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教育”的百年演进与新时代建构*
2022-11-03查人韵
查人韵
太仓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22年。创办之初,学校提出了“整个教育”的教育主张,建构了“整个教育”的实践体系。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学校坚持传承“整个教育”所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与生活密切联系、对社会改进有责任担当、对新教育不懈探索的精神,并时刻回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探索出丰富多彩的“整个教育”实践样态。
一、“整个教育”的初期实践
“整个教育”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本土化应用,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陶行知先生发表过《整个的校长》,陈鹤琴先生也有《整个教学法》刊行,其时,在江浙及青岛等地中小学校,亦多有对“整个教育”的讨论和践行。早在1928年,上海中学实验小学即发布了《市政中心的整个教学实验报告》。太仓市实验小学(其时称中央大学区太仓中学实验小学)的龚家骃校长曾于1930年参观上中实小成绩展览会,并随即开始了太仓实小的“整个教育”实践研究。1933年,龚家骃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案例6万余字,发表于《大上海教育》创刊号和《江苏教育》。
在龚家骃校长的教育哲学中,人生是整个的,不能割裂;因此其经验的改造,也是整个的,不能割裂。1922年恰逢壬戌学制开启,太仓实小《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7条标准,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它具有弹性,多留伸缩余地。龚家骃校长认为分科教学各自割裂,违反了人类活动的自然原则,因此他提倡“整个教育,就是儿童整个生活的教育”,主张“做学教合一”。他从儿童生活出发,设计了校本的中心单元课程,对分科教学做了极为重要的补充。彼时,“整个教育”的典型实践样例主要包括:
(一)设置了改进社会的学校“大同市”
龚家骃校长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弱”“散”“愚”“贫”等问题,因此,在学校生活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团结合作、慎思明辨以及勤劳生产等品质,以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能力。
在“学校即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大同市”这样的“学校市”应运而生。“大同市”市下设局,局下设区,施行学校指导、师长监督、学生自治的模式,学生们在组织中感受社会治理的规范和要求,在活动中初步体验社会各个职能部门的合作运行。“大同市”的各项活动中有与“山海工学团”共通的“做学教合一”,也有“小先生制”的实践。
(二)设计了密切联系生活的中心单元课程
在“整个教育”所设计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有系统且科学的中心单元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月按周次分设主题并递进实施,如三月放纸鸢、四月孵小鸡、五月烧蚕豆、六月消夏会……捉秋虫、采秋果、过冬运动以及其他种种深入研究自然变化的课程,与四时节律多有呼应,劳动教育亦贯穿始终。可见,学校所着力培养的,是一个个能在社会上自力更生的人。
(三)确立了指向圆满生活的“整个教育”原则
“整个教育”的课程设计,并非仅为认识四季更替和社会发展,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整个的,进展的,圆满的社会生活”,因此,“整个教育”设立了八个施行的原则:“(1)以社会生活做目标。(2)以儿童生活做出发。(3)以儿童行动做进程。(4)以团体活动做手段。(5)以生活环境做材料。(6)以系统活动做方法。(7)以艺术精神做表现。(8)以完满生活做考成。”八个原则紧紧围绕儿童的生活,凸显儿童经验的改造,并以评价来反观八大原则的达成,使各项教育活动不致随意。
二、“整个教育”的百年演进
回溯百年办学史,太仓实小曾数易校名,又历经沧桑,一些史料实物也多有散佚,但勇于实验和探究新教育法的传统却从未改变,创校初期先贤们孜孜探求并奠基的“整个教育”的教育哲学也一直传承至今。从建校之初的“整个教育”,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八步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的“磨好课”、90年代的“课题联动助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再到21世纪初的“草根化”校本研究,构建起近百年来学校“整个教育”的发展脉络。
(一)从“八步教学法”到“磨好课”:“整个教育”的教学探索与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一直秉持“整个教育”的精神进行教学探索与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八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创新和80年代的“磨好课”活动中,可以清晰地管窥到“整个教育”教学探索的基本脉络。
“八步教学法”,校史中并无确切文字记载,而是从学校校舍拆迁时偶然寻获的一组照片中了解到这种四五十年代国文(语文)教学的模式创新。所谓的“八步”即“引起动机→全文概览→大意演述→字句研究→诵读练习→深究→整理→表演”。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盛行一时的凯洛夫“五步教学法”相比,“八步教学法”是以学生而不是知识为中心,以学生的学(八步缺省的主语均为“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进程的推进、学习成果的呈现,充分体现了“整个教育”促进“整个儿童”的“整个发展”的基本理念。
八九十年代,学校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磨好课”活动,以一人执教为范式,通过集体的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追求高效低耗的课堂教学。每学期校领导总是率先“下水”磨出高质量示范课,以供教师批评和参考,力求“磨”一课,长一智。1995年5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文高度评价了太仓市实验小学的“磨课”活动,认为这一活动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将玩乐的时间还给学生。“磨课”磨的是“如何教”,但最终指向的却是“怎样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快乐成长,内蕴着“整个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美育课程开发:全面发展视角中“整个儿童”的审美熏陶
“整个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培养“整个儿童”。90年代初,在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指引下,学校聚焦美育目标和操作探索,真正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校通过优化学科课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让美育因子渗透教学各个环节。学校多样态关联各类活动课程,将经常性的节庆系列活动和专题节日活动相结合,使其成为学校美育主阵地。例如,每年十月举办艺术节,其内容包括:普及乐理专业知识,分享国内外艺术名人轶事及其成就,欣赏古今中外名作名曲,观赏弇山公园(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别苑)菊花展,举办班级图片、摄影展,举行“卡拉OK”演唱赛、有奖竞猜等活动,还有相应主题的公开教学以及校宣传队特别排演的精彩节目。
学校的美育课程强调儿童生活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不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而是把各学科看成一个整体,立足于培养“整个儿童”,以美育为线索,将各科连成一片,催生了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学习心理研究:培养“整个儿童”的学习意志与品质
“整个儿童”是人格健全、身心和谐的儿童,“整个教育”不仅关注儿童身体的成长,更关注儿童心理的发展。学习是学生的“主业”,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90年代末,学校通过省级立项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心理机制及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从生命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教学,从“学”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行为,逐步形成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习需要——让学生想要学习;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有效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掘元认知潜能,促进“学会—会学—学会”的螺旋上升——让学生坚持学习。通过这些策略,帮助学生优化自主学习心理机制及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和品质,学得高效、学得轻松,享受圆满的学习生活。
(四)“整个教育”观照下的“草根情怀教育”研究
21世纪初,太仓市实验小学在钱澜校长的带领下开展“草根化”校本研究,遵循“整个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的目的出发,培养“整个儿童”。持续近20年的“草根化”系列研究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及师生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建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了“整个教育”的实践样态。
首先,要培养“整个儿童”,必先有“整个教师”。每一位实小草根教师,都必须具备“有终身学习理念,有草根教育情怀,有课程开发能力,有专业生活情趣,有国际文化理解”的“五有”素养,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平台,并通过不同层级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提升自己,发展自己。“青蓝工程”给新教师提供立足岗位的“础石”,“跨校研修”给中年教师安装祛除职业倦怠的“起搏器”,“追随与突破”为骨干教师提供名师成长的“助推器”,“名校联盟”为教师群体建立对标优质群体的“参照系”,“US合作”(大学与小学合作)为学校发展带来前瞻且专业的“导航仪”。
其次,要培养“整个儿童”,须构建“整个课程”。“整个课程”必定要观照儿童的整个世界,我们称之为具有“真味”“玩味”“情味”的草根情怀教育课程。“真味”课程是国家课程科学、规范的校本化实施;“玩味”课程凸显儿童天性的游戏化学习,学习内容可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可自由组合,学习方式可师生协商;“情味”课程就是草根情怀课程,能充分体现儿童的个性、创造性和开放性。“三味”课程的建构,体现了在不偏知识、不唯能力、不缺情感态度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儿童的生命成长。
再次,要培养“整个儿童”,必须有“自由课堂”。彰显学生自由精神的课堂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出发开展的教与学的研究,研究儿童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自由交往、自主活动、自信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知性、理性又充盈着感性、灵性的“整个的人”。为了更好地营造有情怀的自由课堂,学校制订并完善了“彰显学生自由精神”的课堂教学“十要”和“十不要”,概括了彰显学生自由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五大特征——关怀理念、全员视域、常规新颖、活动自主和思维灵动,还以此为核心开发了系统完整的课堂观察量表。
最后,要培养“整个儿童”,还需要“整个制度”。“整个制度”建设,是信任哲学观照下全方位充分释放学校活力的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重构。学校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从尊重、信赖、依靠和激励等多个维度对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总务后勤制度、学生培养制度进行了整体建构,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个的人”。
经过多年“草根化”校本研究的实践探索,“草根化”的理念已经溢出了教研领域,成为学校教育的隐喻,成为学校文化的基本特质,并对学校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组织管理制度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太仓实小的草根情怀教育,已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支持学校实践变革的内在灵魂,体现学校整体风貌的精神导引,更是学校自觉行为的独特文化符号。”这一“独特文化符号”,正是“整个教育”的独特样态,是“整个教育”的文化表征。
三、“整个教育”的新时代建构
2022年,正值学校建校一百周年,也是学校发展新百年的新起点。在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教育体系下,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诠释绵续百年而历久弥新的“整个教育”,架构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整个教育”,我们责无旁贷。
(一)新“整个教育”的传承与改进
从“整个教育”到新“整个教育”,传承的是什么?改进的又是什么?我们认为,新“整个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是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核心思想指导下新时代教育的新探索,是学校教育综合改革中传承历史和深化草根情怀教育的新实践。
新“整个教育”,不变的是坚守“儿童立场”,从儿童哲学的视角看教育,坚持培养个性独立、全面发展的人;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是,培养“整个儿童”既关注“整”(全面性),也关注“个”(个体性)。
新“整个教育”,不变的是坚守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坚持教育目标指向“过圆满的社会生活”;需进一步深化的是,培育超越个体圆满生活的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让学生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新“整个教育”,不变的是坚持系统思维,从整个的视角看教育,课程必须基于儿童生活进行整体架构(设计、实施、评价);需进一步深化的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校本课程要与国家课程紧密关联,通过学科课程的系统化分析,落实学科内容和知识的结构化,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整个教育”,不变的还有坚持以团体活动为手段,把团队建设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需进一步深化的是,要更多关心个别进程与团队作用的关联,关注协作学习中整体质量(成效)中每一个个体,并在评价中科学厘清个体与团队各自的作用。
“新整个教育”必须围绕新的课程标准开展系统、创新的校本化实践,通过结构化整合来进一步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路径。
(二)新“整个教育”的基本内涵
百年前的“整个教育”,是指向儿童整个经验形成的整个生活的教育,倡导在各种自发、自动、自理的活动中改造学生的整个经验,是以中心单元课程为实践路径来落实“整个的,进展的,圆满的社会生活教育”。新“整个教育”将秉持儿童立场和生活教育理念,用“整个教育”培养“整个儿童”。“整个教育”是尊重生命本真,把儿童作为独特个体,促进生命自然、自主、可持续成长的教育,是强调整体性、结构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新体系。“整个儿童”应当拥有坚毅的自制力、文化的感受力、协同的行动力和自由的创造力。
首先,“整个儿童”要有健康的身心做基础,要满足身体在生命各个阶段的需求和能力。坚毅的自制力就是要炼就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耐力,同时培养自主自由的学习力。
其次,“整个儿童”要有自己的信仰与方向,要有文化的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之下,树立为全人类共同福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信念。
再次,“整个儿童”要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数字生活进行良好互动。未来的学习需要团结合作做基础,在体验自我价值认同的前提下,悦纳自己、欣赏他人。
最后,“整个儿童”要拥有综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且具有自主探究精神,在享受规范程序下自由学习的同时学会分享,充分感受创造带来的成就感,成为善于联结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拥有圆满社会生活的现代人。
(三)新“整个教育”的实践路径
要用“整个教育”来培养“整个儿童”,就必须构建具有太仓实小校本特色的新“整个教育”课程体系,通过高统整的课程、广联结的课堂、全经验的活动、一体化的时空,逐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与探究能力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1.高统整的课程
新“整个教育”的高统整课程,在顶层设计上要保持整体性,让课程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要贯通一体,课程理念观照下的课程体系能清晰形成“整体”气候,使课程不再是一门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传统“整个教育”的中心单元课程,其整体框架与顶层设计为新“整个教育”的课程架构提供了参考。未来高统整课程的设计必须更好地坚持儿童立场,持续关注儿童学习需求点与兴奋点,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健康成长。传统课程里的捉秋虫、秋果会和过冬运动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课程可以延续下去,并把关注整个世界变化的意识纳入课程体系。整体建构学校新“整个教育”课程图谱,如整个语文课程图谱、公德涵养行动课程图谱等,让教师能参照图谱整体把握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生活中心课程在各自学科领域的结构化实施。
2.广联结的课堂
新“整个教育”的课程实施,关联和整合是常态。跨学科问题导向的未来学习,需要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对教学三要素进行重新设计,需要有助于构建在世界中学习、与世界一起学习并改善世界的教学法。
未来还可能出现多师课堂甚至人机协同的虚拟课堂,教学元素会更加多元丰富。如何理解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和过程联动,广联结的课堂该如何运转,会出现哪些困难和困惑,又需要怎样的实践路径等等,都需要我们系统综合地去考量,并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的联结机制。我们要将教学重铸为一个协作性专业,促进学生用整合的思路认识世界,并学会深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3.全经验的活动
新“整个教育”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上,还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观照儿童的整个生活。全经验视野下儿童活动的组织及儿童学习共同体的架构,让不同年段、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联动起来。
我们要把儿童带到尽可能完整的社会生活面前,激发他们对事物对世界的广泛兴趣;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各种任务持续激发他们思考,使其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通过项目化的综合性活动课程,为儿童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完满儿童的整个生活。全经验的活动,让儿童获得必备的实践活动体验,在内容维度上追求全面,同时也在活动中促进儿童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并在发展维度上形成一个完整链条。
4.一体化的时空
学校的未来学习时空,必定是一个校内外协同、室内外一体、真实与虚拟融合的多维多元的学习时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因此,新“整个教育”视域里的学校教育,应从一体化的视角进行跨时空重构。
学校对空间、时间、课程、学生都应有符合未来教育所需的合理规划。比如,把不同的校内空间打造为“整个儿童”成长服务的一个个活动中心,包括红色信仰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学科融合基地、生命安全基地、“科艺协同”创意工坊、社会公益活动坊等等,逐步使学校变成拥有多样人群、具有多样学习空间的活动场所。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人类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进行的。因此,所有儿童都应该有机会迈出教室,让教育在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社区、公园等地方发生。教师和家长、研究人员、艺术家、工程师组成跨行业的教育者协作团队,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获得高质量的互动体验,促进儿童在身体、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整体发展。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工具和平台,持续、渐进地促进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
回看历史,历代太仓实小人始终没有放弃对“整个儿童”的研究、对儿童的“整个研究”,坚守“整个教育”生活育人的初心,建构课程、变革课堂。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丰富与完善“整个教育”的育人理念,丰盈“整个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内容,形成新时代新教育体系里的新“整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