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周边资源的地理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
——以“深圳市平冈中学周边的龙岗河”考察为例

2022-11-03郭芳英范佳鑫

地理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龙岗研学育人

郭芳英,范佳鑫

(1.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172;2.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广东 深圳 518116)

地理学是一门能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让学生在野外或社会调查中学习的科学[1]。校园周边是指以学校为圆心,以3~10千米为半径,用时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主题性研学实践的区域范围。校园周边的乡土资源区域尺度虽小,但其拥有地理学研究及课程育人价值等诸多要素,这是开展地理研学实践的独特资源,是教材情境素材的重要来源。本文以平冈中学研学实践为案例,挖掘实践课程内容及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以探讨实践课程的实施价值。

一、依托校园周边资源开发研学实践课程的意义

依托学校周边资源的研学实践,让教育教学走出校园与课堂,让学习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本走向田野,有助于提升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生活品质、地理实践力和地理思维品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1.有利于引导学校课程创新及特色化发展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国家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学科对“立德树人”的独特贡献。学校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学校教师的优势,鼓励学科教师或团队开发学科化的拓展性课程,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依托校园周边独特的地方资源开发学科性或综合性研学实践课程,是学校课程开发及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实施的重要体现。

2.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校与社会的认知能力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行动、有担当以及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学子。校园周边属于社会范畴,学生以校园周边区域为据点开展研学实践,走出学校接触社会,这是改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囿于校内、课堂内的突破,是实现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实现“游”与“学”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2]。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3],校园周边的小小区域同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地理学科课程理念强调的“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4]。学校周边区域是学生最熟悉的真实情境之一,据此开展研学实践是创新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了解家国、走向世界夯实基础。

3.有利于提升教师研学实践的组织与指导能力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精选了学科内容,重构了学科内容结构体系,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及新的评价方式,对教师而言是巨大挑战。无论是资深教师还是新教师,要充分理解和精准把握其育人本质及课程结构,都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并储备更多学科新知识、新方法才能应对新的育人要求。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的课程标准中却没有体现,在以往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也是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的内容。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4]。因此,需要教师具备对地理实践力的研究、理解、转化及指导能力。利用校园周边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一个低成本、高效能的实践范式,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4.有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双减”的核心是减少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及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时间应如何规划,显然不能从“累死”管控模式转变为“放羊”模式。开展基于校园周边资源的研学实践活动可作为“减作业”的重要方式,是打破以往学生在校内课堂与校外培训机构之间频繁切换的僵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并使其成为开展深度教学、深度实践的突破口。基于主题式、任务驱动式的研学实践,并非让学生“纯玩”,而是要求学生针对所研究的主题或任务,在行走中观察、思考及探究,对现有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或提出改进思路,对自身研学实践过程的得失进行反思,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输出成果,这是作业创新的方式之一。研学实践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做人及做事的本领,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及调查,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素质教育,提升育人质量。

总之,基于校园周边特色资源开发和实施地理研学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中观察、行动和思考,让‘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地理观念转化为看得见、触得着、可评价的真实行为,使‘做中学’‘悟中学’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5]

二、调研分析校园周边资源,精选研学实践内容

以学校周边区域资源为依托,开发有特色的研学实践课程,既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式,也是校本化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式,是校外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组织学科组(备课组)或教师个体对学校周边的资源开展实地调研,从静态的资源类型、动态的资源变化及综合角度等方面进行精准评估。

1.调查分析校园周边资源类型

地方政府及办学单位对学校选址十分慎重,选址时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因此,学校所在位置要么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要么是人口、聚落集中,要么交通便利,要么地域文化特色突出,这些特征给地理研学实践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周边地方性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图1),每一类资源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目的、方法及价值。

图1 校园周边地方资源的主要类型

2.分析校园周边地理要素的动态演变

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校附近区域的演变是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例如,三大产业的结构、城乡地域结构、地域文化及景观、交通布局方式及格局、生态环境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为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因此,课程开发之前需要从时间纵线分析地方资源的种类、丰富程度及研学实践的价值。例如,笔者曾工作十多年的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它始建于1930年,由爱国华侨集资建校,有着90多年的建校历史,在其周边区域所关联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等地理要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地理学科或跨学科联合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调查、景观观察、项目式探究等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实践资源(图2)。

图2 平冈中学校园周边不同半径的资源分布

3.甄选和评估校园周边区域的资源

对校园周边资源的评估,既要着眼于类型与演变,还要从资源的独特性、蕴含的育人价值等综合视角进行考量。过去的平冈中学隶属于宝安县下辖的乡镇,毗邻东莞及惠州,处于城乡结合部,原住民是客家人。随着深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其周边景观从农村景观转变为以工业、商贸等二、三产业景观为主,周边主题街区景观既体现了如今的繁华与热闹,也保留了农村、客家聚落等地域文化特色景观。如图2中距离校园约1千米处的“鹤湖新居”就还保留着完整客家文化的围屋景观,景观融合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综合体。龙岗河是当地的母亲河,它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具有综合性探究价值,同时与地理课程标准有高度附着度。因此,如何选择周边资源开发研学实践课程,需要从整体、综合的视角进行挖掘。

三、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

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价值引领、安全至上、可操作性强、课程特色化、综合性等五个原则。课程主体包括研学实践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实施过程、评价反馈等四个部分。

1.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及课程目标确立

国家课程标准是基于校园周边资源的研学实践课程内容的依据,把校园周边的资源与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对接,通过实践过程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具体的项目中,做到学用结合,培育和落实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例如,以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附近的龙岗河考察为例,梳理不同模块对应的内容要求(表1),并进行融合与统整,据此设计课程目标(表2),该课程目标是知识、技能、素养及价值观“四位一体”的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及个性发展。教学目标确定后,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制定学生需完成的研学任务和问题,并将其编入研学手册中,提前告知学生研学问题,使其为研学活动的开展做好知识储备[6]。

表1 龙岗河考察对应的课标要求

表2 龙岗河考察课程目标

2.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思路

研学实践课程以育人价值为引领,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成果输出为落脚点。研学实践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玩,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培育学生的国家情怀、传统文化、意志品质等。同时,学生在实践中把学科知识或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项目研究中。依据研学实践目标,设计本课程的实施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龙岗河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思路

3.研学实践的实施过程

学生通过实践及体验,在过程中达成课程目标,培育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研学实践的主要过程包括行前准备、亲测水质、走访调研、总结验收四部分(表3~表6)。

表3 龙岗河研学实践教师及学生的行前准备

表4 龙岗河水质观察、水样采集及实验检测

表5 龙岗河沿岸居民走访调研情况统计

表6 龙岗河研学实践成果验收

4.研学实践的评价反馈

研学实践的核心是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评价之本。因此,评价贯穿整个实践过程,评价的维度分为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每个维度按照合格、良好及优秀三个等级进行评定,采用过程性及结果性表现的“二元”描述方式,评价的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及师评,体现多元性评价,然后设计研学活动评价表(表7)。

综上所述,以校园周边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环境为对象的实践课程,不能简单界定为一次校外教学活动,而应把研学实践“课程化”,只有“课程化”才能“常态化”。基于校园周边资源开展因地制宜的研学实践是连接校内与社会的桥梁,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及育人方式的重要载体。将有助于落实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有助于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奠定基础。实践课程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经历、体验、实验、调查与感悟研学实践过程,将课堂内的“知”融入校园周边的“行”与“悟”。在“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7]。学生在“知”“行”“研”“悟”深度融合过程中,形成研学实践的意识与习惯,收获研学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体验师生情、同学情的快乐,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育人的全体性、过程性、全面性及综合性。

猜你喜欢

龙岗研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皖东革命历史文化研究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