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旅游文化人才聚集

2022-11-03傅雨辰

当代旅游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传统

傅雨辰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苏苏州 2151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视角下乡村人才聚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对当前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 传统文化视角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旅游存在低级趣味现象

由于我国乡村文化经营单位的规模普遍较小,分布广泛,大多都以个人独资经营和个体经营为主,经营者的素质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一些偏远地区,开发商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将一些古村落强行改造成旅游景点,在村落中进行加工涂抹,编造民间故事和传说,原本的优秀民间文化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有部分乡村文化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违纪违规的经营活动。在许多乡村文化市场中,很多庸俗、封建、低级的民间艺术形式广为流传,有大量的演出团体利用演员的身体缺陷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二)乡村文化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合力

截至目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并未形成规模效应,乡村文化产业相比于其他成熟的产业链而言,缺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文化产业资源极为丰富,但大多数都处于分散发展状态,缺少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有效整合和调控,进行重复性建设和重复性投资的情况极为常见。同时由于乡村中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规模不大、资产规模小、个体私营情况普遍,在乡村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融资手段、生产经营、销售策略、经营理念等环节上出现严重的小生产特点,手工作坊和分散化明显,缺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各家各户各自经营,缺少整体性和协调性。例如在湖泊风景区附近大多都以农家菜、大河鱼为主要特征的乡村产业,无法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缺少规模性及影响力。

(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严重缺失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因素即是乡村文化人才。由于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处于落后阶段,致使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较低。同时,农村工艺和民间艺术能够使其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不高,参与者本就不多,年轻人群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乡村传统工艺和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乡村文化缺少领军人物,懂得经营管理、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

(四)乡村文化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缺少品牌效应和核心产品

我国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极为快速,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多年来出品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畅销于海内外。部分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文化产业品牌,但由于乡村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有待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并不高,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产品严重缺少科技含量,在国内外市场中缺少核心竞争力,从而也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二 利用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

在当前乡村振兴视角下人才聚集策略构建的过程中,木渎镇应当坚持重视各民族、各区域对民间文化传承的培养和保护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全面调查核实,投入专项资金解决优秀民间文化艺人的工作困难和生活问题,为其配备相关资源,开展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搜寻、整合工作,使多年流传的民间传统工艺得到发扬。应当坚持强化对乡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文化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专业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团队,聘请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村基层之中,通过到农村地区开班授课,组建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使农民群众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业务技能,掌握更多的理论文化知识,组建文化基础较好的农村文化传承人进入到城市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学习,提高农村群众接受再教育的资金比重,开拓农村群众的视野,更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培养出全新的乡村文化产业传承人和领头人。

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本土的农民,他们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因此,要注重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性,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要注重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制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提升他们的传承创新能力,促进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木渎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文化古迹众多,对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帮助,同时还有碑拓、砖雕、砚台等众多的传统手工业大师,他们不仅有一技之长,而且更加有一种工匠精神,有的身怀绝技,一辈子做一门手艺,凭借一种绝技闯荡天涯。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历史文化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追求,让那些积淀着深厚传统文化、代表着独特民间艺术的传统工艺显得弥足珍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能工巧匠挖掘出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

(二)挖掘木渎镇传统文化特色,刺激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将其进行整合归纳,进行妥善保护,形成乡村区域特色文化的品牌战略格局,如组建特色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团、民间工艺团队等形式,将乡村实用人才进行评选审核,举办乡村艺术文化展示活动,使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使乡村文化品牌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在当前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木渎镇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的方式构建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品牌,从而使木渎镇能够在这样的引导下实现更好地发展。

(三)强化塑造乡村文化市场,科学管理乡村文化旅游市场

原生态和自发性的乡村文化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群体性、传承性、区域性特点,属于极为淳朴的草根艺术形式。乡村文化的根在于民间,其魂在于通俗,其最典型特点是自由生长。由此,当地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引下,不断强化和规范乡村文化市场的管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将各种利益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比较机制、价格机制引入旅游市场管理,发挥市场经济的宏观作用,强调文化市场的行为规范,强化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乡村文化市场朝着更加健康和良好的方向发展,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乡村文化的带动下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形成地区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模式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多样性特点,不同的地域中乡村文化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处于不同区域中的农村群众极难融入到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导致了乡村文化出现地域上的相对封闭。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应当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打破地域性的相对封闭状态,积极整合各种乡村文化资源,坚持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

加速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应当遵循乡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应用各种乡村文化资源。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中心在于传统节日的文化用品、农村文化用品、传统的手工艺品等等,这类资源都属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找寻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的最佳节点,选择自身区域内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生产实力的企业作为领头企业,选择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产业作为龙头产业,依托配套产业链,将规模化经营和集团化经营作为最终目的,逐渐形成跨越所有制、跨越不同区域的支柱性产业。

(五)强化乡村干部培训,借助传统精神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在当前木渎镇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木渎镇的管理者以及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乡村干部是最基层、最直接的乡村振兴组织者、带头人。他们的素质、能力和实干精神越来越重要,一个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不仅带领一村发展,还会影响带动一方走上致富之路。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在强素质上下功夫,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乡村干部。应当根据乡村干部的实际情况,大规模地组织乡村干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带头引领作用,提升他们对乡村文化发展的能力,为乡村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当寓教于乐,使广大的农村群众能够在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和文化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乡村文化产业,发挥传统艺术精神必不可少。由于多元文化的兴趣,主导文化的传播受到了较大阻碍。我国近年来高速发展的草根文化占据了绝大多数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草根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也有其一定的受众群体,但却缺少了文化的先进性。有部分媒体在宣传西方的网传文化时,颠倒是非黑白,刻意丑化和污蔑西方传统文化,给农村群众造成一种西方文化主要代表暴力、自我、色情、剥削的印象。这种扭曲观念的文化渗透,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群众而言,有着强烈的副作用,错误的文化观念渗透会导致错误的人文理念形成,人文理念的缺失会导致下一代接受教育出现偏差。传统文化艺术会受到文化市场的利益驱动,面对经济利益的吸引,真正贴近农村群众现实生活的农村艺术产品变得越来越少,农村群众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优秀传统艺术精神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普及受到了较大阻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由此受到较大影响。

三 结语

坚持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现,有利于实现乡村文化人才的聚集。依据党和国家的指示,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战略投资者和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坚持繁荣文化市场,强化其竞争力。保留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一般都在农村地区,将这些文化资源变成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乡村文化人才聚集,是各级政府应当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传统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少年力斗传统
毛遂自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为国家选人才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