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思想特征的党校建设模式和工作机制探析
2022-11-02王泽伟
王泽伟
(山西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更具体要求“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浪潮中,依托国内普通高等学校与境外高等院校合作举办学历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既要积极吸取国际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又要在开放环境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不跑偏,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旗帜;既要在学术上营造中外交融、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要积极应对开放环境带来的意识形态挑战,在国际化进程中确保“高校始终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为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新命题。
党校是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先进分子的培训学校,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使命之问,凸显出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思想特征的党校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研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研究党校如何发挥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一、研究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思想特征的党校建设模式和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为具体样本,基于其思想特征对党校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梳理与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试验田”,探索高等教育深度国际化背景下的党校发展之路
中外合作办学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选取与使用、师资选聘、学生交换、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化走在了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前面。同时,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的总体办学规模较小,党校工作开展尝试性创新时可控性更强,试错成本更低,开展工作后学生群体及境外办学合作机构的反应更易捕捉,具备成为高等教育深度国际化背景下党校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的试验田的基本属性。
深入剖析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积极寻求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上的优化与创新,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党校工作应对高等教育深度国际化挑战方面先行一步,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规范,助力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在高度开放的办学环境中不断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当前,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更需要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要帮助青年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自觉抵制思想干扰,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高度开放的办学环境,境外教材、境外师资大量引进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西方意识形态思想。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准确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思想特征,充分掌握境外意识形态宣传手段与特点,才能不断有针对性地优化、创新党校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厚植党的理论思想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群体中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续巩固党在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阵地上的种种冲击与挑战,始终确立党在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地位。
(三)在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趋势下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学成报国的政治觉悟
一直以来,党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初衷也是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准确分析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党校工作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党校宣传主阵地作用,将爱国奉献精神贯彻到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学成报国的政治觉悟,在人才争夺战中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凝聚力,始终把优秀人才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形成“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合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探索、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师资、课程体系乃至学生构成都在不断实现境内外的交汇与融合,教育机制与教育内容的高度融合必然形成党校工作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的明显变化与深度调整。
研究针对2 所理工科高校和1 所师范类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访谈调研,调研以项目课程结构、师资情况、讲台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国内某理工大学与美国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为调研样本,下发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1 份,回收有效率为87.75%。问卷涵盖学生基本情况,信仰认同及原因,思想现状调查,对党校工作的态度、看法与建议四个方面。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梳理,研究认为党校工作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挑战主要源于党校工作在学生群体中的权威受到挑战。党校工作内部要素调整带来的挑战是指:在应对复杂开放办学环境时,党校工作人员队伍知识结构更新不足,党校工作的开展方法过时且单一。
(一)多元发展环境下党校工作在学生群体中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从党校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来讲,高度开放的办学环境与全球化的教育成才理念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受国际化发展与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学生呈现出较为突出和明显的新特点。
从图1 中数据可以看到,学生更容易选择相信网络传播的信息,更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图2 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学生选择到国外继续深造。学生思想成长的新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入党不再是评判一个学生先进与否的“硬尺子”,党校工作在学生中间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图1 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信仰选择的最重要途径
图2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同周围的同学经常议论的中心话题
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工作需要及时总结高度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所呈现的时代特点,创新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宣传党的理论创新与国家建设成果,维护党在学生中间的权威,持续发挥党在学生中间的政治凝聚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应对复杂开放办学环境时,党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更新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实现的国际化融合已经对党校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党校工作,主要依托于中外合作办学所在高校或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展。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虽然年龄结构相同,但是所接受的课程教育、所感受的文化氛围、所建立的发展愿景却差别巨大。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发展视野还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复杂开放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新冲击、新挑战,没有国际化管理能力和全球发展视野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没有足够能力开展好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建设工作的。队伍建设滞后,既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融合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党校工作新局面的开创。要有针对性的优化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就要着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复杂开放环境、有能力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新常态的工作队伍。一支人员构成多元化、年龄结构多层次、知识结构勤于更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才能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党校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三)在应对复杂开放办学环境时,党校工作的开展方法过时且单一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引进了大量先进的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小组式、课题型的教学方法及精细的过程化管理手段均已非常成熟。
从图3 数据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不再满足于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内容方面对与实际情况脱钩的理论讲授也并不认同,过多开展这方面工作不仅无助于党校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在培养政治认同感的过程中形成反力。
图3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认为党校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多选)
从图3 及图4 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沉浸式的教学方法,对于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兴趣不大,甚至认为传统的党课形式重于内容。
图4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喜爱的党校工作开展方式(多选)
从图3 及图5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党校工作的培训需求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一方面希望通过党校培训明确自己的理想信仰,又不希望信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对自我成长及个人价值实现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图5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希望从党校培训得到哪方面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于党校工作的开展方式及内容更新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当前,一些高校对年轻人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了解的还不够,工作方式方法过于刻板,培训内容过于沉重和严肃。因此,在开展党校工作的同时,要深刻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践踏实地,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的创新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工作面临的上述挑战,本研究充分结合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对国际化挑战的党校工作经验做法,对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的创新与优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紧紧依靠所在高校,集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力量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办学项目学科特点,通过党课教学、参观教育、调研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特别设计党校培训环节,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将爱国奉献精神贯穿到党校工作各个环节,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接受精神洗礼,坚定理想信念,主动将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民族之大我,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思政队伍,充实到党校工作中来
高校要实实在在地掌握高度开放办学环境中的党校工作的主动权,关键在于队伍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仅能够有效应对高度开放办学带来的种种挑战,更能够在复杂开放的环境中创建党校工作的新常态,实现超过预期的工作效果。
一是要大力促进现有党校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升与知识体系更新,多措并举提升整体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开展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理论研修和实践研修,加大示范培训力度,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等方法有效推进现有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二是要积极吸收立场坚定、能力突出、作风务实的优秀人才进入党校工作队伍中来,实现队伍更新与优化的同步进行,并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为思政课教师开辟科研“绿色通道”,激发思政队伍的理论创新,提高政治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始终以保证强化队伍能力建设从而不断适应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发展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支人员动态发展、能力稳步提升、政治绝对可靠的党校工作队伍,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党校建设及工作开展始终拥有坚强稳定的内生动力。四是充分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形成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抓好课程思政教育,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中。
(三)尊重学生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不断优化党校工作方式及教育题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不懈追求。因此,要开展更为详细、务实的调研,形式可不限于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充分掌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党校工作方式的创新和教育题材的创新,对于内容陈旧、形式呆板的教学环节,要充分论证、勇于淘汰。党校对于不同工作对象的培训方式要有明显不同。对于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要严肃而不失轻松,要积极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要对党言党语和网络语境进行良好的结合;对于发展对象要让他们逐渐适应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在形式上要明显区别与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
党校培训在题材方面要敢于拿社会热点问题说事,敢于在学生面前亮明态度。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党校工作要特别对当前国际政治形势进行普及教育,充分阐述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及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与理念,在客观呈现与充分说明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辨是非,避免学生对国际形势错误判断。对于拿不准的培训方式创新和教育教学内容题材,要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把关,甚至上报上级部门请示。一切优化与创新工作都要始终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更好地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