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侏罗系6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2022-11-02费贤瑞
文/费贤瑞
新疆侏罗系煤田是我国中生代煤层的主要赋存区,也是西北地区国家能源战略转移开发的重点。相较于陕北和内蒙古地区,新疆呼图壁白杨河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大型矿井较少,开采历史较短,积累的原地实测地质数据有限,特别是“两带”高度发育规律不清,给煤矿防治水精准施策带来不利因素。
中煤能源新疆天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为确定106煤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采用理论计算与“双端堵水”试验方法,分析了侏罗系6号煤层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规律,为煤矿精准制定防治水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概述
106煤矿位于新疆呼图壁县城南约83km,属白杨河矿区新生界松散层下开采煤层的大型矿井,开采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之前未开展过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的系统研究。本次实测的1602工作面位于呼图壁河东岸,地势陡峻,沟谷发育。所采煤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6号煤层,工作面走向长1079.5m,倾斜长185.6m,煤层倾角16°,采高平均为2.82m,直接顶为砂质泥岩,老顶为粉砂岩和细砂岩,致密,性脆。
工作面上方赋存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含水层厚50.93~75.66m,平均厚度62.86m,其中主要为裂隙、承压孔隙水。含水层主要由粗颗粒砂岩组成,如薄层砾岩、中砂岩、粗砂岩等,含水层整体上为富水性,含水层内的水主要为原始裂隙水,不具备良好的水力导通能力。预计正常涌水量为2~5m3/h,最大涌水量为15m3/h左右。为掌握6号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发育特征,并为煤层防治水注浆封堵工程提供相对准确的参数,采用“双端堵水”法观测工作面充分回采后的顶板裂隙发育高度。
二、顶板导水裂隙现场测试
1.“双端堵水”法测试原理
“双端堵水”法测试原理,是基于导水裂隙带发育形态和工作面实际条件,在有利位置设计施工倾斜实验钻孔和对照钻孔,实验钻孔设计在导水裂隙带范围内,对照钻孔设计在未扰动的岩体内,利用钻机将双端堵水器推送至测试孔段,通过一个管路对囊袋进行充气,封闭住钻孔两端,然后开启另一注水管路,对封闭后的孔段进行注水,待水压稳定后开始记录水表初始读数,1分钟后读取末端,得到一定时间内的钻孔漏失量。将实验钻孔的数据与对照钻孔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一层漏失量差值越大说明采动裂隙越发育,最终判断得出导水裂隙发育高度。
2.“双端堵水”试验仪器设备
(1)1602工作面现场注水探测系统包括双端堵水器、水管、气管、钻杆、水管和气管供水操作台以及井下高压水源等。
(2)双端堵水器包括两个主要部件,即封堵囊袋和中部注水管。中部注水管孔壁上开设有注水孔,圆管直径为60mm,长度为1000mm。
(3)双端堵水器中分布有两条管路,分别连接注水探管与双端堵水胶囊。
3.观测钻孔设计
(1)理论计算“两带”高度。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煤层覆岩为中硬岩层时,煤层采后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计公式为:
式中: Hli—导水裂隙带高度,m;
∑M—累计采厚,m。
冒落带的发育高度经验公式为:
式中: Hm—冒落带高度,m;
∑M—累计采厚,m。
工作面煤厚1.80~3.35m,平均2.68m,按平均采高2.82m计算,由公式(1)预计采后覆岩裂隙带高度约为29.16~40.36m;由公式(2)预计采后覆岩冒落带高度约为10.36~15.36m。
(2)探测钻孔设计。鉴于1602工作面已回采结束,巷道损害无法施工,本次探测在下部7号煤层1702工作面的运输巷设置钻场及观测站,在1702工作面运输巷距1602工作面停采线30m,施工3个观测孔和1个对比孔,钻孔终孔垂高要求施工至预计导水裂隙带高度之上20m。对比孔设计在1602工作面未采区,观测孔设计在1602工作面已采区。其中对比孔观测回采前上覆岩层的原始裂隙发育情况;观测孔用于观测采空区采动裂隙发育情况,均为仰角钻孔。共设计4个钻孔,孔深分别为:1#孔102.5m,2#孔98m,3#孔103m,4#孔102.5m,总设计工程量为406m。
4.注水探测
(1)注气堵孔和注水观测。先打开气管阀门,使得囊袋压力值达到2.0MPa,封堵住测试孔段。然后打开注水阀门,注水压力值应当通过测试段的高程确定,注水压力为高程静压值加0.1MPa测试值。高程静压值可通过设计钻孔角度和测试时使用的钻杆长度确定。
(2)观测孔段漏失量。观测操作台上的水管流量数值,流量稳定后记录60s内的流量,并记录数值。
(3)解除封孔。打开注气管路泄压阀,囊袋收缩,封孔失效,中部剩余储水流出。
(4)推移探管。利用钻机将双端堵水器向内推进1m。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一孔段的测试,直至达到终孔位置。
三、探测成果分析
1.对比孔
对比钻孔于2021年11月24日早班开孔,12月8日早班终孔,终孔深度为102.5m。钻孔注水漏失量最小值为0.40L/min,最大值为3.40L/min,平均值为1.26L/min,在未受采动影响的上覆岩层范围内,局部有零星的漏水点,现场观测分析表明,这些漏水点的出现为原生裂隙导水原因所致。
2.观测孔
1#钻孔注水漏失量最小值为0.40L/min,最大值为12.87L/min,平均值为4.90L/min;与6号煤垂高10.51~13.13m范围内,处于工作面采空区上覆层停采线外侧,注水漏失量为6.86~7.00L/min,大于对比孔注水漏失量的最大值3.40L/min,判断该范围受采空区影响,处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与6号煤垂高14.01~33.13m范围内,注水漏失量明显增大,为6.86~12.87L/min,处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与6号煤垂高34.12~56.85m范围内,注水漏失量逐渐明显减小,为0.40~2.50L/min,小于对比孔注水漏失量的最大值3.40L/min,此范围为原生裂隙发育区,未受采动影响。根据1#钻孔注水漏失量数据判断,6号煤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3.13m。
2#钻孔注水漏失量最小值为0.40L/min,最大值为14.87L/min,平均值为4.89L/min;与6号煤垂高10.63~16.81m范围内,处于工作面采空区上覆岩层停采线外侧,注水漏失量为3.72~3.92L/min,大于对比孔注水漏失量的最大值3.40L/min,判断该范围受采空区影响,处于导水裂隙带边界;与6号煤垂高17.69~38.00m范围内,注水漏失量明显增大,为5.52~14.87L/min,处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与6号煤垂高38.88~57.42m范围内,注水漏失量明显减小,为0.40~1.50L/min,小于对比孔注水漏失量的最大值3.40L/min,此范围为原生裂隙发育区,未受采动影响。根据2#钻孔注水漏失量数据判断,6号煤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8.00m。
3#钻孔注水漏失量最小值为0.40L/min,最大值为11.95L/min,平均值为6.02L/min;与6号煤垂高10.23~34.94m范围内,注水漏失量明显增大,为6.07~11.95L/min,处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与6号煤垂高35.79~51.12m范围内,注水漏失量明显减小,为0.42~3.36L/min,小于对比孔注水漏失量的最大值3.40L/min,此范围为原生裂隙发育区,未受采动影响。根据3#钻孔注水漏失量数据判断,6号煤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4.94m。
3.6号煤导水裂隙带高度
根据1#、2#、3#钻孔注水漏失量数据,获得6号煤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33.13m、38.00m和34.94m,三组数据均在理论计算范围内,证实了实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安全起见,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确定6号煤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8.00m。
四、结语
通过采用理论计算和现场测试两种方法,对1602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研究,得到了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8.00m,该实测数据为工作面顶板裂隙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导水通道的注浆封堵或者疏放水提供了参数,提高了106煤矿顶板防治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