信息,更无法保障非遗项目信息在全国同步和共享。目前,焦作非遗官网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善,相关网页只是简单列举非遗基本信息,缺少具体的数据统计,云直播、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还处于较低的建设水平。

三、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

(一)营造全域保护的良好氛围

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引导旅游企业、民间团体、当地居民、旅游者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真正感受到非遗的内在魅力。一是充分利用当前各种新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如可以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小红书、快手等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民众对非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二是政府可以通过税费减免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团体或组织,加入非遗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三是与旅行社合作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将焦作的非遗旅游项目以点、线、面的形式串联起来,推出一系列非遗旅游路线,如“四大怀药”康养之旅,陈氏太极拳体验之旅,焦作非遗美食品鉴之旅等。四是积极推进非遗进中小学教材、进课堂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直流淌在年轻人的血液中。要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非遗研学线路,通过非遗文化展示、展演、传习或者游玩体验,使传统民族文化内涵根植于青少年心中。

(二)促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魅力。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强大推动力的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并为现代社会所接纳,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非遗+餐饮

美食节庆活动可以增加非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对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有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焦作尽管也举办过多次美食节庆活动,但活动规模不大,宣传不到位,大家的参与度低,未形成旅游热点。焦作可以尝试与餐饮企业合作,设立非遗合作餐厅,以餐饮企业为平台推介焦作非遗项目,特别是饮食类非遗项目,如合作开发非遗美食菜品。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全市评选出了100 家“非遗”老字号美食门店,并印发了焦作非遗美食指南地图,这种做法值得称赞。如果能在顾客体验非遗美食过程中增加非遗技艺表演或设立专门的手工作坊,如亲子互动项目,让大家亲自动手做以“四大怀药”为食材的各种糕点。还可以设立“闹汤驴肉”加工作坊,闹汤驴肉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其制作过程,设置互动项目,制作好的成品可以出售,既提高了顾客的参与度,培养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又带来创收。

2.非遗+景区

非遗项目与旅游景点的联合开发,可以补景区文化内涵不足、开发模式静态单一的短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承载性,易于保护并传承。焦作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云台山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林七贤传说”融入景区,推出游园式山水国风精品演艺节目——“七贤游园”,七位身着华美汉服的演员通过精彩演绎,风度不凡的嵇康、文武双全的阮籍、音乐鬼才阮咸、嗜酒如命的刘伶、温润如玉的山涛、卓尔不群的向秀、秀美神采的王戎7 贤仿佛从历史画卷中复活,在游人面前抚琴长啸、饮酒纵歌、泼墨挥毫,让广大游客在“赏山水美景”的同时,能够“品传统文化”。焦作还可以在非遗项目进景区方面做文章。一是将互补性资源组合在一起。以自然山水资源为主的景区,适合融入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云台山景区与“竹林七贤传说”国风演艺就是典型的优势互补。二是旅游小镇、特色小镇,适合融入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类等观赏性、互动性较强的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怀梆、唢呐艺术进焦作沁阳黑陶小镇,欢快的舞蹈、喜庆的唢呐演奏与古朴沉寂的窑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三是可以将技艺展示类的非遗项目请进景区。让游客在游玩之余,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非遗+旅游商品

兼有纪念性和工艺性是旅游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本质特征。非遗旅游商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转化成“可衡量、可感知”的旅游纪念品,既具有非遗的文化价值,又兼有纪念性和工艺性。当地可以考虑研发“四大怀药系列化妆品”,如爽肤水、精华液、美肤面膜、润肤霜等,还可以清化扇艺、柏山缸、清化竹器、李氏剪纸、董氏面塑等为主题,研发更多既具有工艺性、纪念性,又具有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

(三)加强非遗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催生了“人在家中坐,身心看世界”云旅游模式。所谓“云旅游”,是借助云计算和终端设备,为游客提供线上个性化“云体验”的旅游服务模式。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全新的智慧旅游方式,“云旅游”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它主要借助VR,向游客展示虚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场景,为游客提供尽可能逼真的旅游体验。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玩转故宫”导览小程序,游客可以借助“VR+语音+图文”游览故宫所有的开放区域,甚至走进太和殿,坐上“龙椅”。2022 年“五一”期间,携程网推出的“跨越山海·心归三亚”“云赏曲”“云逛博物馆”等云旅游直播活动,热度较去年提升了82%。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可以借鉴“云旅游”的形式,开展线上语音讲解服务,或是开展线上直播互动,甚至可以和在线旅游(OnlineTravelAgency,OTA)合作开展“直播+讲解+带货”,即通过旅游达人或金牌导游开展精彩讲解和在线互动直播,宣传非遗旅游商品。即使大家足不出户,也能尽享怀川文明之旅。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区域共享”,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比较丰富,但在其旅游开发过程中,资源优势不突出,叫得响的非遗品牌较少,下一步应在打造一流非遗品牌上下功夫。

猜你喜欢

焦作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临轩听雨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