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参果疫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2-11-03张丽芳

长江蔬菜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人参果石林种苗

张丽芳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650034)

人参果,原名安第斯山茄,别名香瓜茄、香艳梨、长寿果等,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为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成熟的果实呈奶油色或米黄色带紫色条纹,呈圆形、卵圆形、心形或陀螺形。 人参果既可作水果生食,也可作蔬菜食用,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C、氨基酸及锌、钼、硒、钴等十多种微量元素[1],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人参果引入云南栽培已有20 a 以上的历史,由于云南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富含矿物质等自然条件,很适于人参果的种植。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人参果作为高原特色蔬果在云南各地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效益不断提高,全省种植面积超过16 700 hm2。 石林县作为云南省最集中的种植区[2],2021 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0 400 hm2。 受气候条件、栽培品种及管理技术等因素影响,区域内人参果疫病高发,且呈逐年加重和扩大趋势,严重影响了人参果的生产。 为减轻该病造成的影响,笔者对近几年石林县人参果疫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跟踪,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 石林人参果的生产情况

石林县人参果种植区海拔在1 600~2 300 m,西街口镇为核心种植区,平均海拔2 030 m,年平均气温15.2℃,年降雨量741.8 mm,该镇人参果种植面积占全县的80%以上。 人参果的种植模式是1 a 1茬,主要采用露地种植,从育苗至果实成熟140 d左右。 每年2~3 月育苗,4 月移栽大田, 每667 m2种植900~1 000 株,7 月底可采收第1 茬果实。人参果收获期较长,不断开花,不断结果、成熟,采收期从7 月底一直持续到12 月初,整个收获期可采收6~8 茬果,9~10 月是果实品质最佳期,平均每667 m2产量在2.0 t 左右,产值在9 000~12 000 元。 石林县一般从5月底进入雨季,6~8 月阴雨天气较多,湿度较大,温度13~25℃,这时期人参果正处于营养生长和开花结果旺盛期,气候条件很适于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石林人参果的种植生产中, 疫病的防控是整个生育期管理的重点。

2 人参果疫病发病症状

人参果疫病主要侵害叶片和茎,严重时花和果实也能受害。 一般叶片上的症状最明显,叶片感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灰绿色小点,后变成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颜色由浅变深呈褐色,边缘无明显界限,病健部交界处长出一圈白色霉层, 叶片背面更为明显。 干燥时,病斑干枯呈黑褐色,质脆易裂,白色霉层消失,扩散速度减慢。发病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叶脉、叶柄及茎部,叶柄上多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条斑,茎部染病初呈水浸状,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形成长短不等的褐色条斑,后变黑色稍凹陷,其上部枝叶萎垂。 在潮湿条件下,茎部条斑上也能长出白色霉层[3]。果实染病时,最初在果面上出现油浸状不规则斑点,后变暗褐色至棕色,稍凹陷,边缘明显呈不规则云纹,果实不变软,空气相对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迅速腐烂[4]。 空气干燥时,果实病斑干枯发硬,无白霉,不易扩散。 病害流行时,植株叶片下垂、萎蔫、卷缩,全株变黑呈湿腐状,叶片大量脱落,田间一片焦枯,植株成片死亡。

人参果疫病严重发病时植株状况

3 人参果疫病病原菌

人参果疫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为致病疫霉菌[(Mont.) de Bary],其为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 疫霉菌除了侵染人参果外,还能侵染马铃薯、番茄等其他茄科作物。 菌丝体是其侵染寄主的唯一方式,菌丝体无色,没有隔膜,有分枝,生长于寄主细胞间[5],靠吸器汲取寄主细胞的养分。疫霉菌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世代产生厚壁卵孢子,但很少发现[6]。无性世代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呈柠檬状、无色、壁薄,顶端乳头状突起。 在低温高湿(10~13℃,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条件下,孢子囊萌发后能产生6~12 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具2 根鞭毛,能在水中游动。 游动孢子产生后3~5 h 可侵入寄主。游动孢子可失去鞭毛,形成球形休眠孢子。条件合适(阴雨潮湿,气温偏低)时,游动孢子重新形成细胞壁和萌芽管, 再通过萌芽管直接侵入叶片、茎部皮层及果实组织。

4 发生规律

人参果疫病是为害人参果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人参果的生长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有密切关系。 病菌以菌丝体或卵孢子随扦插种苗传播[3],或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生产过程中通过起垄、耕地等农业操作传至地表,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 带病种苗或前一季遗留在土中或田块周边的病残组织都可以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 进入雨季前,白天温度相对较高,湿度较低,植株正常生长,不出现病症。 进入雨季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早晚露水较重,日暖夜凉,病菌在叶片、茎秆上进行初侵染,然后,病原菌形成孢子囊,可借空气、风、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经过多次重复传播和侵染, 可使大面积植株发病。

5 发病条件

5.1 菌源

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或带菌种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一是人参果生长期病株上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或植株病残体组织掉落到地面,随着翻挖土地被埋入土壤,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年重茬种植的初侵染源。 二是农户不科学地自留自繁种苗, 导致种苗带菌率高。 人参果种植区大部分农户在人参果的生育后期,从植株上剪取枝条,越冬保存至次年2~3 月,然后剪成带1~2 节的茎段扦插繁育种苗。剪取枝条过程中,如果农户选取了带病植株的枝条,扦插培育出来的就是带病种苗。 带病种苗种植后,气候条件适宜时,表现出症状,形成中心病株,病菌借助雨水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病害迅速向周边扩散造成疫病的蔓延和流行。 因此,种苗和土壤带菌是人参果疫病大面积流行的重要因素。

5.2 气象因素

人参果疫病是气传性流行病害,在其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7],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在人参果生育期内,阴雨连绵,白天温度22℃左右,夜间温度10~13℃,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持续较长时间,或昼夜温差大,早晨或夜间多雾、多露情况下,人参果疫病较易发生。该病发生后,若不及时防治,传播迅速,10~14 d 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8],造成毁灭性损失。云南的大部分人参果种植区生长期的温湿度都适于疫病发生, 所以病害频发,为害严重。 在石林人参果露地栽培中,6~8 月,雨水偏多, 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该病发生严重。2016-2021 年,笔者在石林西街口镇和圭山镇,累计调查105 块种植地, 所有地块都发病, 即病田率100%,病株率18%~56%。

5.3 品种抗病性

不同人参果品种对疫病的抗病力有较大差异,相同条件下, 相对抗病性强的品种病害为害较轻,而抗病性较弱的品种,易感病,病害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一般情况下,植株叶片大且肥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种比较抗病, 而植株叶片细长较薄,叶色黄绿的匍匐型品种容易感病。针对石林县主栽的大紫和圆果2 号2 个品种而言,大紫的抗病性优于圆果2 号。

5.4 栽培环境和管理水平

疫病的发生与田间环境和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排水不畅的田块,发病较重;土壤贫瘠或黏重,植株生长瘦弱,病害易发生;种植过密或修枝整形不到位,通风透光不良,可增加田间小环境湿度,易发病;氮肥施用过多引起植株徒长,易发病;连作地块比轮作地块发病重,前茬是番茄、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的地块发病也较重。 笔者多年调查发现,地理条件相似,种植品种相同的人参果地块,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发病情况, 发病较重的地块通常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种苗带病、田园不清洁,种植方式不合理及防治不及时等。

6 综合防控措施

6.1 选用健康种苗

目前,在大多数人参果种植区,带病种苗仍是疫病的主要侵染源。因此,选用健康种苗,减少初侵染源,是人参果生产中防治疫病的关键措施。 建立无病留种田,规范进行扦插育苗,可以极大地减少初侵染源,从而有效防治疫病的发生。 不管是农户自行扦插繁育种苗还是育苗公司集中育苗,都必须严格筛选留种植株和地块, 确保留种母株无病,育苗环境要洁净,并远离茄科作物种植地,育苗所用的基质、育苗盘等必须严格消毒。 提倡用脱毒组培苗作为种苗, 脱毒种苗因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无菌组培快繁, 防虫隔离网温室无菌基质炼苗等技术,能有效防止种苗带菌,极大程度降低人参果疫病的发生概率。当前生产中选用优质脱毒种苗具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大力推广脱毒种苗应成为今后人参果生产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6.2 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地势较高、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在低洼地和黏重土壤的地块种植,栽种前进行土壤杀菌消毒,起垄栽培;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局部小气候,降低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特别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少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及时整枝打杈,并清除修剪下来的枝条,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8];进入雨季,勤观察植株状况,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出田,深埋处理,及时用药剂防治,减少田间病菌量,控制病害扩散蔓延。

6.3 合理轮作

土壤中的病残体是人参果疫病发生的另一主要初侵染源,所以,生产上尽量避免连作,以防止土壤残留病残体再传播。 同时也要避开前茬为马铃薯、番茄、烟草等茄科作物的地块,有条件的种植区与禾本科作物或豆类作物进行轮作。

6.4 科学使用药剂防治

目前,由于没有高抗疫病的人参果品种,在病害发生流行时,药剂防治是控制人参果疫病的主要措施,只要防控及时,合理使用药剂,可以实现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进入雨季后,抢晴进行第1 次药剂预防,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9]、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 倍液,中午前进行叶面喷雾,第1 次药后7~10 d 喷施第2 次;发生初期,可选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64%杀毒矾(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10]、60%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或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500 倍液, 每隔7 d 防治1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防治次数,不同种类的农药应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猜你喜欢

人参果石林种苗
人参果,能补什么
林木种苗行业发展现状及管理措施探讨
浅谈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峥嵘向上石林峰
苗木信息
人参果 脱贫果
吃货妈妈
林业种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