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起的“顶梁柱”
2022-11-03张芳
文|张芳
成人脊柱由26节椎骨组成,是整个身体中顶天立地般的存在。它的位置和生理功能决定了这是一处伤不起的部位,若是严重受损,可能会导致大脑指挥失灵、四肢失能。那么,哪些疾病会威胁这一“顶梁柱”?我们又该如何保养?
颅椎:支撑头部,警惕脱位
颈椎共由7节椎体构成,最上面的两节与头部相连,被称为“颅椎”,也称“寰枢椎”。
研究表明,头部左右旋转(摇头)范围的50%以及前后屈伸(点头)范围的50%都是通过寰枢关节实现的。也就是说,不论点头或摇头,没有良好的颅椎功能,都会变得相当困难。
颅椎区域最常见的疾病有寰枢关节脱位、斜颈。前者可因先天发育异常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类疾病造成,往往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加重。斜颈大部分是由颈部软组织损伤导致的,一般可对症治疗,多数在3天内就能得到缓解。
颈椎:支配四肢,易压神经
我们平时说的颈椎是指“下颈椎”,即3~7节,是维持头部位置、视线的重要结构,承担着约50%的颈部屈伸及旋转运动。在椎管内走行的颈脊髓负责传导自主神经信息,支配四肢感觉及运动。
很多时候,人们易将颈部疼痛都归为颈椎病,这是不准确的。颈部长时间疼痛通常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或工作习惯使颈部肌肉出现劳损导致的。只有当颈椎退变加重,比如形成椎体骨赘,出现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及黄韧带肥厚等情况,且上述退变压迫神经结构出现相应症状时,才被称为“颈椎病”。
根据受压部位的不同,颈椎病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脊髓型、神经根型。如果颈脊髓受到压迫,初期会感觉双手麻木,随着病情加重,将出现双手精细活动障碍及行走不稳;若颈椎退变结构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则会产生相应神经支配区皮肤严重疼痛、麻木,甚至相关肌肉出现麻痹、无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预防颈椎病,必须从避免长时间低头做起,同时加强颈背肌锻炼,增强颈后肌群力量,减缓颈椎退变。
胸椎:保护脏器,最易骨折
胸椎位于颈椎、腰椎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12节椎骨从头端到尾端逐渐增大,这意味着越向尾端,椎骨承担的负重越大。胸椎与肋骨、胸骨相连组成胸廓,保护心、肺、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胸椎后方虽有背部的多层厚实肌肉保护,但因为久坐,不少人胸椎后凸明显增加,若肌肉疲劳无力,胸椎曲度还会进一步加大。
由于骨质疏松等问题,老年人易出现脆性骨折,约一半发生在脊椎,其中又以下胸椎为最好发部位。
保护胸椎必须重视坐姿,尽可能养成“坐如钟”的习惯,挺拔的坐姿可锻炼背部肌肉;建议多进行游泳、“小燕飞”等运动,同样有利于锻炼背部肌肉,保护胸椎。
腰椎:承重最大,突出多发
腰椎连接躯干与骨盆,位于胸椎和骶椎之间,共5节。它是人体重要的承重部位,具有很大的活动度。
腰椎相邻两个椎骨间有一种被称为“腰椎间盘”的物质,其外部是致密、相互交错的纤维环,中央部分是富含水分和胶冻样物质的髓核,柔软有弹性,在腰椎运动时能增大运动幅度、承受压力、缓冲震动、保护椎管内神经。
虽然所有相邻椎骨之间都有椎间盘,但腰椎间盘比其他部位更容易突出。随着年龄增长、外力反复作用,比如不良坐姿、长时间伏案工作、“葛优躺”等,均易让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导致相邻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引起腰部疼痛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无论哪种腰椎疾病,预防方法都大同小异: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适度运动,但要避免对腰部产生极度冲击、旋转及屈曲的运动;针对性锻炼腰背部肌肉,如五点支撑等,以稳定并保护腰椎。
骶尾:连接骨盆,容易受伤
脊椎的最下方由两节椎骨组成,分别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骶骨以及由3~5块尾椎融合而成的尾骨。前者呈倒三角形,连接腰椎、骨盆,与髂骨形成骶髂关节;后者相当于人类退化的“尾巴”,可为肛周韧带及肌肉提供附着点。
骶尾痛是该部位最常出现的症状,主要原因包括外伤、局部韧带损伤、炎症、骶管内占位等。当一个人跌坐在地时,骶尾部与地面硬物直接撞击,可导致尾骨或远端骶骨骨折,出现坐立时骶尾部疼痛的情况。该病及局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骶尾痛大多采用保守治疗;若骨折移位严重,则需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