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2022-11-03姚春杰尤书德安文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内酯银杏神经功能

姚春杰 尤书德 安文峰

(1河南省襄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襄城 461700;2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许昌 461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属于脑血管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使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AIS是脑卒中常见的疾病类型,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0%,具有较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1]。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AIS常用药物,多数研究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虽然对患者病情改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疗效比较单一[2]。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的一种新型中药制剂,有研究报道显示,其用于治疗脑卒中具有良好的效果[3]。目前研究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多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关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IS患者,并对其临床疗效、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结果相关参数、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炎症因子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医院收治的13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常规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52~76岁,平均(63.38±4.4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7.8~13.1 h,平均(15.52±2.64)h;基础疾病:高血压6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11例,高血脂病12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35例,脑叶26例,小脑5例;体质量指数(BMI)18.9~27.8 kg/m2,平均(23.57±2.32)kg/m2。观察组男39例,女27例;年龄54~75岁,平均(64.02±3.8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8.7~22.9 h,平均(15.89±2.37)h;基础疾病:高血压4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3例,高血脂病10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33例,脑叶27例,小脑6例;BMI 19.2~28.0 kg/m2,平均(23.12±2.5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批号:2022002)。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欧洲卒中组织发布的关于AIS诊断标准[4];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AIS;NIHSS评分<20分;年龄超过50岁;发病时间<24 h;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源性卒中病史;近1个月内接受过溶栓、抗凝等治疗;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器官损伤;合并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存在颅内动脉瘤、脑脓肿、脑出血、脑创伤等;大面积脑梗死;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入组前3个月存在颅内手术史;合并恶性肿瘤;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等。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常规组:入院24 h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J20160684)治疗,100 mg/次,1次/d;口服替格瑞洛片(国药准字J20171077)90 mg/次,2次/d。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Z20120024)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国药准字H11021490)中静脉滴注,10~15滴/min,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显效:NIHSS评分改善>70%;有效:NIHSS评分改善20%~70%;无效:NIHSS评分改善<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TEG监测结果相关参数。TEGTEG-5000型TEG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监测两组治疗前后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速率、最大振幅、血凝块成形时间。(3)神经功能。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IHSS评分具体参考文献[5],共8个维度,总分45分,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4)血小板功能、致炎因子。采用CytoFLEX流式细胞仪(美国Beckman公司)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PAG)、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6(IL-6);循环酶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5)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部轻度疼痛、皮疹瘙痒。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42%)高于常规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TEG监测结果相关参数比较治疗前,两组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速率、最大振幅、血凝块成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成形时间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长于常规组(P<0.05);两组血凝块形成速率、最大振幅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EG监测结果相关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EG监测结果相关参数比较(±s)

时间 组别 n 凝血反应时间(min) 血凝块形成速率(°) 最大振幅(mm) 血凝块成形时间(min)治疗前 观察组常规组66 66 t P治疗后 观察组常规组66 66 t P 5.89±0.87 5.97±0.75 0.566 0.572 7.56±0.92 6.82±1.10 4.192 0.000 64.81±6.99 65.37±7.57 0.442 0.660 55.24±6.18 61.56±7.82 5.151 0.000 68.79±7.72 69.11±6.78 0.253 0.801 53.19±4.97 63.15±5.11 11.351 0.000 1.62±0.24 1.58±0.31 0.829 0.409 2.78±0.32 2.15±0.29 11.851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S100B、NSE、BDNF、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B、NSE、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BDNF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s)

时间 组别 n S100B(ng/L) NSE(μg/L) BDNF(μg/L) NIHSS评分(分)治疗前 观察组常规组66 66 t P治疗后 观察组常规组66 66 t P 4.25±0.64 4.40±0.77 1.217 0.226 1.12±0.25 1.92±0.38 14.288 0.000 26.85±3.42 27.12±3.11 0.475 0.636 7.69±0.82 12.56±1.61 21.897 0.000 3.36±0.44 3.21±0.60 1.638 0.104 7.22±0.94 5.72±1.13 8.291 0.000 17.38±2.51 16.85±3.36 1.027 0.306 9.25±1.62 12.47±2.26 9.408 0.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炎症因子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PAG、CD62p、sIL-2R、IL-6、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G、CD62p、sIL-2R、IL-6、Hcy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炎症因子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炎症因子指标比较(±s)

时间 组别 n PAG(%) CD62p(%) sIL-2R(mg/L) IL-6(pg/L) Hcy(μmol/L)治疗前 观察组常规组66 66 t P治疗后 观察组常规组66 66 tP 61.33±7.52 62.08±8.20 0.548 0.585 41.35±5.11 49.62±5.87 8.633 0.000 4.69±0.44 4.81±0.52 4.431 0.155 2.90±0.39 3.59±0.44 9.534 0.000 462.11±47.08 459.74±52.07 0.274 0.784 289.62±35.24 345.11±40.26 8.246 0.000 129.85±15.14 133.71±17.26 1.366 0.174 65.34±7.88 82.13±9.50 11.051 0.000 24.77±3.32 25.41±2.84 1.190 0.236 8.25±0.99 10.98±1.37 13.121 0.000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与常规组(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AIS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该病机制较复杂,与血小板功能、炎症反应、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抗血小板药物是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是临床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可通过有效抑制AA环氧酶活性、阻碍血栓素A2生长,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格瑞洛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导参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且该过程是可逆的[6]。临床研究发现,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双联药物治疗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存在一定药物抵抗性[7]。由于AIS需要及时治疗,且对患者预后影响比较大,探究更加有效治疗方案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中医认为,“中风”是该病的主要病机,气血运行不畅、情志不调、饮食不畅等可加重该病病情发展。银杏有“植物活化石”之称,且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临床多用于治疗瘀血阻络、高脂血症等疾病。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是一种新型中药制剂,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的一种内酯类化合物,有研究结果显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减小脑梗死体积,且还能抑制氧糖剥夺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保护脑神经的作用[8]。临床研究发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卒中患者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并降低炎症介质、氧化应激水平[9~10]。TEG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能反应患者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可作为AIS患者诊断的重要指标[11]。本研究结果也发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IS患者效果明显,并能改善TEG相关参数。可见,AIS患者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下,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从而能保护脑组织。

有研究认为,AIS与神经功能、炎症反应等有关,S100B是一种神经组织蛋白,主要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大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中;NSE是神经元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在神经组织中活性较高;BDNF是神经细胞再生的一种蛋白,主要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分泌,在脑卒中患者血清内S100B、NSE表达升高,BDNF表达降低,可作为神经功能评估的指标[12~13]。sIL-2R是白细胞介素2的一种受体,其含量升高可加重患者炎症反应;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血清内含量较多时可刺激致炎因子大量释放,引起机体炎症反应,临床研究发现,在AIS患者血清内sIL-2R、Hcy表达上调,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14~15]。治疗后观察组S100B、NSE、PAG、CD62p、sIL-2R、IL-6、Hcy等低于常规组,BDNF高于常规组,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提高AIS患者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并降低炎症反应,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提高AIS患者疗效,改善凝血功能、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并降低炎症反应。本研究虽然证实了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在AI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但受临床环境限制,只观察了短期疗效,今后可增加随访,观察长期预后。

猜你喜欢

内酯银杏神经功能
内酯类物质在食品中的贡献及形成机制
内酯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风味贡献及形成机制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银杏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腊月里的银杏果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