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工业遗存的场所记忆营造策略
——以重庆鹅岭二厂为例

2022-11-03赵致远

中国名城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二厂遗存场所

张 芳,赵致远

引言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产业发展进入“退二进三”阶段,不少城市老旧工业用地面临着衰败窘境,亟待更新。一方面,城市老旧工业用地在地权、规模等方面独具优势,为城市空间整合、公共空间构建提供了土地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工业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价值,其场所记忆的营造与再现,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工业遗存

后工业时代产业格局的变化,使得诸多城市的工业面临空间转移与衰落的命运。大批老旧工业厂区废弃,不少工业场地、建筑、工业设施等因缺少有效的更新利用而衰败,其用地性质调整及功能置换需求迫切。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工业遗存,在城市更新中具有多重土地优势、复合社会价值,对城市新旧共构、场所记忆再现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场所多呈现如下特点。

(1)数量多,规模庞大,多元价值有待发掘。不少城市工业遗存的数量和规模都十分可观(包含工业废弃地和工业遗产在内),对城市的存量更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亟待通过科学的价值评估引导更新改造,发挥其空间、社会、人文等价值。

(2)种类多,特色鲜明,旅游开发的潜力巨大。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不同产业因为生产工艺、流程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空间,在体验经济的时代拥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不少老旧工业用地呈现沿水系等自然资源分布的特点,如重庆沿江拥有大量的近现代工业遗存(图1),如能有效开发可以形成系列的文化圈层。

图1 重庆城市主要工业遗存分布

(3)区位好,但与城市肌理脱节,亟待空间整合。城市中的老旧工业用地往往处于良好的区位,但在长期的城市发展中,逐渐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脱节;围绕工业生产流程形成的空间格局,也与城市建成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结合新的功能定位,发挥其区位优势,推进城市结构有机整合与肌理共生。

(4)地权清晰,生态治理与景观重构需求迫切。城市工业用地一般地权清晰,不少为政府所有,但是由于长期的工业生产,对地形地貌造成一定影响,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业污染。需要借鉴“棕地”的利用方式,根据其污染程度、污染类型进行科学治理;发掘其地形地貌潜力,根据其植被和污染状况进行合理开发,重建其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景观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2 城市工业遗存的场所与记忆

2.1 场所中的记忆

场所的感知往往依附于场地、建筑、构筑物等物质空间而存在。工业时期的地形地貌、工业生产相关的建筑物与构筑物、生产设备、堆场等都承载了场地的工业记忆,为场所精神的营造提供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随着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针对城市老旧工业遗存形成了一系列的改造利用思路,其中核心内容为: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对工业遗存进行更新、改造,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与场所精神。对工业时期土地、建筑物等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真实地保留城市记忆载体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场所意义;利用真实场地、原真性片段为场所营造提供物质载体,形成主题构想、场景营造、历史记忆再现等内容。

2.2 记忆的再现与表达

城市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工业历史的见证者,已将工业时期的城市记忆深深融入场地的生态、生产、生活之中,这些记忆都可通过物质空间的改造进行再现。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原有衰败废弃的工业场地与建筑进行适宜的拆-改-建,结合城市发展的需求引入新的功能业态,赋予其时代内涵。在此过程中需要发掘老旧工业区地域性特色,采取适宜的改造策略与手法,再现城市的工业记忆(表1)。如巴黎比特·绍蒙公园改造以生态恢复为切入点,构建城市核心区的生态景观与公共开放空间,重塑巴黎核心区的景观层次,以真实的地形地貌展示场所记忆。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的改造中,对工业生产记忆进行充分的发掘,将原有的设备、构筑物等纳入改造构建体系中,重建散布的工业遗产的有机联系,形成大地景观,展示工业历史;将特有的工业设备改造成贯穿场地的景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提供浸入式的空间场景体验。巴黎的贝尔西公园通过保留场地肌理,呼应“烈酒码头”时期的生活记忆,以开放空间的形式向北部的城市社区渗透,并向南通过平台联系起塞纳河及沿岸绿地,推进塞纳河两岸的肌理织补。我国南京的1865创意产业园和西安大华1935项目,均在评估的基础上对工业时期的空间肌理进行梳理,对保留完好、结构安全的工业厂房加以利用,并根据功能业态调整引入现代材料与设计元素,在保留原有空间原型的基础上形成新旧融合的工业景观,展示场地的工业记忆。

表1 部分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前后功能对比

3 重庆鹅岭二厂更新改造

3.1 鹅岭二厂的沿革与场所特点

鹅岭二厂地处重庆渝中区鹅岭正街1号,其前身为民国中央银行印钞厂及其附属建筑(居住区等),后改名为重庆市印刷二厂,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彩印中心。2012年鹅岭二厂实施环保关停,终止印制业务。改造前的鹅岭二厂拥有2个广场,4条街巷,近10栋厂房,建筑面积约30 000 m。2016年鹅岭二厂被纳入政府规划的10个老街区,定位为文创园区。作为重庆极具代表的工业遗存之一,鹅岭二厂邻近鹅岭公园地块,可以环顾长江、嘉陵江三岸景色,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1-8号厂房于2017年12月被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列为保护要素。鹅岭二厂改造前建设用地边界复杂模糊,绿地分布不均,服务设施缺乏且功能滞后,与城市的快速发展格格不入,需要在尊重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突出地域的自然风貌特征,保留厂区工业记忆,并与周边的红色旅游、艺术街区、自然风景等协同考虑。

3.2 特色要素与改造需求

3.2.1 生态要素:场地生态景观丰富

作为重庆山水的重要构成,鹅岭二厂所在的鹅岭区域生态良好,周围植被环绕,构成了“山林-村镇-江河”的纵向格局,为改造中宏观构架与微观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宏观层面,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山水格局、立体景观结构的系统性关联,采取以生态景观为主,兼顾工业景观的场所营造思路。微观方面,需重视场地中古树名木的保护,以生态要素的活态继承展示场地记忆;重建场地景观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联系,为城市核心区提供宝贵的休憩空间,提升人居环境。

3.2.2 生产要素:工业元素独具特色

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等,在长期生产中对场地的空间结构、建筑组织形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工业厂区的建筑、场地等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与空间格局。因此,改造中除了发掘场地的文化内涵、引入新的功能业态满足城市新时代的需求外,还需重建离散的工业遗产之间的联系,在更大的范围形成工业遗产旅游的特色圈层(图2)。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在后续产业经营方面发挥互联网优势,借助影视IP强化厂区的特色元素,形成重庆系列网红打卡处,成为城市工业旅游的重要节点。

图2 重庆工业遗产旅游圈层

3.2.3 生活要素:旧有生活习惯活态延续

城市的老工业厂区一度聚集了大量从事工业生产的技术工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特色,并深深影响了厂区及周边的相关产业。不同人群的生活记忆交织在街道、厂房等重要的空间场景中,形成浓厚的市井气息;纵横交织的街巷,真实地反映了市民过去的生活状态。尊重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在不损坏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通过低密度开发模式来提高厂区周边居民的生活空间质量,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生活场景,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浸入式的空间体验(图3)。

3.3 空间场所营造

3.3.1 场所构建:从“空间”到“场所”

场所基于物质空间存在,并且承载着场地的历史与记忆。鹅岭二厂的场所构建,面临着新旧空间的共构和功能的整合。在引入新功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需要保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项目保留了工业建筑分割而成的多条狭窄的工业街巷,延续场地空间格局。虽然这些工业建筑在新的使用周期中已失去工业时期的某些功能作用,但真实的空间要素保留依然展示着工业时代的印记。

鹅岭二厂的改造,强化从“空间”转向“场所”的构建,凸显山水城市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获得了广大居民的认同。就鹅岭二厂而言,工业建筑及构筑物不仅是工业时代的真实遗存,而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可通过这些真实的遗存给人以怀旧而熟悉的感觉。项目通过增加空中连廊、天桥、天台等方式,对原有工业建筑进行再组织,实现旧建筑与新功能体系的有机耦合,形成鹅岭片区的区域性文化共同体,推进场所的人文复兴和工业记忆的延续(图3)。

图3 鹅岭二厂改造前(左)后(右)对比

3.3.2 文脉延续:新旧共构与记忆再现

城市文脉的延续,重视各种城市要素之间对话与内在关联,涉及新与旧、局部与整体、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等内容。城市记忆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生命特征和文化标识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文脉的重要构成,可采用场景重现的方式建立人与场地的对话,再现场所记忆。在此过程中,对场地中真实存在的工业建筑、构筑物、工业堆场、工业设备等进行局部或整体的循环利用,是展示场所记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展现整个场地的历史记忆,项目根据相关的使用评级对厂区内的建筑、构筑物等进行保留、修缮、改造。鹅岭二厂的厂房极具特点并且结构状态良好,因此改造的重点是在不破坏原有空间的同时引入新的功能,并进行空间、功能的重新划分。

3.3.3 科学验证:空间整合与优化引导

空间句法可以剖析空间系统复杂的拓扑关系、量化展示系统内的空间-行为的互动,可以验证改造前后的空间效益,并为后续的优化提供科学助力。

(1)视域整合度与空间结构关系

人的活动通常由视觉引导,城市街区中建筑肌理与街巷空间往往是视觉引导的关键。空间句法的视域分析中,可以用(视域)整合度描述空间区域的视觉感受情况,整合度越高(色调越暖)表示可视区域越大,越容易形成空间视觉焦点。在改造设计中,视域整合度可用于验证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反映人在空间中的视觉感受。如图4中的左上图显示鹅岭二厂内视域整合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二厂入口广场,是厂区范围内最易吸引人流的区域,这与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处理重合;后续的空间营造可结合视域热点对场所进行重点营造,并针对薄弱节点进行系统优化。

图4 视域整合度与视域分析

(2)整合度与空间结构关系

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中,整合度是指空间元素与系统及其他元素之间的集聚或离散的关联程度,是衡量某一个空间作为目的地吸引到达交通的能力,整合度越低表示要从该空间到达其他空间必须穿越的空间越多。整合度可以从侧面反映空间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情况,以及人流集聚的可能程度。空间的整合度与可达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整合度越高(轴线色调越暖),空间的可达程度越高,反之则越小。鹅岭二厂改造后道路体系的局部整合度得到均衡提高,部分改造/新增道路成为人们出行选择较多的道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造后的空间整体可达性得到提高(图5)。在后续的场所营造过程中,可结合整合度反映出来的区域重点和可能的人流聚集中心,进行重点的空间处理,如可以围绕空间结构核心进行广场、雕塑等处理;或在整合度较高节点处组织各类空间活动,以达到最优的空间辐射效果。

图5 改造前(左)及改造后(右)局部整合度R3(Integration[HH]R3)

4 记忆再现与场所营造策略

4.1 生态记忆: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营造

在城市工业遗存的更新改造中,构建生态景观作为土地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往往需要在科学的评估下开展。结合不同区域地貌特点,以生态恢复为导向进行景观营造,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帮助被污染土地恢复活力,使未被利用的废弃土地得以保留。可以基于场地的生态景观条件构建独特的大地景观,以真实的地形地貌再现场地的工业记忆,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作为场地工业历史活的见证加以继承。

在鹅岭二厂的改造中,针对植被保护较好的区域,采取保持原状促进生态恢复的措施;针对植被相对较少的地方,结合场地治理进行景观优化改造;针对破坏严重的区域,则保持现有状态和场地的废墟感,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示历史文脉和工业记忆。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将厂区的生态景观改造纳入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的框架中,在优化生态格局、保护厂区区域地貌、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更大圈层的生态景观效益。利用地形落差形成视觉冲击,构建特色的游憩路径,推进不同层级生态资源整合,增强对嘉陵江的生态感知。目前已经建成慢行景观步道,提升了从城市到鹅岭二厂的参观体验,呼应城市的山水格局。

4.2 生产记忆:工业元素延续拓展

生产记忆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记忆,需要根据场地及工业遗存的特点,对工业元素进行梳理、保留、利用。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原有工业元素的发掘,通过建筑、构筑物的改造利用,生产设备保留等,展示场地工业生产时期的文化与记忆。

鹅岭二厂在更新改造中,注重与印刷工业相关的工业元素的保留,形成厂区流线中的记忆节点。建筑改造过程中,重视工业元素的延续拓展。除了对保留建筑的工业元素进行梳理、强化外,新建的部分也以现代的材质延续工业样式,形成系列标识性要素。改造后的建筑犹如工业艺术品,使用者可以清晰感受到原厂房的工业记忆,有助于形成浸入式的空间场所体验。

4.3 生活记忆:空间秩序性新生

工业时期的建筑及场地的构建,多围绕生产工艺、流程等展开,其空间尺度、街巷肌理等也是场地工业记忆的重要载体。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结合空间秩序的构建再现场地的生活记忆。一方面,根据科学分析重建场地与城市的空间秩序,通过空间梳理提升空间的可达性,实现城市-场地-建筑的有机关联,为城市未来的多元化文化拓展提供载体。另一方面,尊重居民的实际需求,从空间、社会、人文等方面推进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避免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土客矛盾。将鹅岭二厂熟悉的街巷尺度融入游览路径中,延续厂区生活空间肌理,给游客提供多层次沉浸式体验,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创园。现已形成“天台+电台广播体验+饮品”,以及“博物馆+党建活动空间+茶馆”等复合业态体验空间,在各类点评网站(如大众点评、小红书、携程)上拥有较高的人气(图6)。

图6 大众点评、小红书、携程网上有关鹅岭二厂的点评笔记

4.4 文化再生:“寄宿式”改造与功能置换

鹅岭二厂在改造时,将自然环境、历史脉络、人文背景融入空间整合构建中,在保留原貌、延续现状肌理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记忆性的展示空间。一方面,对鹅岭二厂的宏观结构进行梳理,保留原有街巷层次,将部分工业遗址作为展品陈设在崭新的空间内部。另一方面,对于场地中能够反映工业发展历程的构筑物、场地,乃至残垣断壁进行原真性保留,以实物的方式真实展示场地的演化历史,利用互联网推广形成城市文创热点与文化体验地。开创性地采用了“寄宿式”改造的概念,即在保留旧厂区原有面貌的前提下,不破坏一砖一瓦,直接依托现有的房屋结构体系形成类似“屋塔房”的更新改造,将建筑形态以一种新的方式还原给城市与居民。

5 结语

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除了化解场地的功能性质、空间形态与现有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外,更需要结合生态景观构建、功能置换、结构优化等措施,实现生态记忆、生产记忆、生活记忆的再现。重庆鹅岭二厂的更新改造,发挥了山地工业遗存的生态景观优势,再现了印刷厂的工业历史,引入新型业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城市工业遗存的改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生态记忆营造方面,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生态恢复方式,将城市工业用地重新纳入城市景观体系。基于场地地形地貌特点和植被条件进行生态景观构建,形成生态景观、工业景观、城市建成区之间的时空新秩序。

生产记忆营造方面,结合场地的空间序列整合,对原有工业建筑、构筑物、堆场和设施等进行功能置换。充分发挥工业建筑在进深、层高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特色室内空间。发挥创意产业的优势,展示场地的生产记忆,形成浸入式空间体验。

生活记忆营造方面,增加公共建筑与服务设施,满足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引入科学分析方法与民众参与,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同时,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史、居民回忆的展场。

猜你喜欢

二厂遗存场所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二厂汽水
打造气田高质量发展样板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从“二厂”的全世界路过
恋爱场所的变化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