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的构建
——高长江《人类纪的游牧与救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评介
2022-11-03冯侃
冯 侃
旅游人类学尤其是中国话语的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旅游学人面临的重大、艰巨和前沿性理论课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首席专家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高长江先生撰写的学术专著《人类纪的游牧与救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书一反传统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田野迷恋和旅游-人类存在价值阐释的寂静主义,而以“人类纪”为现代旅游人类学研究思想背景,以康德-海德格尔旅游人类学思想为理论范式,以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建树为学术宗旨,以旅游对游人人类学知性拓展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拓展”之原理阐释为终极归宿,展开了中国旅游人类学“宏大”品质建构的系统工程。
《人类纪的游牧与救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共42万字,除“引论”外共计十一章,分为三个知识版块。“引论”是为读者进入本书而提供的兴趣确认和指南。第一版块由第一、第二章组成,主要阐述旅游人类学基质和人类纪时代旅游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建构的主要理念。第二版块由第三至第九章组成,构成了旅游人类学思想展示的舞台,即通过旅游与游客的地理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知性(知识、智慧、灵性)拓展之关系这一系列的具体阐释论证旅游的“后人类纪”时间旅行意义(经验、知识及实践)。第三版块由第十、第十一章构成,主要对旅游人类学本质及游人“人类学知性”拓展的可能性作出统一、可验证性的科学阐释。作者特别强调,在旅游人类学知识范式中,对意义的关注,即对旅游体验——景观体验、旅程体验、服务体验的解释,正是这一“解释”理论构成了科学的旅游人类学基础。
作者认为,康德和海德格尔的旅游人类学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哲学思辨而非旅游经验构建起来的,但其构成了今天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建构的本体论和价值论。其实,具有人类存在之广度和时间之深度的人类学从未曾离开哲学的“灵魂”和“普照光”。正是这种具有哲学气质的旅游人类学,为旅游者和旅游物的诗性在场建基。
作者认为,站在人类纪的断面下,面向人类在地球上时间旅行的末途,旅游人类学思想指向不仅着眼“宏大”理论构建,还要对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文旅融合”的历史理性进行凝练和阐释。在认识论方面,不仅是文化物-象或符码,还应是人类的文化智慧,即桑塔亚纳所说的“洞察力与预察力以及一种对生活的价值感”融入旅游;价值论方面,怀特海认为不仅是为文旅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打造而创造“业”的发展神话,更是“每年春天的自然更新和生物的进化过程得以显示”,即通过旅游实现“人应当成为什么”的知性扩展以及在寥廓(vergegnen)大地上诗性在场历史学实现。为论证这一观点,作者提出了旅游发展-文旅融合三阶水平模式,即旅游与现代技术文化融合,如旅游产品TP创意及旅游管理秩序化,在打造旅游产品品牌的同时使人获致技术美学凝视体验,实现旅游与地方风土文化的融合。又如人文地理景观开发与再符号化,在拉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使人获致“文化美学 ”凝视体验而向旅游与人类人文传统融合。再如德性、信仰、历史感、审美理想的示现(展示与显现),在推进“精神旅游”的同时使人获得历史美学凝视体验转向。秉持这一旅游人类学理念,旅游管理不再是以“置造”的思维方式而是以“物化”的思想谋划旅游的地理与照理;在旅游体验中,海德格尔认为人们所获致的不单是“身心的放松”和“感官的愉悦”,更是“白昼的欢喜,夜晚的酣眠和预感,绽放之苍穹伴送的惠予,为必死者的生涯馈让着驻留”这种本有之在感受。概言之,该书思想的敏锐和深邃之处在于:“旅游人类学” 的历史理性不是关于如何发展文化旅游的田野经验叙事,而是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召唤人类在大地上的历史美学在场。正是这种旅游人类学,不仅可消解旅游的人类纪助力之“魔性”,还可为人类在地球上幸福在场提供诗性的时间和空间。
综观全书,该著不仅是视野“宏大”、思想前沿、知识密集、范式稳健、方法科学、融贯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当今旅游人类学理论研究的不可多得成果。其语言严谨深邃、清新流畅、开合自如、警句迭出,阅读中不仅享受着理性思辨的快乐,更享受着诗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