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特征与未来趋势※

2022-11-02宗克强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旅游体育研究

杜 菊 宗克强 郑 超

(1.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体育部,山东 威海 264504;2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部,北京 100084;4.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体育旅游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热门课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文明现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现已发展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受到了各国政府与研究学者的重视[1]。随着国外对体育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化,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体育旅游进行相关研究。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办,对推动我国体育旅游升级,实现新时代体育旅游消费,提升我国国际体育话语权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愈发重视,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加,但这些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鲜有用定量研究法对其进行探讨。因此,有必要采用科学计量学等定量研究方法梳理我国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国内已有诸多体育研究者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从不同研究主题出发,对体育科学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且已经成为当前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对CNKI、CSSCI数据库(1998—2020年)中有关体育旅游的国内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为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与发展贡献力量。

1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1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见表1)可以发现,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可以大体分为四类,分别是频次与中心性均较高、频次较高与中心性较低、频次较低与中心性较高、频次与中心性均较低。具体而言,关键词“体育旅游”出现的频次较高,且具有较高的中心性;类似的还有关键词“旅游开发”等;关键词“体育经济”出现的频次较高,但其中心性较低;关键词“体育产业”的频次虽然不高,但具有较高的中心性;类似的还有关键词“体育旅游消费”“产业融合”与“少数民族地区”等。由此可知,体育旅游的研究侧重于自身发展及其对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影响等方面。

表1 体育旅游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1.2 关键词聚类及研究热点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体育旅游相关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采用关键词聚类的方法(LLR)进行分析。其中,Q值=0.841 6>0.3,说明得到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值=0.951 6>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高信度[2];同时各聚类的聚合度均大于0.7,说明体育旅游的关键词聚类效果良好。从关键词聚类来看,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形成了#0旅游竞争力、#1民族体育旅游、#2影响因素、#3体育旅游专业、#4文化体验、#5旅游开发、#6发展路径、#7乡村旅游、#8安全风险、#9体育赛事、#10高风险体育旅游、#11公共体育服务、#12评价指标、#13发展模式、#14入境旅游共15个聚类群。也就是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均围绕这些聚类群相继展开。与此同时,结合研究文献内容与聚类标签词(见表2),可将其归纳为十大研究主题,即: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体育旅游效应研究、体育旅游产业研究、体育旅游市场研究、民族体育旅游研究、体育赛事旅游研究、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体育旅游评价研究、比较启示研究等。

表2 体育旅游研究文献的聚类分析表

1.2.1 主题1:体育旅游理论研究

体育旅游作为交叉学科,不仅要接受自身体育学科发展理论的影响,同时还要应对旅游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研究进展的影响。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运用共生理论、旅游资源学理论、资源观点理论、昂谱理论、代际公平理论、点轴理论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面运用点轴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昂谱理论、文化变迁理论等;体育旅游发展方面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共创价值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点轴理论、扎根理论、风险边缘理论等;体育旅游产业方面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全球价值链竞争理论、组织间网络理论、品牌识别层次理论、休闲与游憩理论、场域理论、共生理论、协整理论、旅游期望理论、一体化发展理论等;体育旅游社会行为方面运用结构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马克思的冲突理论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等。可见,学者借助不同理论对体育旅游进行了探究,但并没有形成有共识的理论体系。

1.2.2 主题2:体育旅游效应

体育旅游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民众消费升级所带来体育旅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使其呈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有利于体育旅游的精准扶贫,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体育旅游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却是愈发明显。体育旅游可缓减人们压力,释放自我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它不仅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和居民收入,而且对增加地方就业岗位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3],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4]。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育旅游将成为人们对美好体育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重要途径,它不仅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有效增强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我国体育旅游文化能在全球盛行的西方体育旅游文化之中依然屹立。

1.2.3 主题3:体育旅游产业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虽起步晚,但发展空间大,目前已取得可喜成果。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优化多产业结构,实现跨界融合与发展;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创特色区域发展模式;注重赛事旅游产业,推动体育旅游项目与特色产品的开发;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服务质量;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一体化发展;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下,积极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走向国际化。但同时也要谨防陷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之中,因此仍需注意如政策制度建设不完善造成实施难的局面,资源配置不合理与区域发展不相称,市场管理理念滞后导致竞争同质化,产业融合不充分导致产业规模发展局限,产业定位偏离导致区域特色发展不理想,体育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价格高且缺少创新与特色名片,以及中介服务质量差、公共服务不健全、游客需求满足少、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共享薄弱等现实困境以及存在的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逐,使得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体育元素失真[5]等问题。

1.2.4 主题4:体育旅游市场

体育旅游市场将有效带动体育经济、国民经济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尚处起步阶段,诸多问题需要面对。如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社会力量投入,市场监管薄弱;体育旅游产品单一、更迭慢、缺乏特色品牌;专业体育旅行社缺乏,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体育健身市场缺乏专业健身教练;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融合度不高,文化特色彰显不足,项目内容存在同质性;消费者总体消费水平偏低等诸多因素,难以形成多元化体育旅游市场形态,从而造成体育旅游市场整体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政府应有体育旅游大局意识,积极落实并完善相应政策环境与法律制度,推动区域联合协作,丰富并建全体育旅游项目与配套服务设施,加强监管与调控,确保绿色与安全。地区应以自身优势资源为基础,开发打造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与品牌,充实现有景点体育内涵,优化旅游路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能力;大力培养和引进体育旅游市场的专业人才,精准把握体育旅游者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市场服务质量。

1.2.5 主题5:民族体育旅游

民族体育旅游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繁荣、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景观和民俗文化特色,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我国民族体育旅游尚处起步阶段,仍有需要注意之处。如当地政府扶持规划与监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产业结构失衡,运行规模较小;受众群体面小,游客参与性不足;现有人力资源水平差强人意,缺少个性化需求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率低;以及体育旅游扶贫存在弱化体育特色[6]等现象,这都将直接影响体育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需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坚持政府主导,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并搭建融资平台,积极拓展市场,建立长效机制;努力研发民族特色产品,注重民族体育文化的经济转化效应,扩大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经济圈构建,建立产业集群化运作机制;拓展服务范围,注重游客个体化体验诉求,突出参与性;以民运会和旅发大会等赛事或盛会为契机,增强品牌竞争力;建立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生态文化伦理;同时把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历史机遇,使我国民族体育旅游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1.2.6 主题6:体育赛事旅游

奥运会、冬奥会、全运会等体育赛事不仅对体育产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利于推动举办地整体发展。同时,体育赛事将对举办地居民体育旅游的消费态度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举办地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体育赛事旅游效能,增强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7]。然而,体育赛事旅游的资源开发不充分、市场拓展不全面、产业融合不深化、产品体系不健全、营销内容不详细、项目宣传不到位、体育服务不周全、基础设施不配备、供求关系不均衡、专业人才不充足、赛事文化不明显,以及缺乏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等因素均会影响到我国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树立新兴产业观,积极融合社会力量,深化产业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养引进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赛事旅游影响力;创新赛事旅游模式,打造赛事旅游示范基地;利用信息产业优势,鼓励居民全员参与,建立赛事旅游城市云平台[8];打造体育城市名片,促进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和优化;完善基础设置建设,建立智慧体育赛事旅游城市。

1.2.7 主题7:体育旅游开发

体育旅游开发要做好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双区域优势的开发,让优势资源的开发更加优质,互补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现实却存在诸多困境,如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区域合作失衡,效益不理想;体育旅游资源利用度低,宣传力度小,产业规模小;体育旅游管理水平较低,市场营销滞后;特色品牌目标定位不清,产品研发不足;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可持续发展意识弱;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大众认识参与程度不高;民族体育项目开发不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满足差;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常处低端供给。因此,体育旅游开发要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地方政府要体制创新,实现多元融资多产业融合,建设体育旅游经济圈;实现体育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开发体育文化资源,营造体育休闲文化氛围,保护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旅游价值提升;以赛事为契机,打造品牌赛事旅游;以当地居民为基础,巩固拓展客源市场;把握体育+旅游的时代机遇,构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注重游客参与体验,加强体育导游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体育旅游路线。

1.2.8 主题8: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国内学者已对诸多体育旅游模式展开了研究。共总结出包括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节假日体育旅游、红色体育旅游、体验体育旅游、景区体育旅游、生态体育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山地体育旅游、水域体育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海洋体育旅游、滨海体育旅游等20余种模式。对不同体育旅游模式的探究不仅有效拓展了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范畴,而且较好满足了不同群体对体育旅游的个性需求,推动体育旅游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相关政策与法规的进一步落实,实现多方长期融资合作;利用互联网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注重个人体育旅游需求,走高端化服务发展道路;加强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研发与营销,打造地域名片与品牌形象;注重赛事效应,融入文化旅游,并加大生态环境与世界遗产地保护;实施中高风险体育旅游项目的行政许可制度,重视安全防护与营救措施;大力宣传,增加大众对体育旅游思想的认知度;提高收入,提升大众体育旅游消费行为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谨防民族体育旅游被庸俗化、利益化,避免民族特色资源退化、沦为“工具”[9]。

1.2.9 主题9:体育旅游评价

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评价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适宜性的评价、体育旅游人文资源的评价、生态体育旅游景区竞争力的评价、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的评价、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水平的评价等方面。其中,在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应以综合类与服务类、自然类、人文类、体育类等体育旅游资源指标为主[10]。在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评价中,应以经济基础、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力资源、客源市场为主[11]。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中,应以体育特色小镇基本信息、体育特色产业、体育特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为主[12]。因此,在体育旅游日益受到人们喜爱的大背景下,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需求,构建一套政策支持、市场容纳、社会认同、特色文化、生态可持续的多元体育旅游评价体系。

1.2.10 主题10:比较启示研究

因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需结合国情大胆创新与实践,做到体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运用的进一步加深,从而深化体育与旅游的关系研究,构建体育旅游研究范式。同时,需要转变市场观念,强化产业意识;突出项目风格,打造特色品牌;整合多方资源,协调组织管理;做好宣传工作,引入明星推动,提高吸引力;重视当地社会体育诉求,提高体育知识普及;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影响力;深耕赛事遗产,打造品牌效应;把握好北京冬奥会的历史契机,建设冰雪旅游城市;建立中介机制,扩大客源市场,实现人文因素的推动作用;大力开发青少年体育旅游市场、产品、项目,建设体育旅游体验新景点;深化改革高等体育旅游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缩小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为我国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参考绘制出的前26位突显词图谱(见图1)可知,总体上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从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突显词变化情况来看,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8年。该阶段无论是在申报北京成为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还是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同年我国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者都在为北京奥运会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体育旅游对于我国产业而言属于新兴产业,在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影响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在此历史大背景下,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者聚焦于体育旅游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旅游相关专业人才,探索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市场营销、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探讨不同群体对体育旅游感知与行为,为北京奥运会前期做好人与物与发展的准备,为北京奥运会后期做好人与物与发展的基础。第二阶段为2009—2014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带来新动力。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者聚焦于后奥运时代下体育旅游的发展,以及后奥运会效应对大众体育的影响。同时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通过对当时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展现状进行调研与总结,提出应对之策,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高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效率,促进大众参与到体育旅游之中,这不仅激发了市场经济,而且也符合低碳旅游理念。第三阶段为2015—2020年。随着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与2015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的相继颁布,体育旅游的研究步入新时代。该阶段体育旅游研究逐渐呈现多元化。首先,滨海体育旅游等新型体育旅游模式出现,打破传统陆上体育旅游项目的局限,将水上体育旅游项目纳入体育旅游的研究之中。其次,2015年北京成为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不仅对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也促进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由此可知,体育旅游的研究在重视以往中西部体育旅游与民族体育旅游的同时,东部沿海体育旅游与北方冰雪体育旅游也得到了重视。这不仅使得体育旅游研究更加全面化,而且也使得研究视角变得多元化。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体育管理的改革;同时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也因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逐渐向全域体育旅游、一体化体育旅游的模式发展,体育特色小镇便是其发展的创新成果之一。此外,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与“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也开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这对于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图1 体育旅游研究文献的突显词图谱

3 结语

总之,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主题趋向体育旅游的新兴项目及其产品开发,以及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该领域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同时,也要看到,虽然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需加强体育旅游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与创新实践,增加定量研究;多学科、多角度、多维度、多方法探寻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